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从友诺士到“马来人”

leave a comment »

从夜暮到黎明     2017-8-29
http://navalants.blogspot.sg/2017/08/eunos-and-malays.html

芽笼士乃巴刹

芽笼士乃是个政府在“芽笼东”规划的马来文化村,每年开斋节庆祝活动,这里的街道都披上缤纷的灯饰,交通也变得拥挤。

芽笼士乃巴刹是本地最大、最繁忙的菜市场与熟食中心之一。巴刹一楼挤满了卖瓜果、香料、海产和艺术品的摊位,二楼有许多好吃的马来和印度回教徒美食。

芽笼士乃巴刹

“芽笼东”,马来同胞口中的Geylang Timur,就是老华人记忆中的葱茅园,指的是巴耶里峇路(Paya Lebar Road)和惹兰友诺士(Jalan Eunos)之间的土地,南北的“地界”为芽笼路(Geylang Road)和大成巷(Lorong Tai Seng)。

19世纪后期,芽笼东发展成为阿拉伯富商的聚居地,当中包括阿沙卡夫(Alsagoff)、阿卡夫(Alkaff)、阿裕尼(Aljunied)家族,昵称3A。阿沙卡夫家族将洋人的椰园改种香茅(serai),这就是芽笼士乃的名字的由来。

甘榜马来由与友诺士

上世纪70年代,芽笼东除了有“甘榜芽笼士乃”(Kampong Geylang Serai)外,还有个“甘榜马来由”(Kampong Melayu),创建人为友诺士(Mohamed Eunos Abdullah)。1927年,友诺士成功说服在加冷河畔居住的马来人,让地给政府发展加冷机场,集体迁徙到此地落户。后来,甘榜马来由易名为“惹兰友诺士马来村”(Jalan Eunos Malay Settlement)。

友诺士来自苏门答腊的米兰加保,在莱佛士书院受教育。友诺士跟华社一样,对殖民地政府忽略了社会福利而深感不满。1926年,他和一群有志之士成立了“新加坡马来人联盟”(Kesatuan Melayu Singapura),提升马来社群的社会地位,提倡马来人教育等。

1975年的芽笼东,马来村落林立。主干公路有Jalan Eunos, Jalan Damai等

马来人的身份认同

为了将来临9月的民选总统席位保留给马来人,政府以“民主”的定义来修宪,认为国家最高职位应该具有“不分种族”的包容性,所以应届轮到马来人出任总统。修宪的理由引起议论纷纷,何谓“马来人”亦在民间吹皱一池春水,掀起许多热议。

一位目前在国大修读东南亚史的马来学生向我表达了看法。马来族群需要楷模,激励年轻人和学童,不过这个人不一定是总统,可以是学术界人士如国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 Noor Aisha 副教授,马来实业家等。他进一步通过东南亚的发展史来分析,认为何谓马来人的概念其实十分模糊,刻意保留马来人总统席位可能会分化国人,乖离“新加坡人的新加坡”的治国理念。不要忘了,五十二年前,新加坡提倡各族平等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几个月内被东姑踢出马来西亚而宣告独立。现在我们还坚持这个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的信念吗?阅读全文»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