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政府行政’ Category
部长住豪宅(三)
李莫愁 2023-5-28
有人认为这本该就是一起“贪污调查事件”,涉及部长和家属的私利,放着总理公署里贪污调查局不用,更待何时?更有人说:李光耀如果还在的话,他根本不需要对此进行审查……几通电话、一顿激烈的拷问,他就能立即确定发生了什么事。……就怕有人把大事化小,然后小事化了。
【瓜田李下】
人民行动党精英只懂得“有为法”,而不懂得“无为法”,所以当杨荣文说他是道家的信徒时,师太差一点就笑掉满嘴的大牙。这一回,看到尚穆根和维文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要求总理“彻查”莱道门事件,使莫愁想起当年NKF的杜莱,起初也是摆出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姿态开记者会,还拉来许文远和花生夫人替他背书,最后人仰马翻,这已是后话。
成语“瓜田李下”出自《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为什么在瓜田里不弯身穿鞋,在李树下不举手整理帽子?就是为了避嫌。莫愁说行动党精英不懂“无为法”,即在此。还记得当年何晶荣升淡马锡总裁(?),而丈夫是国家总理,人家也说得头头是道,把事情给圆了过去。
尚穆根和维文天真地以为租房行为只要具程序正当性,一切按规章走;表格、手续、合同都搞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就没人敢拿他们怎么办。其实整部《部长行为守则》务得就是一个“虚”字,它开宗明义写道:
政府部长是受信任的职位,部长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破坏公众对自己的信任,或给政府带来声誉上的损失。因此,所有的部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按照最高标准的诚实、负责任、正直和公正的原则来行事。《部长行为守则》规定了所有部长为维护这些标准而应遵守的“义务规则”。违反任何一条,都可能使部长被免职。
而这边厢,《联合早报》沈泽玮则写道:“政治,很大程度就是观感问题。观感,往往又是感性思维而非理性思考。在物价房价居高不下,消费税又调涨的当下,民众的仇富心态很容易被挑起。”——可见她没读过《守则》。最好笑就是她又扯到“仇富心态”,你看,一个年收入两百万的部长,却想住几千万元的豪宅,这不叫“炫富”,而是“觊觎”二字。英文也有个对应的单词covet,根据字典:yearn to possess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belonging to another)。说白了,就是闽南话所说的“吃碗里看碗外”;碗里的还没吃完,就已经在瞄着碗外的,这是一种贪欲。
尚穆根在国会里不久前也曾说:“如果一个议员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即使是合法的,我会和该议员谈谈。如果该议员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他就不该再当议员了。”——恐怕会一语成谶。 阅读更多 »
部长住豪宅(二)
李莫愁 2023-5-21
尚穆根和维文的房租虽然是自己掏腰包,但是这次他们住的是公家的产业,而不是自己真金白银买的。如果在取得这些庄园豪宅的过程中有猫腻,或者价格低得不敢相信,节省了大笔的产业费,是不是也算侵占公帑,要纳税人买单?
莫愁在上一篇文章里,说因为尚穆根和维文住在以英亩计的庄园豪宅,人民行动党的“人设崩了”。果不其然,《网络公民》就出了一篇文章《戳破人民行动党审慎节俭形象》(Punching a hole in the PAP’s image as prudent and frugal),因为这苦心经营“白衣白裤”形象是他们自己吹的。
而且这种“廉洁奉公”的故事可说是随手抓来一大把:
1、有这样一个故事:新加坡的建国元勋——吴庆瑞博士在一次国外旅行中对他在伦敦海德公园酒店的分配房间感到不满。他发现房间太大,太奢华了。吴博士要求换到更简陋的房间。当他被告知英国安全部门希望他留在分配的房间里时,他才被说服留在原地。对吴博士来说,奢侈的生活令人厌恶。即使是单纯的酒店房间的大小和豪华程度也让他感到厌恶。
2、另一个故事是,吴博士在开车经过一所学校时,突然陷入沉思。他说,他在想,完成教育的人是否会有工作机会。他首先是人民的一份子,然后是一个政治家,他从骨子里感受到人民的感受,他尽力而为,但知道他没有所有的答案。
3、有人说建国元勋李光耀是人民行动党的一面明镜。他是一个谨慎、节俭的人。他从20世纪40年代到2015年去世前一直居住在欧思礼路38号的家中,很多照片都显示那里仍拥有几十年前的家具和地板,十足简陋的生活空间。
4、李光耀出国公干,自己洗内衣以节省酒店的洗衣费,他穿打补丁和修补过的衣服,他让他的员工在海外旅行时穿借来的冬装,他训练他的孩子节省水和电。
5、连总理夫人何晶对服装的奇葩品味,也被列入节俭的范畴。说她避开了设计师的东西,宁愿穿露趾凉鞋参加国事访问和官方活动,并携带自闭症患者设计的恐龙图案的小包。
6、李总理本人在一封特别信件中提醒他的同僚:”我们是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7、4G领袖偶尔也来凑一脚,据说陈振声部长他满足于一辆二手日本汽车,多年来一直佩戴同一块卡西欧手表,甚至在脸书上分享他找到新表链的“快乐”。
而且执政党连同官媒对于处理这件事的压抑和沉默,让莫愁想到更多的问题:
1、为什么部长不能、不要、不会替自己辩护?部长几乎周周都要发表各式官方演讲,还有接见选民时替他们写信仗义或伸冤,为何事到临头,却不提起笔来申述一番呢?
2、几时新加坡的国会变成讨论肮脏家事的避风港? 阅读更多 »
“警队声誉离不开良好政治文化”,早报说法有悖事实
伍依 2023-5-15
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其含义是,统治阶级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执行机构才能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机器的运行,保证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保证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而发生反抗时,统治阶级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就会对反抗者进行镇压。
殖民地时期的新加坡,警察镇压工人、学生、教师造成流血事件司空见惯,李光耀就是靠着为被镇压者作法律辩护赢得了政治资本,得以顺利上台执政。
李光耀当权后,反过来镇压把他扶上台的工人、学生和知识分子,镇压的工具就是警察。
据统计,从1959年至1965年,新加坡个人罢工事件共375起。在罢工期间,工人被捕、被提控、被驱逐和工团被封闭等等,无不是由“警队”执行。
李光耀政权接过英殖民主义者“紧急法令”的衣钵,改头换面成为臭名昭著的“内安法令”,大肆逮捕政党、工会、乡村团体、文艺团体、校友会、学生等等的领袖干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63年2月2日英国、吉隆坡政权和人民行动党政权三方联手所进行的“冷藏行动”大逮捕,林清祥和120位左翼分子被拘留。这些镇压行动,皆由“警队”执行。所谓“冷藏行动”,李光耀完全是基于左翼势力威胁到行动党政权。
《联合早报》的社论《警队声誉离不开良好政治文化》(2023年5月15日)说“警员在内的所有公务员,都必须时刻保持专业精神,坚持政治中立”。不错,“警员”的确具有“专业精神”,一丝不苟地执行政府的指令执行任务。但说“坚持政治中立”显然是瞎掰。因为被执行任务的人都是当权者的对手。 阅读更多 »
FTX崩盘事件
梁文辉(新加坡前进党非选区国会议员) 2022-12-6
https://leongmunwai.sg/the-ftx-debacle-cn/
国会议员们在11月30日,也就是今年最后一轮国会的最后一天,终于有机会提问FTX的相关内容。我先前发现到,有关FTX事件的提问都安排到了11月28日国会议程表的尾端。这么多人关心的议程,我担心议员们最后无法口头提问政府,而仅能接受书面答复——因此在28日国会召开时要求“议程指正”。(见录像)
很多新加坡人会失望于45分钟的国会质询时间,不足以解答所有有关FTX的疑问。质询时间应是问问题的时间,不是供辩论的论坛时间。议员们也被限制只能问两个附加问题,一般没有机会进一步跟进质询。如果要获得全面辩论,必须另立动议,而这很可能是要在淡马锡完成并公布了其内部审核报告过后。
黄循财副总理承认淡马锡在少于一年的投资期内,除了须蒙受撇减2亿7500元的财政损失外也面对声誉受损,引发了很多关于其投资过程的疑问。我们希望淡马锡的内部检讨,能够包括淡马锡会如何避免往后的类似疏失,以舒缓新加坡人的担忧。
为了建设有意义的讨论,我希望提出淡马锡FTX的投资团队在风险投资评估上可能犯下的两大错误:“关键人物风险评估”以及“资产负债表风险评估”。
淡马锡在11月17日的文告中,承认了在关键人物风险上的错误判断:“从这次投资中可以看出,或许我们——通过我们与弗莱德(Sam Bankman-Fried)的接触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讨论所听到的观点所形成的——对他的行为、判断和领导能力的信任,似乎是错置的。” 阅读更多 »
淡马锡对FTX的解释存在一些疑问
Gary Tan Kar Quan 2022-11-18
https://www.todayonline.com/voices/your-say-some-questions-unanswered-over-temaseks-ftx-explanation-2050311
我针对的是《淡马锡将减记对FTX的2.75亿美元投资,称对前首席执行官萨姆•班克曼-弗里德的信任‘似乎是错的’》(Temasek to write down US$275m investment in FTX, says belief in ex-CEO Sam Bankman-Fried ‘would appear to have been misplaced’)一文。
淡马锡控股在解释其投资加密货币交易所决定的官方声明中表示,它对加密货币“没有直接敞口”。
淡马锡的说法似乎淡化了加密货币的内在风险,因为它表示,其投资FTX是为了将其作为数字资产交易所进行投资。
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整个生态系统,当FTX的主要业务模式是加密货币交易时,风险怎么可能更小呢?
Celsius、terrraform Labs和Three Arrows Capital等公司不久前都倒闭了。
这些公司的主要商业模式不是运营加密货币交易所,而是与加密货币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加密货币的投机导致了它们的灭亡。
尽管有这些创新和有前景的应用,但加密货币的交易风险很高。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就此加强宣导。
作为一家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具有长期投资眼光、审慎的财务管理和顶级尽职调查严谨性的投资者。
从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该公司通过两轮融资向FTX注资。这似乎与金管局的警告背道而驰。 阅读更多 »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李莫愁 2022-11-8
建屋局涉嫌“卖乖”,年年财报都是赤字,上一个财年更创下一个最高43亿元的亏损,敢情是改朝换代要来了,为博取国人对行动党政府的感恩之情,正如老吴(老番癫吴俊刚,下同)所说的,其实是一项政治决定:
政府把国有土地拿出来建组屋,把房子卖给人民,在计算地价时,是应该按市价还是按当年的征用价?这其实已超越了经济学的争论,而是近乎政治的争论了。这类似政府每年应动用多少国家储备金净投资回报,最终是个政策决定。
所谓“赤字”,很快就被有识之士“看破手脚”:
1、《联合早报》:暗指新加坡政府从宏茂桥预购组屋项目中获利,杨南强和“网络公民”接到(泼马)更正指示。/国家发展部星期五(10月14日)发文告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前首席经济师杨南强于10月4日在脸书(前译“面簿”)的贴文,及“网络公民”(The Online Citizen,简称TOC)于10月4日和5日发表的文章,都含有对建屋局的赤字及新加坡储备金的虚假且具误导性的信息。
2、默乐:怎么没有提到土地成本呢?那是主要的争论点,不是吗?现在都是关于补贴和补助的问题。所以房间里的大象在计算赤字时并不重要?这算什么简报?告诉媒体不要报道土地成本?这则报道是不可信的。尽管如此,看到一些具体的数字还是很好的——实际上这很难读懂。
其实要检验建屋局是否“年年亏损,建的越多亏损越大”?只要看看高层如何应付政府的问责(我们是问责制,不是吗?);是否要“开源节流”;高层是否要集体减薪;年底花红是否泡汤?要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的话,可见就是wayang。 阅读更多 »
政府科技局澄清:线上请愿平台只是内部测试版,已决定不推出
红蚂蚁/李国豪 2022-5-5
https://www.redants.sg/overview/story20220505-6182
纵观Change.org上的反应,不难发现国人在参与请愿连署时相对理性,芝麻绿豆或恶搞的小事基本上不太受到关注。

政府科技局澄清并未决定推出官方版的线上请愿平台。(互联网)
欸,听说新加坡政府有意推出线上请愿平台,真的吗?
隶属于政府科技局的政府开源科技部(Open Government Products),曾一度在内部测试过一个名为“PetitionsSG”的官方请愿平台。
这是该部门编程马拉松过程中,由5名员工脑力激荡出来的创意点子。其原型样板今年1月曾在网上亮相过,近期引起本地媒体关注并加以报道。
今晚(5月5日),政府科技局正式澄清说,已决定不推出这个官方请愿平台。
设想中的PetitionsSG
根据政府开源科技部的网站介绍,“PetitionsSG”与其他请愿网站在构思上最大的不同就是:
只要联署人数达1万以上,政府部门就必须作出回应。
“PetitionsSG”原设计的请愿步骤如下:
-
- 公众针对他们认为政府有必要重视的课题草拟请愿书;
- 一旦获得三人附议,请愿书即可在平台上刊登供人联署;
- 180天内搜集到至少1万个签名,请愿将被带到相关政府部门讨论;
- 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在90天内作出回应。

(政府开源科技部)
可匿名也可公开身份
根据政府开源科技部的网站介绍,设想中的“PetitionsSG”的联署是可匿名的。
整个请愿过程中,只有发起人,以及附议的三人须呈交真实姓名,以确保请愿书的问责及透明。
其他联署的公众,则可以选择公开身份或匿名。
政府开源科技部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解释说,让公众必须以电子政府密码(SingPass)登入请愿平台,才能进行联署,是为了避免公众重复联署,并确保联署人真有其人,但请愿平台的系统并不会记录匿名联署者的身份证号码、姓名乃至地址等个人资料,以确保公众隐私。
网民:用SingPass哪里可能匿名?
这篇报道刊登后,网民对“PetitionsSG”须用SingPass登入,但又号称可以同时做到匿名,且不记录联署人资料的说法存有疑问。
这简直就像把芳林公园的演说者角落设在警察局旁边,有人敢现身才怪咧!
(编按:芳林公园的演说者角落其实就坐落在水车路邻里警岗旁,但不影响人们前往演说者角落出席集会或静坐。)
请搞清楚,回应不代表人民会得到他们想要的。
新加坡抗疫之路优在何处?
赵剑飞 2022-3-3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95434
新加坡采取了更柔和的政策,避免了早期出现大量人口死亡的情况,这是一个难得的成就。对中国而言,新加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
香港和新加坡,究竟哪一个疫情更糟?如果只看数据,似乎两地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据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截至2月28日中午12时,新加坡当天新增确诊病例13544起。自从2月4日新增病例突破1万例以来,新加坡进入奥密克戎冲击波高峰期,每日新增病例稳步上升,2月22日最高达突破2万例,随后逐步回落,依然每日有超过1万例新增病例,累计病例有72万多起。
不过,新加坡是少数把抗原快速检测(ART)阳性也纳入病例统计的地方,由于很多人即使检测阳性也可能没有上报,专家估计新加坡的新增病例数据被远远低估。根据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顾问医生梁浩楠的看法,新加坡每日真实病例可能是公开数据的3-4倍以上,早已多达10万。
香港2月初时每天新增病例不过100多例,远远少过新加坡,到2月中旬后数据开始急剧上升,到25日每日新增首次突破1万例,之后病例爆炸式增长,28日新增高达34466例,累计新冠病例接近20万。
然而,从新闻媒体报道的社会情绪和身边感受来看,两地相差颇大。
新加坡虽然2月以后每天新增病例过万,但大部分时间每天死亡病例在个位数,病死率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据《新加坡眼》统计,1月6日至2月27日之间,新加坡的病死率为0.04%。即使放大周期,从2020年1月23日算起,至2022年2月27日,病死率也只有0.142%。
因此,即使是这一轮奥密克戎来势汹汹,新加坡人的工作生活依然照常,即使身边偶尔出现阳性病例也不会惊慌。上周五,公司一位同事出差美国刚回到新加坡,到办公室参加每月一度的生日会,与大家共享披萨,然后下午他自我检测发现是阳性。尽管如此,在办公室的同事们也只是把口罩戴得更严实一些而已,更在意的就是自我做一个ART检测。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