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社会课题’ Category
部长住豪宅(三)
李莫愁 2023-5-28
有人认为这本该就是一起“贪污调查事件”,涉及部长和家属的私利,放着总理公署里贪污调查局不用,更待何时?更有人说:李光耀如果还在的话,他根本不需要对此进行审查……几通电话、一顿激烈的拷问,他就能立即确定发生了什么事。……就怕有人把大事化小,然后小事化了。
【瓜田李下】
人民行动党精英只懂得“有为法”,而不懂得“无为法”,所以当杨荣文说他是道家的信徒时,师太差一点就笑掉满嘴的大牙。这一回,看到尚穆根和维文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要求总理“彻查”莱道门事件,使莫愁想起当年NKF的杜莱,起初也是摆出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姿态开记者会,还拉来许文远和花生夫人替他背书,最后人仰马翻,这已是后话。
成语“瓜田李下”出自《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为什么在瓜田里不弯身穿鞋,在李树下不举手整理帽子?就是为了避嫌。莫愁说行动党精英不懂“无为法”,即在此。还记得当年何晶荣升淡马锡总裁(?),而丈夫是国家总理,人家也说得头头是道,把事情给圆了过去。
尚穆根和维文天真地以为租房行为只要具程序正当性,一切按规章走;表格、手续、合同都搞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就没人敢拿他们怎么办。其实整部《部长行为守则》务得就是一个“虚”字,它开宗明义写道:
政府部长是受信任的职位,部长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破坏公众对自己的信任,或给政府带来声誉上的损失。因此,所有的部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按照最高标准的诚实、负责任、正直和公正的原则来行事。《部长行为守则》规定了所有部长为维护这些标准而应遵守的“义务规则”。违反任何一条,都可能使部长被免职。
而这边厢,《联合早报》沈泽玮则写道:“政治,很大程度就是观感问题。观感,往往又是感性思维而非理性思考。在物价房价居高不下,消费税又调涨的当下,民众的仇富心态很容易被挑起。”——可见她没读过《守则》。最好笑就是她又扯到“仇富心态”,你看,一个年收入两百万的部长,却想住几千万元的豪宅,这不叫“炫富”,而是“觊觎”二字。英文也有个对应的单词covet,根据字典:yearn to possess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belonging to another)。说白了,就是闽南话所说的“吃碗里看碗外”;碗里的还没吃完,就已经在瞄着碗外的,这是一种贪欲。
尚穆根在国会里不久前也曾说:“如果一个议员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即使是合法的,我会和该议员谈谈。如果该议员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他就不该再当议员了。”——恐怕会一语成谶。 阅读更多 »
私宅住户称与“组屋人”为伍会拉低身份 其实失了格调的是她自己
红蚂蚁/李国豪 2023-5-26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230526-7248

一名LinkedIn用户声称,太常和“组屋住户”接触,让她觉得“在新加坡生活很困难”。(联合早报)
一位名为Satwant Kaur的用户,最近在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因为一番不想与“组屋人”在私宅接触的言论,引发了网上舆论连珠炮似的抨击。
她在目前已删除的一则贴文中声称,由于当局允许组屋住户在私宅工作,导致她“很难在新加坡生活”。
她说,她有必要尽可能避免与“组屋人”接触,如此一来才不会拉低身份,失去自己的“独特身份”。
据她解释,这是因为她觉得“组屋人”和“私宅人”有很大的不同,双方对社区建设的看法不同。
她还宣称,私宅是根据“价值观及心态”而建设的,反之,组屋则纯粹只有政府当局所给予的人际关系及规定。她口中的“组屋人”只是等着坐享其成,她还批评,组屋住户眼里“只有钱,而无价值”。
尽管她后来删除了自己的贴文和领英账号,这个贴文还是被网民截图下来,并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引起网民议论纷纷。

(LinkedIn截图)
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非以房型及收入评断
新加坡有超过八成人口住在政府组屋里。
组屋是大部分国人遮风挡雨的家,而住在屋檐下的人们也都各自以自身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个人是否值得被尊重,更不该以所住房型和其收入为评断标准。
Satwant Kaur在贴文中大谈价值,大谈人性,声称这些都只是“私宅人”才拥有,“组屋人”根本没有的特质。
但在Satwant Kaur发出这番不欲与“组屋人”为伍的歧视言论后,其实只有一个人失了格调、失了人性,毫无价值观可言——那就是她自己。
Satwant Kaur的说法,让人联想到美国和南非历史上恶名昭彰的种族隔离政策。只不过在她眼中,群体间被强加的隔阂,从肤色换成了所住的房型。
在种族隔离政策下,黑人与白人的小孩不能上同一所学校,不同种族的社区壁垒分明。透过阻止两者接触的机会,限缩黑人族群改变社经地位的权利。
Satwant Kaur的说辞,潜台词或许便是打从心底不愿将手中握有的资源,与她口中的“组屋人”分享,如此才能维持自己“高大上”的“独特身份”。

一个人是否值得他人尊重,房型和收入不是衡量准绳,品格道德才是。(联合早报)
部长住豪宅
李莫愁 2023-5-14
这种“高分子聚合体”要的是面子,精神层面的满足。不要明刀明枪显摆屋子值多少钱,而是那种无论花多少钱也不易得来的东西。要低调奢华(Low-key luxury),要从花园入口处就震慑人心,感觉特权(Privileged)和遥不可及(Unreachable)。
两名内阁高官——尚穆根和维文入住位于第10邮区,由律政部属下土管局所管辖的两幢殖民地时期超级豪华庄园豪宅,引起舆论的关注。这对人民行动党的影响,借用影视圈的一句行话,就是:人设崩了!
行动党自1959年以来,白衣白裤深入民心,为的是要打造一个人民忠仆的形象。李光耀从英国回来参与反殖斗争,为了洗脱海峡殖民地高等华人的标签,放弃了自己所喜爱的高尔夫球运动,从此一生不再挥动球杆;因此他可以捋起衣袖,蹲在马路边和平头老百姓称兄道弟,没人能够讲他什么。还有他刚从剑桥毕业回来执业的时候,还驾了马赛地和戴劳力士金表,后来这些也不要了,记得七八十年代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有一次他还向观众“炫耀”他那几十元的卡西欧电子表。俱往矣,如今的“人民忠仆”要住10英亩的庄园豪宅,而咱们主人大多数还挤在不足一千平方英尺的公共住屋里。
1、根据土管局的数据,维文位于位于莱道路(Ridout Road) 31号的房产的土地面积为136101平方英尺,相等于3.1293英亩。而尚穆根位于莱道路(Ridout Road) 26号的房产信息只能在包括莱道路(Ridout Road) 24号和31号的地段内找到,总土地面积为525,171平方英尺,相等于12.0563英亩。不过从上面那个谷歌地图,我们可以目测尚穆根的豪宅大约是维文豪宅的三倍,所以至少有10英亩。
2、根据2022年8月的一篇新闻报道,非选区国会议员梁文辉在议会质询中质疑殖民地黑白平房的租金需求、土地面积和租赁期限。尚穆根回应说:土管局管理着262座这样的平房,土地面积中位数约为38,000平方英尺(0.87236英亩),租金中位数约为13,000元/月。可见尚穆根和维文的豪宅不是普通的大,尚穆根的12英亩如果不是最大,至少也是前3%。 阅读更多 »
不想生就是不想生?新加坡“一补再补的育孩津贴”为何没效
万宗纶 2023-3-29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7063798

新加坡政府虽然在今年提出了生育补贴措施,但依然被认为经济诱因不足,但这是否是新加坡人已经不想要小孩?图为新加坡幼儿园一名趴在桌上的小女孩。图/路透社
根据2017年一篇论文的计算,一位30岁新加坡女性要生第一胎,将他养育到21岁,需要花费大约56万新币(1270万台币),而既有的生育补助以及所得税减免,只占这个花费的9%。简单来说,你如果没有花个50万新币在养小孩的决心,没有足够的经济诱因可以让人想生小孩。
除了经济诱因不足,会不会是新加坡人已经不想要小孩?也就是,国家推动的“家庭很重要”的宣传,失败了?
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在2021年进行了“婚姻与育儿调查”(Marriage and Parenthood Survey),调查了2848个单身者以及3017个已婚者,年龄介在21到45岁之间。
他们发现,大家不只想要小孩,92%的已婚者甚至希望有至少两个小孩。然而实际上,当中有一半实际上只有一个或没有孩子。64%的填答者指出,除了经济问题仍然是大宗,其他原因则包括:在新加坡养育小孩压力过大,以及很难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已经是已发展国家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心理学家发现,因为家庭责任,而影响到职场表现与职涯规划的“家庭外溢效应”,在新加坡已经有导致忧郁症与其他身心症状的趋势;然而,在美国,反而是职场的压力外溢影响到家庭生活,让美国人身心不健康。换言之,对于新加坡人而言,家庭非但没有成为像政府形塑的那么核心与美好,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学者更发现,对于婚姻的满意度影响了新加坡人对自己职场的满意度。

根据计算,一位30岁新加坡女性要生第一胎,将他养育到21岁,需要花费大约56万新币(1270万台币),而既有的生育补助以及所得税减免,只占这个花费的9%。图为新加坡一名按摩师傅向一位母亲展示如何按摩宝宝。图/法新社
国家人口及人才署的调查发现,新加坡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正在转变。2016年的调查中,40%的单身者认为“理想上女性应该全职育儿”,这个数字到了2021年掉到了24%;已婚者的数字则是从56%掉到40%,均有16%的下降。同时,九成以上的已婚者认为父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且双方应该平等分担育儿责任,
尽管如此,事实上,男性花在育儿上的平均时间远少于女性。显然,育儿责任还是落在女方身上,并且72%的男性已婚者对既有家务分工表示满意,同时只有59%的女性已婚者这么认为。这显示,对于女性而言,以目前的社会环境,生了孩子后想要达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仍然是与理想有一段距离。 阅读更多 »
超市切鱼工不谙英语遭投诉事件,反映出部分国人不够包容
红蚂蚁/李国豪 2023-3-27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230327-7069
从社会和谐角度来说,身在多元社会,我们本就该多些包容,买东西鸡同鸭讲很无奈没错,但只要事情还能圆满解决,其实真的没必要把小事闹大。

一名妇女(右)日前质疑一名职总平价超市员工不谙英语,并全程拍摄放上网。(视频截图)
你不能说英语,却在新加坡超市工作?
先来个简单的前情提要。
日前,一名马来族妇女到城市广场(City Square Mall)职总平价超市买鱼,来自中国的切鱼员工疑似没听懂妇女的要求,导致鱼被“切坏”了。
这名阿嫂级的女顾客愤而质问该女员工不懂英语,为何却能在本地工作?不但如此,她还进一步向超市负责人投诉,指女员工若无法与顾客沟通,就不该被调派到海鲜摊位这类需与顾客沟通的岗位。
最终在超市负责人的调解下,女员工重新切了另一条鱼给女顾客,后者才收下离开。
但回到家仍愤恨难平的女顾客过后将整段过程的录影放上网,引起轩然大波后又将视频撤下。
多元社会本该更包容
切鱼事件中女顾客的鱼被切坏,想用英语向外籍员工表达要求不果,因此产生不好的购物经验,这是实情。
然而,能讲英语的其他超市人员很快到现场协调,并且还让女顾客获得应有的补偿。
女顾客最后却还是选择将事情闹大,也再度凸显,要在新加坡的多元社会中追求更多包容,难度始终不小。
虽说英语在新加坡是通用语言,也有不少年长国人较习惯,甚至只能用母语或方言沟通。
在这种多元环境下,适当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小不忍而乱大谋”引起的语言纷争,还是时有所闻。
2021年,一位不谙华语的年长病人投书媒体申诉,他对医院的医护人员初次见他,便自动切换为“华语模式”感到不开心。
显然,医生护士只是出于好意,毕竟本地不少年长者是受华文教育的。
这样的误会,其实简单一句“你可以说英语吗?”便能轻松化解。
但病人选择将此事上纲上线,认为医护人员看到老人家便预设为“华语模式”是大事,有违“英语是工作语言”的国家方针,引起不小的讨论。
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和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上个月也曾在国会针对“英语该不该作为新移民遴选条件”有过一番交锋。
(这里必须先说明,当时毕丹星建议的,是将英语测试作为新移民的遴选条件,而在本次切鱼事件中的女员工,大概率是持有工作准证的客工。)阅读全文»
淡滨尼“红组屋”刷回白色,顺从了民意却扼杀了创意?
红蚂蚁/侯佩瑜 2023-3-6
https://www.redants.sg/overview/story20230306-7008
设计师和艺术家通常都有自己的那一份坚持,但作为使用者的普罗大众是否能欣赏也很重要。把创意融入生活中,这一条线究竟要划在哪里?

淡滨尼的“特色”组屋项目Tampines GreenVines。(新明日报/Darren Soh | Photographer脸书)
淡滨尼62街新落成的预购组屋项目Tampines GreenVines最近在新加坡很“红”,“爆红”是真的因为它很红。
这个预购项目有11座组屋,其中四座组屋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以红色为主调,电梯口的地砖、墙砖、天花板、外墙和邮箱区一片通红,就连楼层数以及门牌号码的指示牌也是红色。白天身处其中已经挺诡异,晚上更有恐怖片的氛围。
必须指出的是,电梯口以外的地方,色调仍是我们熟识的组屋一样,以奶色为主。
即将搬进去的居民,大多对这片红海不满意,还未领钥匙,就已不敢住进去。
有的觉得昏暗得像庙宇,有的觉得阴森得像鬼屋,有的觉得像红灯区,还有人说消防局都没那么“红”,有的更不介意自己出钱重新油漆。
心理学家解释,红色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它给人一种燃烧和热情感,但不宜接触过多。过多凝视大红颜色,不仅会影响视力,还易产生头晕目眩之感。心脑病患者所待的环境一般也是禁用红色的。
虽说华族一般认为红色相当喜庆,而且设计与艺术的喜好本来就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但红蚂蚁好奇的是,这个项目的经理、设计师等人验收成品时,没觉得不妥吗?
当局听取民意,已初步将天花板、部分墙壁、栏杆的油漆换成白色,红色电梯口在晚上看起来明亮多了。
该区议员马炎庆上周四(2日)在脸书上就此事回应说:
我理解居民对红色电梯口感到的不安情绪,尤其是在夜晚时分。我已要求建屋局重新检讨,也感谢他们迅速反应并做出修改。
建屋发展局过后解释颜色背后的灵感,
源自四周的绿化及公园环境,窗户和外墙设计模仿树木的自然动作。另外,这个邻里有11座组屋共1271户单位,由于建筑范围较大,各电梯口使用不同的色调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楼群,方便居民找路。
红、黄、紫蓝三色则取材于大家所熟悉的热带水果:龙珠果、芒果和山竹。
据说,这个设计是出自瑞士公司之手,但还未得到证实。

入夜后,从组屋外看到的电梯口“景象”(新明日报)
马炎庆也说:
我要感谢设计师们,他们努力尝试不同于常规的东西,让我们的许多预购祖屋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外观。有些事情可能与计划不同,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事情就能解决。让我们不要过于激动而扼杀创造力。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
我相信设计师花了心思,不想组屋都千篇一律的,但做得不好可以修改,毕竟这是居民每天路过的地方,住得舒心最重要。
当局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譬如另3座组屋是以“金灿灿”的黄色调,其受欢迎程度较高,超过七成希望保留。
至于另一批4座紫蓝色的组屋,目前仍未竣工。
不过,居民和大家或许都看不到“原设计”了。据马炎庆了解,当局下来或将为11座组屋包括黄、紫蓝色调在内的电梯口涂上白漆,统一设计感。
《海峡时报》艺术记者Arthur Sim就此事撰写了一篇评论,以《对淡滨尼组屋红色设计的怒火曝露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新加坡》为题。阅读全文»
周末杂扯
李莫愁 2023-3-5
【吃拉面】
最近刚刚想到一个百万年薪的坏处,就是当百万年薪的部长告诉国人:政府组屋绝对是新加坡人负担得起的,竟没人相信!这就好像那些韩国的红星/大腕,顶着上兆韩元身家,却在剧中演上进青年,深夜在便利店大口大口吸着热腾腾的拉面,配着冰冷的香肠——不容易让观众入戏。
【故事】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话说有位老妇笃信佛教,深怕身后不孝儿孙会把她拉到别人的“天堂”,很早就立下遗嘱,规定死后一定要按佛教仪式举行火化,然后把骨灰安奉在指定的寺庙。无奈大儿子早年留学外国,娶妻生子早已入了其他的教,听到老母这一套,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于是就想方设法唆使老母改变主意,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首先就“钻研”了一套佛家用语,凑合着用——说什么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死后臭皮囊的处理如果引起后人的争执,导致家族不和,岂不是造业?老人在昏昏迷迷中也就应许让他着手去办,于是就改了遗嘱。小儿子无神论者,实在看不过大哥的手段,为何连老妈子的最后遗愿都不让满足呢?于是就和媳妇在给老妈进汤药的时候,说好说歹把遗嘱给改了回来。好巧不巧,老妇在当晚就归西了,最新的遗嘱成了关键的法律依据。大哥气得差点儿没中风,指责弟弟用不正当的手段修改遗嘱,弟弟也没在怕,反唇相讥,说是在老母清醒的情况下遵其意改的,大哥当然嗤之以鼻。这事闹了大半年,最后这个家真的散了。为什么大哥明知道弟弟使诈,却苦于拿不出证据呢?原来那个“证据”也就是他的秘密,说出证据等于说出他的秘密:其实老妇早在多年前已经失智,时清醒时糊涂,兄弟俩却尽量在人前维持母亲仍是威严在望的形象,到了如今,又怎忍戳破呢? 阅读更多 »
呼吁杯葛仅收现金小贩 前官委议员郑恩里又惹议
8world新闻网 2023-2-12
https://www.8world.com/singapore/calvin-cheng-boycott-cash-payment-2053101

图:facebook/Calvin Cheng
“落后!”“可耻!”“公开谴责!”,前官委议员郑恩里批评中央商业区有小贩没跟上时代步伐,竟然只接受现金交易,呼吁民众对他们公开谴责,引起网民热议。有网民对其言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觉得他的杯葛言论欠妥,认为小贩应有选择权利,他不喜欢可以不要光顾。
向来言论大胆的郑恩里,星期五(10日)在Facebook贴文和照片,指中央商业区有食阁摊位仅接受现金付款,并表示这是“落后的行为”。
从他贴文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其中一摊相信是售卖虾面的摊位,说明只可以“现金交易”;另一摊则表示不再接受PayNow,同样只接受现金付款。
郑恩里之后也补充,并非整个食阁都只收现金,只有几个摊位这么做,不过他认为,停止使用PayNow交易是“可耻的”,还在留言呼吁民众抵制“只接受现金交易”的摊位或商家。
“不能让他们成为新加坡迈向智慧国的绊脚石。”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