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中国情结’
我的中华情意结
忠 2023-5-8
https://afield2022.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html
我的阿公(北方人称爷爷)从中国同安英村来新加坡,我阿公早年往生,父亲也没有多提,所以我认识不多。
父亲二战前在新加坡出生,在本地经历了二战和新马合并分家的年代。他书读得不多,小学也不知道有没有毕业,但是当时在“革命进步”的思潮下,受到一些新青年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也是一知半解的,还是对中国为家乡,有些梦幻理想的期盼。我们在中国也没有直接有亲属关系或者联系的亲人,所以父亲也没有探亲或者回乡的概念,最后在新加坡终老。
我算是新加坡第三代移民。因为我们祖辈是中国移民,我们在新加坡政府人口统计上归类为华族。我们家居多讲福建话(闽南话?河洛话?),在政府“多讲华语,少说方言”的政策下,与同学朋友开始转用华文华语沟通。除了在学校必须使用英语外,我多使用方言和华语沟通,直到八十年代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英文教育和通用语政策。
除了使用华文华语外,我在高中参加了中文学会,大学进入中文系念书,还参与了当年大学中文系同学会的草创期。因此我可以说是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成长。那个年年代,对于我来说,华文、华语、中华文化历史,都是一种文化历史种族的传承,是一种不涉及与政治经济的单纯背景。我就是在这样的华文华语的背景下长大。
大学毕业我工作了好几年,在2002年我辞职进行三个月的独自背包旅行。那时刚好中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我旅行的时候,碰到的很多欧洲人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像美国一样霸权世界。我根据中国近代史向他们说明,中国在近代史上几乎是被英美、俄国、日本等国家欺负。如果放眼更早的年代,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以朝贡的方式进行邦交。如果从这样的脉络来看,中国崛起大概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太大的问题。
大概是因为中国加入WTO的关系,经济渐渐发展起来。中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增加,在国外出了一些丑。大概就是吃自助餐抢着吃好料,然后带着鲜肉或者蔬菜,想要从机场出关,被查获就现场和工作人员闹。这些状况跟80和90年代,刚刚富起来的新加坡人一样。当时新加坡人出外旅行,也因为吃自助餐打包和带走酒店饭店住处的电器或者毛巾,令人诟病。所以我其实对于这类新闻是一笑置之的。 阅读更多 »
星马地区“大中华胶”——从辛亥革命到马共崛起
许剑虹 2020-2-2
https://www.storm.mg/article/2234009
华人在星马地区从事政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年代,但他们的早期活动还是以推翻满清或北洋政府为宗旨,并没有挑战英国对马来半岛的统治。
这几年在网路上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部份马来西亚华人网友“爱中国”爱到一种狂热的程度,甚至于直接把中国当成“祖国”看待的情形。新加坡华人的“中国情结”相对没那么严重,但根据国内媒体报导还是有不少所谓的“韩粉”存在。显见星马地区许多华人把中国当“祖国”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差别只是在于这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而已。
为何星马地区会有如此之多的“大中华胶”存在?甚至多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都要在演说中,公开呼吁新加坡华人认知自己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呢?其实最大的关键,还是在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人在60年代以前确实是中国人。而且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马来半岛华人的生活空间就不断遭受印度人与马来人的压缩,从而促使星马华人型成了一种有别于海峡两岸的特殊“中国认同”。
尤其是在马来人具有种族优势的马来西亚联邦,华人更因为遭到毫无保留的歧视,且自身数量又明显处于劣势,更容易产生对“中国”的认同。“大中华胶”的思想究竟从何而来?是“中国崛起”或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后才出现的现象?还是有更早的渊源?其实从新加坡出现大量“韩粉”的现象来解答这个问题还真的是正确的,因为“大中华胶”的渊源确实是来自于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旗,曾经是英国殖民当局严厉查禁的物品,在今天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还有一面在展览。(作者提供)
“大中华胶”的根源是国民党
虽然在两岸实力差距甚远的当下,已经没有多少马来西亚“大中华胶”认可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尤其是失去执政权的中国国民党,但是马来半岛“大中华胶”的渊源确实是来自于国民党。但是在讨论国民党如何把大中华思想传递到马来半岛以前,首先我们要先对马来西亚联邦与新加坡共和国的前身,即英属马来亚的历史有所了解。
与印度、越南还有菲律宾等其他欧美殖民地的情况不一样,20世纪初的英属马来亚在人口分布上复杂又多元,没有哪一个民族占绝对优势。或者说明白一点,是英国人担心马来人闹独立,所以从19世纪起开始将华人与印度人大量引入马来半岛。如果再加上欧洲人与当地人生下的欧亚混血儿(Eurasians),那英属马来亚的族群可就不是只有四个那么简单了。
靠着让马来人、印度人与华人三大族群不过半的布局,英国人确实稳住了对马来半岛的控制。虽然三方都有各自的民族运动在进行,但印度裔所为之奋斗的祖国是印度,信奉伊斯兰教义的马来人在英国人默许下保有政治特权,但主张与印度尼西亚合作驱逐欧洲人,建立一个大伊斯林国家的声音也始终存在。分而治之的统驭艺术与庞大的皇家海军,确保了大英帝国对东南亚的统治根基。
至于广大的华裔人口,则陷入“保皇派”、“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党派之争。然而“保皇派”要保的是清朝的皇帝,“维新派”是要推动清朝的现代化改革,“革命派”则是要“革”清朝的“命”。三方虽然互不相让,心系的确还是中华故国。直到1911年满清被推翻,“保皇派”与“维新派”相继走入历史,由“革命派”演变而来的国民党获得了星马华人压倒性的拥护。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