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华人

掏空•摇摆

with one comment

李莫愁    2023-4-23

【掏空】

王赓武发表《何谓新加坡华人?》,不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华人”的内涵,而是为了掏空它。他说:

新加坡从一开始就奉行一项非凡的原则,即承认在这里出生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多元社会将是这个新国家的基础,就我所知,这在其他国家绝无仅有。其他任何国家一开始都说,谁占多数,谁就决定立国的基本原则,而所有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服从或保持二等少数民族地位,直到他们能扭转局面,成为主要群体。

这是当年李光耀内阁的狡黠,为了在马来海洋生存,他们把国语定为马来语,把国歌用马来文来唱,把英国人留下来的马来总督捧作第一任共和国总统。此外,对马来族进行了很多的让利,给他们特别的教育辅助,当年雷厉风行的计划生育运动也把他们排除在外。或许现在回头再想,也许无可无不可,可是到了王赓武口里,却成了“非凡的原则”——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另外,继续掏空“新加坡华人”内涵的,还有他的徒孙沈颖,她说:“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政策,即便英语是我们的工作语言,不少新加坡华人也掌握一定的华语能力。”——新加坡华人的华语能力也就这样了。

最被人诟病的,莫过于这句:“汉人不抗拒外族统治者”

几个世纪以来,汉人都不抗拒接受非汉人的统治。在整个中国被蒙古人征服之前,中国北方的汉人一直被突厥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统治,而自17世纪以来,则是被满族人统治。对大多数居住在北方的汉人来说,他们只在明朝时期,生活在汉人的统治下。在上个千年的其余时间里,他们一直生活在征服王朝的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所有的朝代都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中华文明。他们为共享一段连续的历史感到自豪,也乐意使用文言文来统治中国。即使是使用自己的语言多于其他语言的蒙古人,也接受了中国历史的主导地位。满族人尤其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的文化制度。

王赓武的哪壶不开提哪壶,颇耐人寻味。他是不是要说“华人”都是唯利是图,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谁给饭吃谁就是大爷?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4月 23, 2023 at 2:25 下午

华语:从告别“母语”到走出“母语”

leave a comment »

林恩和(怡和世纪副主编)    2023-3-19
怡和世纪 第48期 2022年12月

语言的多样性会不会既是一种惩罚,同时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如此多样性也可以是一种财富。世人通过学习、探知、翻译穿梭于不同的世界观中,一为传递交流,二可丰富自我的世界观。

——巴巴拉卡桑 Barbara Cassin

在还没有进入正文讨论今天的课题之前,让我转述一个朋友的故事,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故事。

就在不久之前,我的朋友和一群年过古稀的退休老人到南部步行,正当他们欲踏进一条通往一个废弃小池的偏僻小径的时候,一个男子从停在路旁的车子出来,喝住他们:“你们没看到前面有块牌子,写着不准进入吗?”朋友礼貌地向这位貌似“政府人”的男子说:“对不起,因为牌子写的是英文,我们老人家看不懂。”男子一听,厉声问道:“你们是不是新加坡人?”我的朋友回答:“你认为每一个新加坡人都会英文?还是每一个新加坡人必须懂得英文?”那个男子显然恼羞成怒,威胁道:“你们不要走开,等我召警察来,你们去向警察说你们不懂英文好了!”朋友听了这个说辞,一时懵了,为什么不懂英语会是一个必须交由警方处理的问题。当然,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当然是个个案,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拿它当作例子来说明新加坡的语言现状,也不是说它代表了官方的立场。不过,类似的例子不时发生,比如英文媒体的言论版就有人把不懂英文的人视为文盲,有者因小贩中心助手不懂英文而动怒,直言不懂英语的人不配当小贩助手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英文的傲慢并不罕见。如果冷静地思考这些现象,我们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积极”面来说,这些现象证明独立后,新加坡大力推行英文教育的成功;但是,这种现象也足以引起我们担忧,曾几何时我们一向认同的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的多元文化社会愿景受到了挑战。

最近几个月来,新加坡华文媒体发表了许多有关新加坡华文问题的文章,报章陆续发表参与讨论的文章,数量多达数十篇,时间持续长达数个月。因为各个作者的视角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说各话的情况,归纳起来,有对华文水准低落的现象表示关心;有对教学法的问题提出看法;有人甚至提出方言和华语之间到底是相辅相成或者是对立的课题。一时华语、英语、方言、母语、通用语各持已说,形成众声喧哗的现象。这场讨论的发生说明了什么?是大家对华语在新加坡逐渐式微的处境表示焦虑或困惑?还是对华语在新加坡的存活和前景仍有期待?

在我看来,这场针对华语课题的讨论,牵涉到更为复杂的政治无意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能否打破禁忌,去正视这个问题。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理论的想象力,我们很难穿透迷雾,看清这些现象的政治因素和历史根源。

如果我们能够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去检视新加坡现在的语言政策的框架,不难发现它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脉络,与新加坡在殖民地时期,受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左右的语言政策有着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移民社会造就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新加坡早期多元民族社会

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发展远东的贸易,以三个协议逐步取得新加坡的控制权,宣布新加坡为自由港。很快地新加坡就崛起成为东南亚的转口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形成了以华族、马来族、淡米尔族三大民族为主的移民社会。作为移民他们分别离开了原乡,来到新加坡这个陌生的土地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了不同于原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生活和经验。各个民族移民的杂处和交往,产生语言和文化的互动,不过,各个民族之间始终保持警惕,避免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传统消失,因此才会有新加坡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社会多元性的存在,既能保持每个民族丰富的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也能彰显语言的丰富和多元。也因为如此,在英国殖民地政府大力扶持的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主流教育系统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三种不同源流的学校,自力更生求存发展。

由于新加坡华人人口数量众多,华文学校需求大,英国殖民地政权长期对华文学校虽然存有戒心,认为它们是产生民族主义的温床,但是过分打压华文教育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对华文教育采取较为包容的策略,让它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之下,华文教育和华文学校才能自求多福,保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名称隐含的意识形态

新加坡因为殖民地的身份,殖民地宗主国以权力介入,把它的意识形态借着语言、文化、教育、政治渗入到社会的深层结构之中。语言是传播影响力最好的工具,英语自然而然地凭其优势,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行政、教育、工商等领域,处处显示出强势语言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殖民地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比如在高等学府的录取和政府机构公务员的聘任上,规定必须具有良好的英文能力。殖民地当局拒绝承认华文教育学历,把华校毕业生拒于升学和求职门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语言教育体制制造等级性的差别待遇,这种不平等的语言教育政策,成为形成不平等社会关系的根源。英校生成为天之骄子,让他们容易滋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优越感”(effortless superiority),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英语在殖民地子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用英语不单单是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阅读更多 »

笑谈 Lunar New Year 与 Chinese New Year 之争

leave a comment »

转世新加坡的台客     2023-1-26
https://chongleong.blogspot.com/2023/01/lunar-new-year-chinese-new-year.html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名词定义

先从英文翻译开始讲起,英文“Chinese”一词。根据网上剑桥字典,”Chinese”指属于中国,其人民或者语言。这里的Chinese,是单单指中国这个国家。根据网上柯林斯(Collins)英语词典,它还把意义扩展到中国道地的中国人,和其后裔。这里的意义就大大不同了,因为除了中国这国家的人,也包括了移民外地的中国人的后裔,所以这些不属于中国国籍的后裔和其语言也被称为 Chinese。

中国人后裔在中国之外,一般自称或者被称为华人、华族或者华裔。当然还有其他的称谓,比如1949年后,中国人后裔被称为华侨,我这里就简单说到这里。我把焦点集中在新加坡。从中国移民至新加坡的后裔,普遍自称或者被称为华人或华族,鲜少称华裔。像我阿公(北方人称爷爷)就是中国移民到新加坡,我算是第三代移民。我一般称自己为第三代新加坡华人。

既然是从中国移民来,我们的文化习俗食物,渊源当然来自中国当地。但是随着时间的转移,也参杂了本土味,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南洋文化,有时候我们也自称南洋华人。这样的南洋华人文化,是我自己感到自豪的。

总结,Chinese 事实上除了指称为中国国籍的人士外,也包括了祖先为中国国籍,但是却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非中国国际后裔。所以说,Chinese 除了是中国作为国家和其人民外,也包括了华人或华族,作为种族的分类。Chinese 可以指中国,也可以指一般通称的华人。重要的东西要说三遍:中国是指国家,华人是指民族。

Lunar New Year 与 Chinese New Year 之争

我所知道的这个争吵,有两个脉络。(有其他脉络,请看官指引指教)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大英博物馆在宣传韩国(主办?主题?)的农历新年,称之为“Korean Lunar New Year ”,这就惹恼了中国网友,说韩国盗用文化。据其他媒体报道,中国网民甚至连韩国明星去掉“Korean”留下”Lunar New Year”,祝福“Happy Lunar New Year”也不买账,非得“Chinese New Year”不可。从“Korean Lunar New Year ”,到”Lunar New Year”,到”Chinese New Year”,争执不休。

另外一个脉络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NTU Chinese Society)主办的活动从“Lunar New Year”被人(学生?)篡改成“Chinese New Year”。(详见上图)

这里要解释一下,中文学会不是以中国国籍的学生为主,而是本地学生为推广华族文化而成立的。我自己在学院时就参加了中文学会。校方后来也解释,因为学校有各种国籍和文化的学生,这些不同国籍的学生也是在农历庆祝新年,用”Lunar”比较中性,也符合新加坡种族文化相互体谅的原则。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月 26, 2023 at 2:51 下午

“本土化”与“跨国性”交织,新加坡华人新移民身份认同如何嬗变?

leave a comment »

中国新闻网/吴侃 2023-1-4
https://www.chinanews.com.cn/dxw/2023/01-04/9927613.shtml

作为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国家,新加坡对于思考华人新移民社会认同和跨国主义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个案。近年来中新两国合作不断深化,在带来巨大经济机遇的同时,也使当地社会对华人新移民更关注,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成为新加坡族群政策的重中之重。

在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下,近十年来华人新移民的社会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华人新移民的“本土化”与“跨国性”进程如何交织互动?中华文化如何影响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有怎样的背景、内容和特点?新加坡的“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何不同?

刘宏:我认为新加坡的族群政策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和追求。“多元一体”这个概念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他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在从分散的多元向一体转变过程中扮演了核心凝聚作用;不同层次的认同并行不悖,各自发展自身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新加坡街头的春节灯光秀。Ore Huiying摄

新加坡的“多元一体”跟中国有些类似,但也存在显着差别。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75%左右,但华人及其语言文化并未作为从多元到一体的凝聚者,新加坡在保留多元种族语言的基础上,采用英语作为通用语并以多元文化为核心来凝聚整个国家。易言之,新加坡的“多元一体”,“多元”是种族、语言、文化、宗教上的多元,“一体”是指一体的国家身份认同。这不仅是多元族裔社群融合的基础,也构成国家对新移民社群的总体政策框架。

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有两个逻辑,一是经济和人口逻辑,新移民可以补充对新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也能协助应对持续的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二是政治和身份认同驱动的逻辑,它要求新加坡确保新移民紧密地融入本国具有多元种族特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以上述两种逻辑为考量,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移民的政策,全力推动包括华人在内的新移民融入多元种族社会中,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同时也鼓励他们与中国及其他海外华人社群建立跨国商业网络。 阅读更多 »

新加坡人要在多极化世界游刃有余 保持双语优势至关重要

leave a comment »

红蚂蚁/侯佩瑜     2022-11-14
https://www.redants.sg/overview/story20221114-6706

https://s3-redants.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styles/large/s3/articles/2022/11/14/20221114chinese.jpg?itok=1bkdQqnH

2022年新加坡国庆庆典于8月9日在滨海湾浮动舞台举行,庆祝建国57周年。当高空开始出现“红狮”的踪迹,现场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捕捉跳伞队员降落的精彩瞬间。(联合早报)

据新跃社科大学资深教授的研究,在新加坡的三大种族中,与华人和印度人相比,马来人的英语和母语双语读写能力最高。

该大学的学术顾问郭振羽教授和中文部罗福腾副教授告诉《海峡时报》,新加坡一直坚持推行双语教育政策,但成功的程度因种族而异。

郭振羽说:

我怀疑本地华人社区仍然存在分歧。有使用并乐意接受华文华语的老一辈,也有排斥华文华语只依赖英语的一群人。

他说, 相反的,马来人在共同的信仰和文化上更加同质和团结,这有助于巩固他们的母语在社区中的地位。而且新加坡毗邻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也有助于巩固马来语在本地的地位。

马来语是新加坡马来族群的母语,宪法也定为国语,法律地位在其他官方语言之上。

虽然它的国语地位仅具有象征性,但新加坡国歌歌词用马来文写、马来语唱,新加坡国家制定的荣誉制度,名称也采用马来文,辅以英文;而且军队操练口令及有关典礼仪式用语也为马来语。

郭振羽补充说, 淡米尔语在本地使用得较少,原因是我国的印度同胞使用的是其他印度语言,这些语言都是由新移民从印度各地带入我国的。

其实本地的印度新移民多来自北印度,无形中也使本地印度族人口更加多元,分歧也更大。淡米尔语在新加坡的地位可说是岌岌可危。

新加坡统计局“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关于本地语言使用的数据也支持了教授们的观点。

本地华人当中,通晓中英双语的人口有62.3%。在马来族群中,通晓英语和马来语的比例为82.8%。在印度人口中,只有41.8%的人通晓英语和淡米尔语。

英语已经取代华语成为本地居民在家的主要用语。有多达48.3%的五岁及以上的本地居民在家使用英语交流,这一比例高于2010年的32.3%。

两位教授也说,在未来,新加坡势必成为一个在所有领域都以英语为主的亚洲国家。阅读全文»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15, 2022 at 4:52 下午

幽灵的复活

with 3 comments

李莫愁     2022-10-23

人民行动党对于华文的政策是受到政治偏见的影响,老是要“去中国化”。政治人物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认为自己有能力“蝉过别枝”,创造出全新的华文和华语来;其实,“拍拖”和“吃风”有那么重要吗?是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睿智才足以装备你面对如今各类思潮和言论。

前外交官比拉哈里10月17日在《海峡时报》发表一篇政治观察,题为《习近平的中国梦——它的魅力和危险》,他警告:

新加坡是大中华区之外唯一以华人为多数的主权国家。“中华儿女”应该支持中国梦对新加坡来说,构成了一个严重,甚至攸关生存的威胁。

新加坡自1965年8月9日独立以来,就以多元种族、任人唯贤的社会作为组织社会的原则,而中华民族应该支持中国梦的论述直接攻击了新加坡这个立国的基础,因为它明确地通过族裔关系,呼吁我国的大多数族群将一个人口方面的事实加以延伸,把新加坡重塑为一个“华人国家”。

这篇文章马上受到两位网红级人物的关注,转载到脸书并点赞:

1、许通美说:“新加坡非常幸运地拥有许多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如比拉哈里和马凯硕。马凯硕热爱中国,为中国辩护。比拉哈里则比较怀疑。这是比拉哈里在今天的《海峡时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习近平和中国梦的长篇精彩专栏文章的三个结论段。中国前总理周恩来是个聪明人。他告诉生活在中国境外的中国人要忠于他们定居的国家,而不是忠于中国。习近平和李克强领导的中国政府已经抛弃了周恩来的政策。他们呼吁所有中国人,无论他们生活在哪里,都要支持祖国。比拉哈里说得对,这项政策破坏了我们的核心价值,即所有新加坡人,不论其种族和出生地,都要对新加坡忠诚。正如李光耀曾经说过,新加坡不是一个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的国家。它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

——许通美的意思是新加坡的华人(那些用华语交谈和用华文读报的)还在听周恩来、习近平或者李克强的话(/号召),岂不是质疑行动党50余年的国民教育彻底失败——我们跟他们又不是同一国,凭什么要听“领袖”的话呢?

2、半个华人的默乐说:好文章!事实上,复兴民族主义已经在较小的范围内发生了。当过去被压制或声称被压制或被羞辱的群体开始积极地主张权利,作为正义或补偿,甚至作为历史的自然进程。/只是这回是一个大的巨人在做。

比拉哈里的文章真的是应了一句老话:“站着说话不腰疼”;其立论是基于“成见”、“没脑”和“危言耸听”。 阅读更多 »

前外交官:“中国梦”可能会对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构成威胁

with 4 comments

红蚂蚁/许耀泉     2022-10-19
https://www.redants.sg/good-reads/story20221019-6644

“新加坡自1965年8月9日独立以来,就以多元种族、任人唯贤的社会作为组织社会的原则,而中华民族应该支持中国梦的论述直接攻击了新加坡这个立国的基础,因为它明确地通过族裔关系,呼吁我国的大多数族群将一个人口方面的事实加以延伸,把新加坡重塑为一个‘华人国家’”。——比拉哈里

https://s3-redants.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styles/large/s3/articles/2022/10/20/20221019_bilahari_cover_0.jpg?itok=F2B3F9o4

中国民众在上海街头观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二十大)发表工作报告。(法新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是关注时事的人们常听到的一句口号,但这个梦想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又如何牵涉到新加坡?

前外交官比拉哈里在《海峡时报》的一篇评论,分析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经常提及的“中国梦”,以及新加坡人为什么应该关注它。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刊登出来时,另一名老大使许通美教授立即在他的脸书上称赞文章最后的三段。

 
许通美教授看起来与比拉哈里同声同气,他认为当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很明智地鼓励海外华侨效忠于他们的所在国,而中国现任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已经乖离原来的政策,呼吁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处何地,都应该支持他们的祖国。这引起大批新加坡人在许通美教授的脸书上回应,反响热烈。不过,这些都是英文留言。

红蚂蚁在此节译比拉哈里的文章,供蚁粉思考。

关于“中国梦”

中国梦的核心,在于恢复中国在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之前所享有的世界地位(无论是实际或想象)。

作为一种论述,中国梦是个强有力的概念,因为即使人们再怎么争论其细节,它大致上还是属实的。中国再次崛起,在本区域乃至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无论在经济或地缘政治上都无可否认。习近平心目中的“中国梦”,不只要引起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支持者和中国人民的共鸣,更要引起“中华儿女”的共鸣。

当习近平说“中华儿女”时,他就利用了“中华”一词的各种意义所产生的模棱两可,从民族角度(而不只是国籍)要求华族人士效忠于他心目中的“中国梦”。实际上,这等于声称,“中华儿女”都应该从中国的利益出发,来考虑自身的利益,至少在中国关注的课题上应当如此。

这个论述在中国获得大多数中国公民认同(至少获得汉族公民认同)。在海外,它也因为华人的民族情结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共鸣,包括部分新加坡人。

但是,“中华儿女”肯定不接受习近平的中国梦所安排给他们的角色,尤其是许多香港人,和几乎所有台湾人。这个角色,有时也让东南亚华人招致当地人的反感,因为华人在东南亚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少数民族。阅读全文»

Written by xinguozhi

10月 20, 2022 at 4:18 下午

Chinese还是新加坡人?从李显龙的“落地生根”论说起

with 2 comments

崔永健     2022-10-3
https://www.wainao.me/wainao-reads/Singaporean-roots-Lee-Hsien-Loong-10032022

新加坡的华人,尤其是比较年长的,说起香港的抗争者,不少真的是“暴徒”前“暴徒”后。这不但因为他们在政治上保守,也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其实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在这篇文章开首,先讲讲笔者一些亲身经历。

数年前,笔者在新加坡读博士班时,和一位“90后”的新加坡同学用英文聊天,我跟她说:我最近在修读新加坡华人史,她说:“其实,我不会叫自己做Singaporean Chinese, I am Singaporean”。这句说话,对我来说,是一言惊醒梦中人。

我们这些来自“大中华地区”(Greater China,即中港澳台四个社会)的人,对华人认同及特质特别执着,即使是抗拒,也是一种执着,所以也就特别关注新加坡华人的中华文化承传。但新加坡华人,尤其是新一代,未必人人都很注重这点,新加坡人就是新加坡人,华人不华人,已不是自己最在意的事。不过,到了2019年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她突然在我的Facebook上,以简体中文留言(注:新加坡的华文教育采用简体字),十分质疑香港抗争者的激烈行动,立场可视为“浅蓝”。

为了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财神爷雕像布置在滨海湾超级树花园。

为了即将到来的华人农历新年庆祝活动,财神爷雕像布置在新加坡滨海湾超级树花园。(AFP/Rosian Rahman)

新加坡华人都是“蓝丝”?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AFP/Miguel Medina)

“回到新加坡,发现差不多人人都是蓝丝”,这是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一次访问中说的。杨荣文2019年在香港工作,亲历反送中抗争,知道什么是“黄蓝对立”。“新加坡人的政治倾向,较接近中国大陆而非香港”,杨荣文这样说。

的而且确,2019年笔者大部份时间都在新加坡,当地华人,尤其是比较年长的,说起香港的抗争者,不少真的是“暴徒”前“暴徒”后(用华语讲出来),这不但因为他们在政治上保守,也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其实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例如有些人会说,“美国不想中国强大,所以搞乱香港,搞乱中国”之类的说话。的确,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于2021年中所做的民意调查,在17个发达社会中(包括日本、南韩及台湾),只有新加坡的人民对中国的观感,是正面 (64%) 远远多于负面 (34%)。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于2021年中所做的民意调查只有新加坡的人民对中国的观感,是正面 (64%) 远多于负面 (34%)。(Pew Research Center)

好了,进入正题。今年8月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年一度的“国庆群众大会”华语直播演说中,清楚地说“新加坡的华族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而且一定要把它说得精彩”。李显龙说,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与“其他华人社会”不同,例如语言习惯、音乐等,而新加坡政府亦着力保育及发展新加坡华人文化,所以就在2017年成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一方面介绍“华族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亦“展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面貌”。 阅读更多 »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