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国际关系

亚太大变局下的新加坡反脆弱进化论

leave a comment »

望客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22-5-3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34207_1

英国著名东南亚历史学家康斯坦斯•玛丽•滕布尔曾将新加坡历史誉为“崛起之路”。新加坡的崛起之路实际上就是一部典型的反脆弱史,其成功既依靠其建国一代领导人出色的政治领导能力,也得益于其内外政策的平衡之道。展望即将开启的政治新周期,新加坡面对的内外压力日益增加,其反脆弱进化也将进一步加快。

近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一方面不断加速印太战略落地进程,一方面着手强化盟友与地区组织之间的联系,高调宣示美国传统外交路线的回归。5月20日至24日,拜登出访日本和韩国,并于东京宣布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包括新加坡在内的13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称“该框架将有效反制中国”。美国此举可能进一步冲击亚太地区现有的经贸秩序,为地区的未来注入新的风险因素。在这个风险时代,新加坡所面临的来自地区体系、东盟内部和国内政治的反脆弱压力不断增强,

脆弱时代新加坡路在何方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风险为本质特征的风险社会。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局势经历动荡与重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层出不迭。在这个以不确性为最大特征的时代,外部环境和内部秩序的波动性都将增加国际行为体的脆弱性。

首先,美国加快印太战略落地进程将增强地区局势的紧张氛围。年初,拜登政府在其任内首份《美国印太战略》报告中提出五大行动目标。3月,美日举行外长防长“2+2”会谈,明确表示美国将进一步深化与盟友合作,推动构建“自由开放的印太”。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也明确表示,即使欧洲爆发俄乌冲突,美国对中国和印太地区的关注优先度也将高于欧洲。在李显龙总理访美后,美国贸易代表戴琪随后访问新加坡,重申美国将维持对印太地区的经济承诺,并称新加坡是美国在该地区重要的伙伴。

其次,在美国借俄乌局势制造紧张对立的背景下,东盟国家面对“选边站队”压力的战略焦虑进一步突显。2022年2月末俄乌冲突爆发,东南亚国家虽然远离欧洲,但仍难免受到俄乌冲突外溢效应的波及。在联合国大会第11次紧急特别会议投票表决中,东盟国家并没有采取相同的投票立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8个东盟成员投出赞成票,老挝和越南则投出弃权票。大部分东盟国家针对此次争端的表态以劝和促谈为主轴,倾向于使用克制的词汇。仅有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明确表态,并使用“强烈谴责无端入侵主权国家行为”的言辞。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行动的国家,东盟国家中也仅有新加坡参与。

再次,“后李显龙时代”的的新加坡领导集体的领导力面临巨大考验。自1959年当选总理以来,李光耀一直是新加坡的掌舵人,即使退休后仍然在内政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李显龙继任以后,延续了其父敢作敢为的魅力型领袖风格。候任领导人黄循财既缺少李光耀和吴作栋等老一代领导人筚路蓝缕、擘划建国的政治资历,也不无法像李显龙一样在执政初期拥有李氏家族政治光环赋予的试错空间。因此可以预见,权力交接以后新任领导人建立政治权威仍将经历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另外,虽然黄循财长期担任财政部等重要部门首长时业务能力受到广泛认可,但是因缺乏作为最高领导人统筹全局、处理综合性事务的经历,其团队领导力和政治决断力仍有待实践检验。 阅读更多 »

香港争议:中国可否借鉴新加坡管治模式

leave a comment »

BBC中文/林祖伟    2019-8-29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419481

香港和新加坡是亚洲两大国际金融中心,多年来经常互为竞争对手。两座城市人口接近,同样面对贫富悬殊以及地少人多引申出的房屋问题。两地在西方学者的角度里,均不是完全民主自由的社会,选举制度倾向建制,而香港享有比新加坡更大的言论、集会等政治自由。

位于滨海湾旁的新加坡金融区(Reuters)

香港《逃犯条例》争议爆发之后,商界对香港前境充满忧虑,一方面担心中国的影响力削弱香港的自由度和独特性,一方面担心香港示威升级令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早前已有声音传出,部分企业考虑到香港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考虑迁往新加坡。

香港面对主权移来以来最大的管治危机,BBC中文采访香港和新加坡的观察人士,他们认为香港难以实行新加坡的“家长式”统治,因为本身的自由、法治等均是香港的独有优势,而中国如果谋求想香港变得稳定,需要在政策上更尊重香港的本土意识,而并非将其“污名化”并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主权事关身份认同

新加坡是独立主权国家,香港是中国“一国两制”制度安排下的特别行政区,没有独立主权。政治地位的差异令两个政府的问责对象不同。

邝健铭曾经出书《双城对倒:新加坡模式与香港未来》,在书中用新加坡的故事,去反思香港的未来和管治方式。

他对BBC中文说,新加坡政府的服务对象很清晰,就是新加坡的国民。但香港政府的服务对象则是中国政府和香港本土社会,港府被人诟病,其服务对象的天秤倾向中国政府。

邝健铭举了多个例子,例如港府把中环海滨用地划作军事用地,高铁实行“一地两检”,以至近期《逃犯条例》争议也是想解决中国治外法权的问题。

这些考量亦会影响民生议题,在供水方面,新加坡为了避开受马来西亚的制衡,而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但香港迟迟未朝这个方向发展,原因不是成本或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上,新加坡2013年发布一份甚具争议性的人口白皮书,被批评可能吸纳太多外来人口,但当时,新加坡的从政者可以再三强调,新加坡人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希望新移民建立新加坡的本土意识。

香港接收大量大陆来港新移民,据港府数据,2019年年中比去年同期增长7.3万人,当中4.4万人是单程证持有人。和新加坡不同的是,港府没有打算让他们成为“香港人”,更不会强调本土意识,反而是希望推行国民教育、国歌法及普通话教学等政策,希望香港人增加国家认同感。 阅读更多 »

一本万利:新加坡应为“特金会”结帐吗?

with one comment

沈旭晖     2018-6-12
http://www.ir-basilica.com/一本万利:新加坡应为“特金会”结帐吗/

新加坡主办全球瞩目的“特朗普-金正恩峰会”,总开支二千万坡元,全数由新加坡政府支付,官方解释是“乐于为区域和平略尽绵力”。事实上,除了由新加坡结帐,选择也不多,北韩确实没有自费大规模出席峰会的预算,美国为北韩付帐除了于理不合、也可能牴触制裁,让中国来付,美国则不会愿意,结果李显龙就自然而然,尽其东道主责任。

有个别新加坡舆论认为,主办这样的峰会过度扰民,不应该由公帑埋单,让得到好处的企业赞助就是。然而从国际关系角度算这笔账,除了是公关费,也是保护费、维稳费、交际费、项目前期“运作”经费,对新加坡而言,这类性质的开支从来不少。例如主权基金淡马锡投资美国业务,是否每一宗都是纯商业决定,有多少个二千万坡元是用来变相展示两国关系友好,就难以说清。相较下,这二千万用得更值得,杠杆几乎是一本万利。

无论最终美朝能否达成协议,新加坡举办国际重要会议的能力,包括交通、卫生、安全、服务、通讯、乃至维稳等范畴,这次都得到全球肯定,如此“国际盛事中心”的地位,是其他竞争对手如杜拜、多哈、香港、上海等无论花多少钱,都不能取代的。对民主国家、独裁国家还是跨国企业,新加坡筹办“特金会”的能力,都是他们需要的,可以想像这次会议后,新加坡的国际盛事数目会进一步增加,除了反映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是无数商机的展现。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6月 13, 2018 at 1:36 下午

专访王赓武:——当百年中共遇上新加坡

leave a comment »

多维CN月刊/希文     2017-1-23
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7-01-28/59796950.html

导言:中国时下正面临着巨大的内部问题时,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深,也让中国正与世界发生不可逆转的融合,去年南海仲裁案几乎一度将中国放在国际社会的对立面,即使如一贯中立的新加坡似乎也对北京在南海问题上的处理方式颇有微词。虽然南海问题最终峰回路转,但这波转折也提醒中国,已到了亟需摸索出一套更为成熟的对外往来方法之时候了。

这时,面对中共和中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经历转型,年轻而有活力的新加坡是否能够带来一些启发?当中国带着庞大体量走向世界,又会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以一位史学家的视角,向多维新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line_divider

多维:外界一般认为习近平自十八大以来取得了两个最大的成绩。一个是对内的部分,以王岐山为首的中纪委大力反腐,起到整治官场的作用。但是中国已经有一种看法,认为这是运动性反腐,而这种运动性反腐的结果,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官员“为官不为”。新加坡一直奉行高薪养廉的制度,您是否认为新加坡在这一点上是否对中共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从对外的部分来讲,习近平的外交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但我们知道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盟各国对于习近平这样的战略,以及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存在一定的摇摆性。这个摇摆性是否存在一些历史的原因?将来的情况又会如何改变?

王赓武:在我看来您提的是两个问题,也需要以两种方式来回答。

我认为中国的内部问题与新加坡的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新加坡毕竟是一个小国,有着与中国相去甚远的历史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带给了它巨大的优势,但这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劣势以及沉重的负担。这些都是人们所需要接受的。

新加坡却没有这些负担。新加坡原本是不应该独立建国的,它本应是大英帝国下一个凭空建设起来的殖民地港口城市,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大英帝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便捷。所以,在五口通商,香港成为新的殖民地以后,新加坡的这个使命就已经被分担了不少,而后来上海的兴盛更是令新加坡相形见绌,其使命也有所改变。

毋庸置疑,新加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海洋帝国贸易网络之中的一部分。然而,在新加坡临近独立之时,各种族群、宗教、文化、语言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以至于当马来西亚不再想要新加坡,新加坡在联合邦内也待得不舒服,新加坡才因此宣布独立。作为亲身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我必须说,51年前新加坡独立的结果令所有人都为之咋舌。

被赶出联合邦的新加坡并没有多少选择。当时的新加坡与大英帝国命运相连,在经济、文化、种族层面上都与马来西亚紧紧捆绑。新加坡既没有资源,也没有工业,人口也不过刚过百万,又是多民族混杂,可见彼时新加坡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个“国家政权”、一套不列颠传统下的政府体系,以及一班受过英式教育的领导人。为了把“国家”载入正轨,他们所能做的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东西。

鉴于此,彼时的新加坡确实需要一个拥有长期发展愿景的政治领导群体。在这一点上,人民行动党和中国共产党一样,相信“只有人民行动党才能拯救新加坡”。直到今天,人民行动党都是这么看待自己的:正是它带领新加坡从既没钱又没资源的地步发展到今天;若没有该党的领导,新加坡就不会有团结一致的愿景、计划、志向与努力。 阅读更多 »

谁是李显龙的“龙的传人”?

with 2 comments

文化长狼     2016-1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f9e960102wrk2.html

李显龙曾明确表示下一任总理不会是李家的人,但这不表示下下届也不能姓李。在李显龙退出之后,新加坡王位之上李家香火肯定不会就此结束。但这需要一个巧妙而大胆的布局,关键是要下对了棋子,就好像李光耀布局吴作栋的这一棋局,极有可能在李显龙时代再次上演。

因为健康问题,李显龙一再言退,他也在近期的一次群众大会上突然龙体抱恙险些当众晕倒,这一幕被曝光于全世界面前,由此,候选人的当务之急也越显得突出。关于谁将成为下一届总理的继承人这个问题民间展开了诸多猜测。

1)问:先谈谈关于尚达曼成为总理接班人的可能性吧?

答:前几天有个团伙搞了一个很小规模的民意测验,调查对象不到一千人,然后就粗糙的宣布了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显示近70%的新加坡人寄望于现任副总理尚达曼出任下一届总理。

这个滑稽的调查结果公布后没几天,尚达曼便急忙公开否认这种可能性,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那么这个民调是敲山震虎还是投石问路,亦或者纯粹的玩票,就不得而知了。但尚达曼成为总理接班人也确实相当的不切合实际。不要说非华裔总理对新加坡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就连非李姓总理对于新加坡来说都会是一次艰难的改变。

2)问:为何说非华裔总理对新加坡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但解释起来又显得有些繁琐。和大多数的国家一样,绝大多数的新加坡国民是缺乏政治敏感性的,又因为这里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百姓之间的思想隔层,他们要不就是盲从要不就是逢其必反,很少有人能够冷静的全面俯视一下新加坡的整体状况,而出发点受本身的狭隘价值观所限制,既无能力去知新也缺乏足够的知识去温故。特别是基层民众长久以来的“吃饱却不香无忧却有怨”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急躁和浅薄。

这种浅薄的认知状态让这里的人们对新加坡的历史和发展完全罔顾。只凭自己的意愿去理解新加坡。而各类拿人钱财替人说话的学者们,也是按照既定的套路来游说关于新加坡的来世今生。

因此,繁荣昌盛的新加坡似乎可以变得越来越具有弹性,乃至非华裔总理的出现也是可以试试的,就如同美国有了黑人总统一样。

是不是可以这样呢?

我们还是要回到创造新加坡繁荣的根本因素上来。有人说是李光耀厉害、也有人说是美国人帮忙、也有人说是新加坡的精英制度的功劳、也有人说新加坡只是利用了天然港口的便利发展起来的……当然,要仔细谈还有很多很多。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以上这些都是次要的。只要脱离了一点,以上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这就是新加坡七成以上的华人比例。这一点太重要了,重要到已经让很多人看不见了。就好比有人问你觉得什么对你最重要?你会说是钱、是家人、是文凭、是理想……喜欢扯的接着扯,是扯不完的。而很少会有人好好的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时候说出那句真正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活着,活着才是一个人一切的基础,但因为一路来都活着好好的,就会无意识的忽略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新加坡人对“七成华人比例”这个关键词已经不再注重了,也对依赖“华人总理”这个身份打造起来的特殊国际关系,尤其是和华人圈国家地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觉得普普通通了。对于“非华裔总理“可以轻描淡写地来一句”why not”。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新加坡而言失去七成的华人占有率就可能意味着将失去一切,而失去华裔总理则不但意味着失去这种人口比例的长久保证,而且新加坡的国际关系和地位也将进入严重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一直强调,新加坡走向繁荣的根本因素不是人们所胡言乱语五彩缤纷的理由,而是这七成以上的华人占有率。我们看到一水之隔的马来西亚,坐拥各种有利条件,却迟迟发展不起来。我们也看到澳门仅仅依靠赌博业也可富甲一方。华人的特点就是政治低敏性,民族宗教上表现为柔弱性、以及对财富的嗜血性。如果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华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充满着不安。最实际的就是追求财富是华人的本能而无赖的天性。

还有一点也别忘了,近三亿海外华侨之中唯独只有新加坡的华人在自己的国家里不必提心吊胆的担心排华事件的发生。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也忽视了。阅读全文»

新加坡能否存活?

leave a comment »

孙和声     2016-5-17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columns/pl20152743

新加坡能存活吗?Can Singapore Survive?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 (Kishore Mahbubani) 在2015年出版的一本书名。马凯硕是名资深外交官,也常发表有关国际时局与趋势的文章,在1998年还出了本《亚洲人能思考吗?》(Can Asian Think) 的书(此书有马来文译本)。他的国际观可以说是立足于新加坡的本土型国际观 (Global Perspective);也就是,虽饱读“西书”,却不盲从西方。

新加坡能否存活?作者的自问自答是三个可能性,能、不能与或许。或许,在进入正题前,可大略谈一谈新加坡的强项、弱项、威胁与机会(即SWOT分析法)。强项是,这是一个高效廉洁的有为政府,注重领导与治理而非放任;政治稳定;族际关系和谐;具有多元文化与语文资產;治安良好;整洁有序;法制到位;是个世界性的都市;产业结构颇合国情;享有策略性地缘优势位置;财政健全;国防与安全也可说到位;具有一流的大学与智库等。

人才严重外流

就弱项言,是国土小(约63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也小(约500多万);生育率低;高龄人口占比高,如60岁或以上人口占16%;人才外流也颇严重;地处马来海洋中的一个华人占多数 (75%) 的都市国家,故国防支出高;地价与房地产价格高、薪资也高,是个高成本国;由于人才库存少,不得不广招外才,可又引起本国人对外国人才的敌意;年轻一代已较不具老一代那么勤俭与具有忧患意识的价值观与精神;为了生存不得不特別着重竞爭与效率;为了维稳而不得不牺牲人民的一些政治自由等。气候暖化,北极冰溶,可能会导致海水上升,侵蚀国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如中美之斗等。这些弱项与威胁,能否转弱为强,转危为机,就看新人如何创新迎变了。

从机遇的角度看,其地缘优势;多元文化资产;既有的金融地位与基施;独立的外交自权;高度开放的经济与法制到位等,均有可能使它成为东南亚的领先者与典范,也有潜能成为伦敦或纽约式的世界级都市与金融中心。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5月 23, 2016 at 1:10 下午

新加坡“小国大外交”进入困惑期?

with one comment

王江雨(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5-8-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ac2db10102vofn.html

在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依然会坚持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但是在具体方向上,也许会进入一段困惑时期。最主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新加坡在地区和国际上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难以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也不能轻易决定站在那一边。

2015年的新加坡,有两件大事情发生:一是3月开国之父李光耀去世,二是8月新加坡建国50周年大庆。

8月9日,新加坡总统陈庆炎设宴款待包括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内的前来出席庆典的外国政要。在致辞中,陈庆炎特地强调,“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就,绝不是单凭自己的力量,也又赖多国的支持”。

的确,以今天的国家发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准和国际影响力,新加坡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而这个在比较小的世界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务实进取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由于抱着“同文同种”的念想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爱恨交加,中国人对新加坡及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向来有多种解读和反应。极端看法中,有非要把新加坡当成“自己人”而忽视其独立国家属性的,也有认为新加坡领导人“黄皮白心”,是配合美国对华战略并将岛国建成“反华堡垒”的。更理性的看法认为,李光耀以来的新加坡领导人,既不反华也不亲华,其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新加坡的国家利益。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但却没有什么解释力,因为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看清楚其外交行为的整体风格及其背后的理念和动因。

自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取向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多次改变,但其总体外交风格并没有变,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大体是因为,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是在李光耀的一手指导下进行的,且很多时候是李光耀本人身体力行在推行的。如新加坡著名外交官许通美所说的,李光耀在世的时候不仅是新加坡外交的总建筑师,他本人就是新加坡的“首席外交官”。 阅读更多 »

李光耀—盖棺定论

leave a comment »

吴明盛     2015-4-4
http://singaporealternatives.blogspot.sg/2015/04/blog-post.html

不管是他的宿敌或仰慕者,他们都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个有许多缺点的伟大政治家。他在国际和东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谁也不能藐视的。但对新加坡民主基石的摧毁,也一样是铁一般的事实。

缘起

每一位第一次到新加坡旅游或公干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个弹丸小国感到惊讶。每一条道路旁都排列着整齐的遮荫树木。整洁的城市规划加上守规矩的新加坡人一定会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尤其是,新加坡有超过八成的人都住在政府所津贴售卖的公共房屋中,而四大种族都能和谐的群居在一起。这令许多外国人都非常羡慕。这种现象多少反映了新加坡政府的管治能力。当然,这也是累积了三代领导班子的成果。

外国人一提起新加坡就会很自然即刻想起李光耀先生。无可否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李光耀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许多不同时代的各国政要都对这来自蕞尔小国的大人物赞不绝口。他们对他以往的政治演说和国际时事的分析,更是洗耳恭听。几乎每个政治评论员都对他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能为新加坡创造经济奇迹吹捧得非常厉害。就算是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都有人追捧学习李光耀治国之道。更有人夸大其词的说没有李光耀新加坡就不可能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第一世界国家等等。如果仔细研究李光耀从政的一生,我们就不难发觉,就算是把新加坡街道边的一草一木,甚至说“花园城市”这个美誉都跟他划成等号,这一点都不夸张。

在这一些众多的赞誉背后,隐藏着许多对李光耀非常不客气的批评。多数的批评都围绕着他是个独裁者。他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手法残酷迫害他的政敌和异议份子。更有一些华校生会永远对李光耀在1980代关闭南洋大学和消灭华文教育的行动耿耿于怀。也有人拿他和家族在1996年购买高级私人房产时收受特别折扣来批评他。

在批评他的人当中,不乏国际媒体著名的撰稿人。而李光耀对于这一些报纸、刊物和作者都给予沉重还击。他不只控告这一些对他肆意抨击的媒体和人物诽谤,还以行政和立法权力限制这一些媒体在新加坡的销售量,更剥夺他们在新加坡发行刊物放置广告以打击他们的收益。对于国内的异议分子,除了以内安法令逮捕,没经审讯任意监禁之外,也以诽谤罪和威吓对付他们。有不少反对党分子也因此破产而失去参于国会竞选的资格。也有不少异议分子被迫流放国外。

也许多数的伟大领袖都是如此具争议性的,而李光耀也不例外。李光耀对他人的种种批评,表面上不屑一顾,但事实上,他是非常在意他这一生所留下的声誉。这可以从他在生前不断出书自传,以他的观点解说历史上许多的争议而看得出他是非常在意别人如何为他盖棺定论。阅读全文»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