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外交

非共而不反共——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根源

leave a comment »

许剑虹      2023-5-7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85026

无论是李光耀还是李显龙,都认为一个稳定的两岸局势符合新加坡的利益,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台湾走上法理台独路线。当然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只要台湾不走上法理台独或者中共强大到足以把美国从印太地区驱逐出去,“非共不反共”的政策就能持续推行下去,让下面好几个世代的新加坡人持续在美国、中共还有台湾三边得利。

位於新加坡濱海公園裡的反共產主義紀念碑,紀念與馬共鬥爭的國家先烈,但這不表示新加坡要與中共交惡。(作者提供)

位于新加坡滨海公园里的反共产主义纪念碑,纪念与马共斗争的国家先烈,但这不表示新加坡要与中共交恶。(作者提供)

提到新加坡这个东南亚小国,最成功之处就是懂得如何在美国与中共两大强权之间左右逢源,一方面以南洋理工大学为对岸培育下一代的执政精英,另一方面则将樟宜港提供给进出南海的美军舰艇使用。此种军事靠美国,经济靠中共的政策,赋予了新加坡极大的外交活动空间,进而成为面积最小却最为富裕的东协国家。

甚至我们还能从马英九前总统“亲美、友日、和陆”的战略中,看到些许新加坡的影子。而新加坡之所以能成功,关键的因素在于李光耀总理从冷战时代以来就采取“非共而不反共”的外交政策。所谓“非共”,意即新加坡共和国拒绝采取共产主义制度,并对以马来亚共产党为代表的国内共产主义份子施以坚决打击。

然而在外交路线上,李光耀却不像两蒋父子执政下的台湾那般排斥共产主义国家,相反的却积极同苏联、中共、北韩以及北越往来。不过在与苏联、中共、北韩和北越往来的同时,新加坡又与英美、南韩以及南越维持邦交,并同台湾维持实质关系。新加坡也因为这个政策,得以成为辜振甫、汪道涵、马英九、习近平、川普以及金正恩会晤的地点。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以扮演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荣,可这样的国家政策却不是始自于新加坡。最早实施“非共而不反共”政策的国家,其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大日本帝国。大家都知道,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反共产主义的国家,严厉镇压日本、朝鲜以及台湾的共产主义运动,可其实却与苏联维持着友好关系。

直到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派出T-34大军向东北、北韩以及库页岛南部发起进攻以前,双方依据《日苏中立条约》彼此都还在对方的首都设有大使馆。日本与苏联甚至还相互承认彼此在中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东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莫斯科也承认满洲国,双方的关系紧密而友善,完全就是李光耀“亲共而不反共”政策的翻版。

日軍1918年出兵西伯利亞的宣傳畫。(作者提供)

日军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的宣传画。(作者提供)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5月 20, 2023 at 6:45 下午

掏空•摇摆

with one comment

李莫愁    2023-4-23

【掏空】

王赓武发表《何谓新加坡华人?》,不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华人”的内涵,而是为了掏空它。他说:

新加坡从一开始就奉行一项非凡的原则,即承认在这里出生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多元社会将是这个新国家的基础,就我所知,这在其他国家绝无仅有。其他任何国家一开始都说,谁占多数,谁就决定立国的基本原则,而所有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服从或保持二等少数民族地位,直到他们能扭转局面,成为主要群体。

这是当年李光耀内阁的狡黠,为了在马来海洋生存,他们把国语定为马来语,把国歌用马来文来唱,把英国人留下来的马来总督捧作第一任共和国总统。此外,对马来族进行了很多的让利,给他们特别的教育辅助,当年雷厉风行的计划生育运动也把他们排除在外。或许现在回头再想,也许无可无不可,可是到了王赓武口里,却成了“非凡的原则”——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另外,继续掏空“新加坡华人”内涵的,还有他的徒孙沈颖,她说:“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政策,即便英语是我们的工作语言,不少新加坡华人也掌握一定的华语能力。”——新加坡华人的华语能力也就这样了。

最被人诟病的,莫过于这句:“汉人不抗拒外族统治者”

几个世纪以来,汉人都不抗拒接受非汉人的统治。在整个中国被蒙古人征服之前,中国北方的汉人一直被突厥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统治,而自17世纪以来,则是被满族人统治。对大多数居住在北方的汉人来说,他们只在明朝时期,生活在汉人的统治下。在上个千年的其余时间里,他们一直生活在征服王朝的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所有的朝代都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中华文明。他们为共享一段连续的历史感到自豪,也乐意使用文言文来统治中国。即使是使用自己的语言多于其他语言的蒙古人,也接受了中国历史的主导地位。满族人尤其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的文化制度。

王赓武的哪壶不开提哪壶,颇耐人寻味。他是不是要说“华人”都是唯利是图,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谁给饭吃谁就是大爷?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4月 23, 2023 at 2:25 下午

安华须加强马新关系

leave a comment »

利亮时      2022-12-15
https://www.sinchew.com.my/20221215/4337269/

经历许多苦难的安华,在思考我国未来的同时,强化马新的合作关系是有其必要的。两国本来就有长期合作的基础,双方也是各有所需,摒弃许多历史的包袱,让我国跟新加坡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安华初登相位,目前除了稳住国内的政治局面外,其亦积极的向世界各国强调合作或强化双边关系的意愿。整体而言,安华执政之初展示其积极的一面,而且也向人民传达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新政府要尽快动起来,并且让人民有感。安华安内之外,目前应该先与我们的近邻新加坡、泰国、汶莱和印尼强化双边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跟我们唇齿相依的新加坡。

我国超过30万人在新加坡工作,他们为我们的外汇贡献良多。未来安华领导的政府是否加速进行新柔捷运的工程,不要让人民等到2027年。原因在于往来两地工作、念书的人民,如果有捷运会省却很多通勤的时间。就投资方面,安华有必要探讨两国更多合作的项目,另外则是提供给新加坡投资者一些优惠方案,让他们投资到我国来。新加坡需要我国广大的腹地,而我国需要的是外来投资的基金,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马新两国紧密的关系,仍有许多可以强化合作的部分,例如未来是否建立第三条通道?还有水供问题,目前新加坡的水源已经成功开发至多个管道的供应,而与我国其中一条水供的合约,亦将于2061年到期。在马哈迪主政期间,在处理马新许多双边议题上,存在太多的非理性,或者族群主义的想法。如今安华掌政,有必要理性面对一些长久存在的双边课题,并且由两国领导人在谈判桌上,一一的解决之,当中就包括了水供。我们应该以合理或优惠一些的价钱,继续供水给新加坡,这绝非是我们吃亏,而是一个增进两国情谊的方式。在此基础上,两国未来将有更多的合作,这方可创造双赢。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2月 15, 2022 at 3:19 下午

中国因素下的台湾与新加坡,关系比邦交国更密切但越来越有压力

with one comment

作者:庄嘉颖(Ian Chang)      译者:Bryan Chou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6386/

新加坡是在1965年建国,一直到1968年11月14日,台湾与新加坡才换文同意互设代表处,尽管两国没有正式的邦交关系,但无论是在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上,台星关系都相当密切,但这紧密的非官方关系也日渐承受更多来自中国的压力。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庄嘉颖副教授透过本文,带大家回顾近一甲子以来,台星之间面向多元的非官方关系。

新加坡与台湾的关系面向多元,相当复杂。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新加坡从未与在台北的政府建立官方外交关系,但就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上,双方连结甚深。新加坡人对台湾有各式各样的印象,有些人将台湾视作文化上所谓“大中华圈”的一部份,也有人对台湾成熟的民主制度感到担忧。也有部分人带着欣羡的眼光看待台湾开放且蓬勃的民主。在军事上,两国有相当独特的连结。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都在台湾进行军事训练,进驻的地方由台湾国防部监管。

不过,如此深厚的双边关系是否可能影响新加坡与中国的互动,以及中国可为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样的隐忧使新加坡与台湾的关系更加复杂。

台星关系间最关键的挑战便是北京持续的反对。在过去,双边关系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除了北京认定具政治意义的领域上,中国大致上并不限制台星双方的互动。但随着军事能力的扩张,中国近期不断加大在国际上孤立台湾的力道,试图削弱台湾拒绝北京统治的主流意见。北京当局可能会越来越无法容忍台湾维持与建立实质、非官方关系的能力。

有鉴于中国倾向对较小或较弱的国家施压,新加坡可能最先感受到北京积极阻挠其与台湾交流的力道。即便与台湾的关系带来不少好处,新加坡可能因不愿意触怒中国而有所退却,缩紧与台湾的实质交流空间。

长远的台星关系史

新加坡与台湾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台湾是马来—玻里尼西亚语族移民的重要起点。纽西兰的毛利语与阿美语非常相近。而海洋东南亚上的主要人口属南岛语族,其中便包含前殖民时代新加坡的马来人。20世纪前移民到台湾与新加坡的汉人移民都来自今天中国东南方的福建与广东省——他们的后代构成现在两国主要的汉人人口。所以,在两地,不同腔调的闽南语相当普遍。

台湾与新加坡也分享相同的民间信仰,像是保佑海上船员安全的妈祖、闽南戏曲与布偶戏,和南管乐。历史上也不乏连结台湾、福建与新加坡的家族与商业网络。

两地紧密的互动一直持续到殖民时代。20世纪的前半,当日本人统治台湾时,有些台湾人在新加坡居住、工作,直至死去。二战期间,日本占领新加坡,有台湾人因为会说闽南语,在新加坡为日本军队担任间谍、秘密警察或是通译。从新加坡日据时期开始,台湾人也协助日本强迫新加坡的华人为战争做出贡献。

由于台湾人在这残暴的占领时期扮演的角色,老一辈、曾经历二战的新加坡华人长期对台湾人抱持厌恶与怀疑的态度。而当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有些新加坡华人则认定中华民国为中华文化真正的传承者,特别是在中共文革期间。 阅读更多 »

基辛格的天鹅之歌

leave a comment »

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  2022-9-1
https://www.sohu.com/a/581676437_11862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推动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作为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是尼克松访华的幕后策划者和参与者。五十年前,中苏关系正处于冰河期,尼克松抓住重启中美关系的机会,短期是为了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撤出做准备,中期则是将中国拉入大国博弈,变两极的冷战世界为多极世界符合尼克松希望塑造的基于制衡的全球关系新思维。五十年后,99岁的基辛格在新书《领导力》(Leadership)中梳理了六位上世纪他认为有代表性的政治家,尼克松占据了其中最重要的篇章,因为推动中美关系破冰是其外交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

自从1968年应尼克松征召出任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纵横国际舞台五十多年,阅人无数。《领导力》中的六位领导者还包括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德国前总理阿登纳和埃及前总统萨达特。《领导力》几乎是基辛格的天鹅之歌。在书中,他为逝去的老友作传,一方面是用自己的文字来为塑造上个世纪的领导者致上挽词,一方面为自己一生所推动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做总结。

在大变局的当下,基辛格的潜台词不难理解。在地缘政治的板块加速冲撞,全球化的方向晦暗不明之际,需要从上个世纪的领导者身上汲取经验,学习他们管理不确定性、管理风险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与洞察,学习他们追求理想和塑造未来的勇气和前瞻。有意思的是,基辛格选择的六位领导者都没有煊赫的出身,完全靠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攀登到巅峰,与当下西方当道的“秀客们”相比,无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或者个人品格与操守都不可以道里计。对比过去和当下,当记忆早已抹上尘埃,也只有99岁老翁会扼腕感叹了!

历史的好学生

1971年到1972年是一个剧变的时代。领导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也能从历史的重复中找到突破和改变的机会。尼克松和基辛格一样,都是历史的好学生。他经常把日常问题交给幕僚去处理,更愿意花大把时间去思考大问题,去阅读历史中转折期关键时点的分析,并从中汲取决策的大智慧,然后勇于实践,做出惊人之举,访问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1970年,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利用在联合国开会期间拜会尼克松,尼克松随希望其作为管道传话给北京。在之前,尼克松也曾经让罗马利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担任传话筒,因为齐氏也希望在美苏之间搞平衡外交。最终,巴基斯坦的管道起了作用。

在1971年秘密访华之前,基辛格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四个城市——西贡、曼谷、德里和伊斯兰堡——做穿梭外交,已经感受到了局势的变化。美国面临的是如何从越战中脱身,如何塑造多方参与的全球大国博弈谋求均衡的新态势,当然也面临中国和印度谋求成为区域乃至全球大国的起飞态势。

伊斯兰堡是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的出发点,但恰在这个时期,巴基斯坦的后院——东巴基斯坦(后来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出问题了。巴基斯坦在东巴主要是通过搅动旁遮普人的内部矛盾搞制衡,可是在前一年12月的选举中,东巴组成了联合阵线,取得了绝对多数,离心力增强。

最终,东巴要求自治,伊斯兰堡出兵镇压,大量难民涌入印度,印度训练其为游击队。尼克松开启打开中国破冰之旅,作为制衡,苏联选择与印度走得更近,向印度提供大量武器。印度出兵东巴,美国斡旋。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废除金本位,对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釜底抽薪,推动浮动汇率,引发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弹。 阅读更多 »

李显龙演讲刷屏背后:新加坡外交已经出现重大调整

leave a comment »

王江雨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    2022-8-26
https://news.ifeng.com/c/8ImyS8y8Aov

和李光耀时期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确保均势不同,目前新加坡外交更加谨慎,以自保为主要目的。因为中美之间的竞争已非新加坡可以影响控制的,但目前其仍能清楚的看清局势、不盲目站队,依据国家利益做出最合时宜的外交决策。

新加坡外交由主动塑造外部环境到谨慎自保

《凤凰大参考》:您提到“大国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时,小国选边站是最差策略”。但现在中美分歧加深、合作范围缩小、世界冷战趋势初显,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提到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棘手”,在美国的压力下,您认为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策略会有哪些新调整?

王江雨:在目前中美全面、剧烈的竞争,近乎新冷战的环境之下,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虽然它的小国身份依旧,但是大外交的这种表现,已经日渐式微了。新加坡在李光耀时代,其实是主动出击,塑造新加坡的外在地缘政治环境。

李光耀与邓小平会晤

现在新加坡已经非常小心谨慎了,基本上是以自保为主了。就是谋求自身适应国际局势变化,在国际社会的行为,不至于惹祸上身。冷战时期,新加坡积极跟中国甚至是跟苏联交往。在2009年—2010年奥巴马时期,李光耀曾经主动到美国,邀请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主动塑造。

李光耀与奥巴马在美国会晤,奥巴马称:“李光耀启发了我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还有包括李显龙先前访问台湾,他试图采取这些比较主动的行为,主动塑造亚太地区平衡的局面,地缘政治的这个均势、平衡的局面,以图为新加坡谋求一个他认为比较可靠的环境。

但现在新加坡能够主动出手去塑造的机会很少了,但它比大多数国家要强的地方在于,新加坡能够依据自身国家利益,做出比较清醒的判断,不盲动,不情绪冲动,也不三天两头的改变立场,在这方面新加坡做的还是非常好。

李显龙所称的外部环境变得棘手,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因为目前,像中美竞争的这么一种宏大的场面——就像神仙打架或者说像大象在草地上打架——已经是不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所能控制的了,当然新加坡还在兢兢业业地做自己能做的,但这个环境其实已经变得难以预测和难以控制了。

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的作用正在下降

李显龙会见佩洛西,敦促“保持中美关系稳定”

《凤凰大参考》:在地缘政治热点台海问题上,李显龙担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存在误判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佩洛西窜访台湾前,曾会见李显龙,您认为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可能发挥何种作用?

王江雨: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能做的已经不多了,最多起到一种规劝的作用。在以前,尤其冷战时期,各方都不沟通的情况下,比如大陆和台湾沟通比较少,因为没有直接沟通渠道或者沟通渠道不畅,新加坡曾经担任过中间人的角色,在中美之间的沟通也起到传声筒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初,沟通的渠道也不是很畅通,从最高领导到各个工作层次的完整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起来,那时新加坡还能起到一些作用。现在已经不存在沟通的障碍了,中国的立场美国不清楚或者美国的立场中国不清楚的现象已不存在。 阅读更多 »

李氏政治王朝之后的新加坡——庄嘉颖的见解

leave a comment »

作者:外交家/Mercy A. Kuo     译者:新国志     2022-6-21
https://thediplomat.com/2022/06/singapore-after-the-lee-political-dynasty/

新加坡需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以防世界不再像它所熟悉的那样,那是它过去经济成功的基础。这意味着既要制定政策,又要让公众做好准备。这超越了“不想选择立场”的说法。新加坡需要制定一个积极的愿景,说明它想做什么,以及它打算如何减轻它面临的明显风险。

制图:Catherine Putz

《外交家》杂志作者Mercy Kuo定期与世界各地的主题专家、政策实践者和战略思想家交流,以了解他们对美国亚洲政策的不同见解。本文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庄嘉颖博士的对话,是“跨太平洋观点透视系列”的第323篇。

探讨李光耀家族对新加坡治理体系、国家认同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当然,自20世纪50年代独立之前,李氏家族就与新加坡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剑桥大学毕业的李光耀最初出名是作为当时存在的独立工会的律师。1965年至1990年,他担任独立后的新加坡总理,但直到2015年去世,他仍具有主要的政治影响力。他的长子李显龙曾是一名职业军官,1984年进入党派政治,2004年出任总理。

利用其位于几条重要海上交通交汇处的地理位置,自19世纪以来,新加坡一直是一个成功的港口和商业中心。新加坡的商业成功还建立在它能够从二战后和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自由化和美国支持的基于规则的秩序中获益。新加坡历来寻求与美国、中国、欧洲、日本及其邻国保持密切联系。

比较一下黄循财领导下的新领导层与李氏家族的政治领导层有何不同。

公众对黄循财本人的政治倾向知之甚少。作为一名职业官僚,在进入党派政治之前,新加坡公众对他也不太熟悉。和他那一代的人民行动党(1959年以来的执政党)政治家一样,黄循财与任何重大的政策倡议或关键的政治理念都无关。不过,他被认为是一位优秀的政策执行者,而且对政治和公共服务机构内部的不同观点持开放态度。

有人猜测,黄循财是行动党领导人的一个折衷候选人。这些情况表明,黄循财的领导可能是李显龙的延续。虽然如此,在巩固自己的地位之后,黄循财可能会更多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偏好。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6月 26, 2022 at 10:41 下午

《武器奇才》:以色列如何利用军售,与中国、新加坡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

leave a comment »

作者:雅科夫・卡茨(Yaakov Katz)、阿米尔・鲍伯特(Amir Bohbot)    译者:常靖      2022-4-25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5472

(新国志按:本文只摘录有关新加坡的部份,读者可点击上面的链接阅读全文)

一架以色列空军的F-16于2014年于以色列南部的一处基地起飞。Photo Credit: 燎原出版提供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国防上的外交关系,尤其是军备销售关系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只是替以色列经济赚进几十亿美元这么明显的原因而已。以色列被阿拉伯世界的敌国包围,利用其科技上的优势与军事专业,与平常回避了这个犹太人之国的国家——例如俄罗斯、中国、新加坡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

这些国家感到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国家相当钦佩以色列建国与兴起的过程,想要复制这样的成功;有些则面对与以色列类似的威胁,其敌国和以色列边界上的国家一样,也是操作苏联制的武器,因此想要从以色列在多年冲突与战争的经验中学到一些东西。

……

新加坡是以色列另一个先建立军事关系、后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新加坡后来成了以色列的重要盟友,根据各种不同的报导,该国甚至还参与了以军最先进的几套武器系统的研发。今天的星国武装部队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之一,而且占据星国总预算的两成。

新加坡与以色列的关系,要从一九六五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说起。当时的新加坡没有象样的军队,虽然英国正在协助马来西亚建立军队,这样的提议却没有套用到新加坡身上。这个国家需要协助,而且迫在眉睫。

新加坡的新任国防部长吴庆瑞秘密邀了以色列驻泰国大使莫德柴·奇德隆(Mordechai Kidron)来到新加坡。奇德隆带了一位摩萨德的代表,在新加坡独立后没有几天就到达,并且肩负着耶路撒冷的清楚命令:对这个新生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他们的提案很吸引人。以色列和新加坡同样没多久前才立国,并已成功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两个国家有许多共通点:两个国家都很小、也都被敌国包围,以色列是埃及和叙利亚,新加坡则是马来西亚和中国。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5月 9, 2022 at 9:34 下午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