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徐芳达’
话术
李莫愁 2023-5-7
【哪根葱】
前阵子徐芳达在怡和轩第15届华文书籍奖颁奖仪式上,重申新加坡须坚持双语政策,并且帮助每一名学生把母语学好。徐芳达的演讲鼓励新加坡学生努力学好母语。“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保存和加强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让我们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中,继续翱翔。”
这番讲话,莫愁理解为看场面而说的漂亮话,反正不会错到哪?因为自去年(2022)6月13日起,徐芳达卸下职总副秘书长的职务后,出任财政部和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他即不是掌管教育(陈振声),也不管华社(唐振辉),更不是内阁首长,所以这些话仅代表他个人观感。可是老吴(老番癫吴俊刚,下同)则捡了根鸡毛当令箭,兴奋地写了两千出字,好像是长夜漫漫,终见曙光。当然,对人民行动党政府原罪老吴只字不提,只是针对一小撮英文人,他说:
本来这些都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不过,现在看来有不少人已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进而也对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徐芳达的话是很适时的提醒: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新加坡唯一使用的语言,所以我们不是、也不能成为一个只用英语的西方社会。
报纸的老编还为他的文章加了小标题,认为要前进到双语社会,”家长学校和社群都要努力”,并为行动党政府脱罪:
双语政策的出发点至善,让我们的国民都能掌握双语,这对新加坡在国际上开拓发展空间是绝对有利的。如徐芳达所言,学好母语,“不仅有助于保存和加强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让我们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继续翱翔。”
问题是:小徐,他算哪根葱?
【绂冕鹰犬】
最近《网络公民》的一篇文章,对正老娘的胃口,文章针对副总理黄循财的五•一发言,题目是:《无法与竞争对手相提并论,却负担得起世界上最昂贵的内阁》(Can’t afford to match the competition but can afford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cabinet)。
过去莫愁就认为这是个简单逻辑的问题:你行动党要求全世界的政治最高薪,比起排老二的美国还多出好几倍,不过我们老百姓也接受了你们的解释,并且也通过选票支持了你们的要求,那么你们是否也要争气,样样给我们拿第一,拿第二、第三都“杜兰”? 阅读更多 »
英文的张荔英
殷素素 2020-12-13
徐芳达的“这次事件反映了种族、语言和宗教在任何社会中仍是敏感问题,须谨慎仔细地处理”,也引起素素的遐想,因为这类精英逻辑已多次出现,由于是“敏感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倡使用精英的“工作语言”(都不用大家的母语,谁也不能说偏袒)……至于你听没听懂,那是你家的事。这一次,他们把华社都认识的张荔英,改成了Georgette Chen,就是不要让“华社”二字狭隘的定义给框住,让她成为新加坡全民的画家,大家同在一个起跑点,重新认识Georgette。
为了“英文的张荔英”,章星虹4天内在《联合早报》上共写了两篇文章:
- 《国家多语多元形象加分还是减分?》(2020年12月10日)
- 《重读她的双语感言——南洋美专毕业特刊里的张荔英》(2020年12月13日)
特别是第二篇,读来感觉滑稽。章星虹因Georgette Chen没有中文名,因此“怀疑”她是否华文不好,而去重读她的毕业特刊双语感言,最后证实她的华文好得很。这其中的逻辑是不是很好笑?他是把现在的习惯思维……什么英文精英、土生华人啦、香蕉人啦都带进以前中国南来的文人里,自然就会乱七八糟。素素当然知道他用心良苦,可惜吠错了树,自然要减分啦。
张荔英是个不折不扣的民国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她同年出生的还有个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富裕之家的小姐,年幼时父亲就请来俄国画家,在家中指导她画画,20岁负笈到纽约和巴黎学美术,真正成为一名喝过洋墨水的画家。1954年定居我国后,张荔英任教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南洋艺术学院前身),直到1981年退休。她在1993年逝世。这期间张荔英亲近华社,也在华社的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后来更被誉为“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这样的一个人物,现在让有心人塑造成一个“吃甘当”的峇峇,真是情何以堪啊。
退一万步来说,时至今日由大陆来的新移民,也只听过英文不够好,没听过华语烂到不会讲的香蕉人。
所以回过头来重看这段新闻:
针对张荔英华文姓名在文字解说中缺失的原因,国家美术馆馆长陈维德回应《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尽管张荔英一生拥有多重身份,不过她在绝大多数专业场合都自称“Georgette Chen”,包括从1930年代绘画早期开始,她都在其画作上署名“Chen”。“由于本次展览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突出张荔英的作品和她作为一名专业实践艺术家的身份,我们选择了她在专业领域最常用的名字来称呼她,也就是‘Georgette Chen’,我们在整个展览中也一直使用这个名字,以保持一致性。”陈维德进一步解释,国家美术馆在为专题展览策展时,会参考艺术家的惯用语言,而美术馆馆藏中的张荔英信件和日记等主要用英文书写,“因此展览主要以英文呈现,以忠于艺术家的声音”。
——就可知道此君睁眼说瞎话。即使他的美术馆同事就可以辩驳他:
策展人之一,国家美术馆研究员林淑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之前我们对张荔英对艺术圈的贡献所知不多,这次个展团队实地到槟城、上海、南浔等地搜寻,并展示报章、照片、展览刊物、信件等文献资料,佐证张荔英是新加坡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收紧外劳政策苦了谁?
李国豪 2019-3-1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190301-2481
数据印证了为何本地人没有意愿投身餐饮服务业。餐饮服务人员必须长时间工作,面对的压力不亚于其他工作,然而所得收入却未必与付出的劳力成正比。落入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无限回圈。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收紧外劳政策苦了谁?(互联网)
我国政府在2019年财政预算案决定将服务业的客工比率顶限(Dependency Ratio Ceiling)从现有的40%降低至2020年的38%,并进一步于2021年调降至35%。S准证的比率顶限也将从现有的15%逐渐调低至10%。对于高度仰赖人力的服务业而言,政府宣布的这项政策恐怕进一步将他们打入无人可用的无底深渊。

政府再对服务业开刀,收紧外劳配额。(宋佳颖制图)
政府内阁对于这项引起争议,业者叫苦连天的政策持续辩护。贸工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在国会辩论2019年财政预算案时再度强调,这项政策旨在控制外劳人数,以免外劳人数失控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剥夺本地人的工作机会。其次,也藉此机会促进服务业的转型,使其引入自动化科技,在不过度仰赖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生产力。
部分议员建议政府应该尝试变通,评估各行业的现状,以此为基准实施更灵活的政策。审慎考量何时才是降低客工比率顶限的最佳期限,也根据不同行业的用工需求做出适当调整,避免造成业者的负担。
服务业有减少“人味”的余地吗?
政府连年降低服务业的客工比率顶限,希望加速服务业者转型的进度,使其引进自动化科技取代人力,并通过提升员工等方式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然而,这项措施似乎有那么一丝赶鸭子上架的仓促味道。
业者尤其中小型业者是否有足够财力引入价格不菲的自动化科技,并获得足够的资源进一步提升员工?政府是否有足够的配套措施协助业者转型是关键。目前政府以诸如职业支援计划、能力转移计划、企业发展计划等措施尝试协助业者提高生产力。但是让人担忧的是,即使引入自动化科技,服务业真的有办法在失去“人味”的状况下永续经营吗?
最新的外劳收紧政策颁布后,许多餐饮业者叫苦连天。煮炒店好年海鲜村老板白伟良早前受访时就向《联合早报》反馈,许多消费者之所以光顾餐馆是要享受餐馆的服务:
我们和顾客的交流,所营造的氛围是我们有别于他人之处。把这个元素拿掉,就等于把特点拿掉。
对部分餐饮业而言认为服务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元素,改成全自动的经营模式,会导致餐厅失去“人情”味。
说到自动化科技,或许蚁粉脑海马上会浮现一些科幻电影可能出现的场景,但事实上自动化科技已经悄悄在部分餐饮业行之有年,红蚂蚁稍微整理了几种餐饮业自动化的方式,但是否所有业者适合如此的转变,消费者又是否买单,恐怕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1.点餐、付账环节:通过手机应用程式点餐、付账,类似的创新科技可以有效降低排队人龙,提高出餐的准确率。麦当劳已有类似点餐、付账的机器,咖啡王(Kopi Ong)也让顾客通过手机应用程式Foodster平台点餐,在空间与人力不变的情况下,将生意量提升20%。当然这种自动化模式所需的代价绝对不菲,是否每个业者都有能力付出这些成本?对于年长一辈或不擅使用电子用品的消费者来说,对这种自动化科技的接受度有多少,也是业者必须考量的。
![]() 麦当劳集点餐及付款功能一体的机器。(互联网) |
![]() 咖啡王让消费者通过手机应用程式点餐。(互联网) |
2.送餐环节:
有效运用空间设计,将食物通过输送带送至顾客面前也是其中一项行之有年的自动化送餐系统。这种送餐方式尤以日本料理的回转寿司运用得最彻底。当然,万年不变的问题是,其他类型的餐饮业是否也能够有效通过这种方式节省人力?一些有食用时效性的热食能否承受得住在餐厅里转上几圈却无人问津的伤痛?想了就觉得暴殄天物。

日式餐厅常见的食物输送带。(互联网)
终南捷径
韦春花 2018-8-18
政治可以以退为进,这体现在波东巴西、后港和榜鹅东三个单选区的选举上。只要肯为主子牺牲,轰轰烈烈当一两次炮灰,后谢是必然的。且不必辛苦再战,混入集选区保送国会。名单如下:马宝山、朱倍庆、王志豪和许宝琨(不知有没有遗漏?),其中三人还混到百万年薪的职位。
与其说翁德生的“部长薪金与市场挂钩,是为了‘铜臭背后的崇高目标’”是句矛盾修辞,还不如说是句胡诌。因为连他本人也不懂得要如何解释,所以找来“我国社会的有识之士,像何光平和杨烈国等人,应该挺身而出。他们知道部长薪金制是‘铜臭背后的崇高目标’,捍卫一个好体制责无旁贷。沉默不是金啊!”
何光平是富二代,杨烈国是李家老奴,有什么资格评论部长高薪,翁德生以为乱耍两记花枪就能蒙混过去?
翁德生企图要混淆政界和商界的晋升之道,其实大不同。虽然商界也要打办公室政治,但那种政治绝不同于政坛的政治。除非是大波士的儿子,要不然商界的晋升是有顺序且一般来讲是缓慢的。
政界则不同,《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自此以后,许多人都效仿卢藏用,隐居在终南山上,以唐朝为最。大部分是题诗几首,请一位小吏拿去京城上见皇帝,以此求得做官之路。像杜甫,李白等人,在他们的前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可以“以退为进”,有时“进”得更快。
很多人在辩论此话题的时候,都扯到“崇高目的”这一项,说政治人物需要奉献、牺牲等等,其实这些话名流嫖客是听不进的。我们就应该要顺着他们的思路,给他来个尾大不掉。既然新加坡的内阁是世界第一高薪;BBC曾报道称,李显龙总理的年薪比美国总统(世界第二)高出五倍。彭博社也报道说,美国部长的薪水是新加坡部长的约四分之一。吴作栋又说“Good thing no cheap, cheap thing no good”其夫人也说“给花生米,只能得猴子”;那么世界各类政府行政调查、经济成长率都应该排第一才对啊!排第二的话国民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怎么会有一项世界排名第149的,他们还洋洋得意的! 阅读更多 »
新加坡内阁将重组,新名单大预测
许振义 2018-3-23
http://www.yan.sg/xinmingdandayuche/
新加坡这两年来一直在讨论“第四代”领导班子。总理李显龙宣布,近期将重组内阁,“我会调派他们到不同岗位。这是建立新团队、让他们扩大接触面的重要一步。”
相信总理很快会宣布新内阁组成。新加坡眼在此先对现有一些部长和高级政务部长的可能动向作一分析。
新加坡政府部门分三大类,安全与外交领域(如国防部、内政部、外交部等),经济领域(如:贸工部、国家发展部、交通部等)、社会领域(社会与发展部、教育部、卫生部、环境与水源部等)。
李显龙所谓“调派他们到不同岗位“,指的主要就是不同领域的岗位,因此,我们相信,陈振声下一步应该是执掌经济领域部门,很可能是贸工部或财政部,也可能是交通部,毕竟这是一个很棘手很考验部长能力的部门;例如王瑞杰,则很有可能调去安全与外交领域历练历练。
下图是新加坡眼的简单分(推)析(测),大家姑妄听之:
“质疑”?!
葛新民 2018-3-11
http://www.nandazhan.com/zi/lzhiyi.htm
因为工人党主席林瑞莲对上调消费税的“质疑”,竟引起执政党五个部长、议员的轮番围攻,语气之严厉,气焰之嚣张,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既然是“质疑”,只要把“疑点”厘清,让增税更加透明化,让人民更加信服,这才是明智的政治辩论的风范,而不是用恐吓的语气去打击对方。
如果说这是行动党一贯来的霸道立场和政治文化的特征,那是不容置疑的。
由于一党专政,国会里没有制衡和问责的制度,导致行动党人嚣张跋扈,任意践踏民意。任何法案的通过,根本不需要咨询人民的意见和感受,只要占国会的优势就可以大摇大摆,肆无忌惮的通过,谁能反对呢?谁有这个权力去反对呢?
就以调涨消费税来说,前财长的“承诺”根本是一张废纸,执政党可以随意的撕毁这张废纸,用自己的论点去推翻之前的承诺,他们又怎么向人民交代?只需祭出所谓的未来的开支和总理的增税势在必行这两大法宝。增税成为令箭,谁都不能挡其锋。开支会增加,是因为各个政府部门的拨款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开支也会水涨船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2017年的国库有96亿元的盈余,接下来的四年,也将会有盈余,可能不止96亿。难道他们有通天本领,能预见未来四年经济衰退,或需动用储备金?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寻找“新财源”? 阅读更多 »
为何直播国会辩论这么难啊?
沈泽玮 2018-1-4
http://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180104-1050
红蚂蚁想起了小时候听家中长辈说,工人党的惹耶勒南在1981年安顺区补选中获胜后进入国会,因为他能言善道,思辨能力强,国会辩论才开始有点小热闹。由此联想到,除了官方说的少人看之外,不全程直播国会辩论或许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执政党对自己信心不够(担心辩才不如人),二是对选民信心不足(担心素质差的选民会助长议员做秀)。

国会领袖傅海燕(左)致函工人党非选区议员贝理安(右),指他质疑新传媒蓄意剪辑国会录像一事是“扭曲事实”,要求他收回“虚假指控”,并向国会道歉。(谢静怡制图)
行动党和工人党再为国会录像剪辑不当一事过招,风波升级至一方要求另一方道歉的地步。
新年伊始,国会这么快就要上演道歉戏码啦?看来2018年不太平静。
国会录像剪辑惹风波“白衣人”和“蓝衣人”交锋
新加坡国会大厦。(路透社)
上回是通讯及新闻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大战工人党非选区议员贝理安(Leon Perera),这次轮到国会领袖傅海燕上阵,对象同样是贝理安。傅海燕指贝理安的指控“扭曲事实”,若不纠正将误导国会,傅部长还要求贝理安收回“虚假指控”,并向国会道歉。
贝理安扭曲了什么事实,又做了什么虚假指控?
白衣人和蓝衣人一来一往,口水多过茶。快快讲就是,贝理安去年2月20日电邮新传媒询问,为何找不到2月间国会辩论总统选举修正法案的部分录像。(潜台词是,为何电视台漏播部分国会辩论画面。)新传媒在同天回复他,解释是“技术故障”影响了录像,并称完整录像已在2月18日上载到网上,即贝理安发出电邮的两天前。但是,贝理安不知怎么的,去年11月7日在国会上却说,新传媒是在接获他的信函之后,才“改正并上传不同的录像”。
所以,争议点是:新传媒是主动修正,还是被动修正?新传媒是自己发现录像不完整,于是赶紧主动修正,然后再发出完整录像。还是说,新传媒是接获贝理安的信函之后,发现不妥才被动地去修正?
红蚂蚁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暗藏什么玄机,但如果单纯地看,未必如网民猜想得那么复杂。一个合理猜测是,贝理安在2月18日之前,就看到新传媒发出的录像,发现有部分片段没有播出,心里有些不满,但他没有马上给新传媒发电邮。新传媒发现录像不完整,自己修正了,并在2月18日将完整录像上载到网上,但是贝理安没有发现修正版已上网,2月20日还给新传媒发信函。
2月18日是一个什么神奇日子呢?
红蚂蚁查了一下,2月18日是一个星期六啦。因为是周末,大家都休息了,但电视台一年365天都在工作,工作人员也就在这神奇的星期六悄悄地将完整录像挂上网。但贝理安没有发现,还在两天后给新传媒写信。然后呢?然后就掀起了2018年国会第一场骂战。
网络舆论分成两派
在面簿上扫过一圈,果然就分成两派声音。行动党支持者要工人党勇于认错,不要整天只想着歪曲事实,捞取政治资本。工人党支持者反咬行动党企图模糊焦点,因为工人党议员将在1月8日国会复会时针对吉宝岸外与海事公司贿赂案提问,所以行动党搬出陈年往事来反制。
新传媒、工人党、人民行动党三方都应好好解答网民心中的疑问。新传媒不妨清楚说明,所谓“技术故障”是什么故障?这种故障虽然没有地铁故障那么扰民,但已经严重到足以掀起政治骂战,那拜托讲清楚。贝理安如果记性不好,就麻烦去查一查记录,自己到底是哪一天发信函给新传媒,如果真搞错了,请在国会上清楚交代来龙去脉,然后道个歉。政府也请说清楚,为何就是坚持不做国会直播呢?到底是避忌什么东西?阅读全文»
李显龙侄儿FB质疑司法制度 惊动新加坡总检察署
M中文网 2017-7-17
http://www.themalaymailonline.com/chinese/singapore/article/20170717-singapore-looking-into-fb-post-by-pms-nephew-criticising-court-sys

李绳武日前在面子书贴文,质疑新加坡的司法制度。(图取自李绳武面子书)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侄儿李绳武在社交网站贴文质疑该国的司法制度,总检察署表示已留意到有关贴文,已在研究此事。
现年32岁李绳武,是李显龙胞弟李显扬的长子。
据当地媒体报导,李绳武上周六在面子书 (Facebook) 的个人页面,转载了一篇美国《华尔街日报》有关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3名子女对故居去留问题纠纷的报导,李绳武指有关报导为这场“政治危机”提供了很好的简述。
但他补充:“记住,新加坡政府非常好打官司,并有一个顺从的法院系统。国际媒体通常能够报导的内容也因之受到限制。”
他同时附上一篇《纽约时报》2010年有关新加坡新闻审查现象的评论。
李绳武提到的《华尔街日报》报导,标题是《新加坡,一个有序统治的典范被痛苦的家族纷争晃动》。文章称,新加坡这个富裕的亚洲城市国家向以井然有序闻名,几十年来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有成的家族所统治。现在,这个让新加坡成为全球效率和管控榜样的家族,却因一栋百年老宅而大闹内讧。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