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新移民’
“本土化”与“跨国性”交织,新加坡华人新移民身份认同如何嬗变?
中国新闻网/吴侃 2023-1-4
https://www.chinanews.com.cn/dxw/2023/01-04/9927613.shtml
作为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国家,新加坡对于思考华人新移民社会认同和跨国主义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个案。近年来中新两国合作不断深化,在带来巨大经济机遇的同时,也使当地社会对华人新移民更关注,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成为新加坡族群政策的重中之重。
在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下,近十年来华人新移民的社会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华人新移民的“本土化”与“跨国性”进程如何交织互动?中华文化如何影响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有怎样的背景、内容和特点?新加坡的“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何不同?
刘宏:我认为新加坡的族群政策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和追求。“多元一体”这个概念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他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在从分散的多元向一体转变过程中扮演了核心凝聚作用;不同层次的认同并行不悖,各自发展自身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新加坡街头的春节灯光秀。Ore Huiying摄
新加坡的“多元一体”跟中国有些类似,但也存在显着差别。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75%左右,但华人及其语言文化并未作为从多元到一体的凝聚者,新加坡在保留多元种族语言的基础上,采用英语作为通用语并以多元文化为核心来凝聚整个国家。易言之,新加坡的“多元一体”,“多元”是种族、语言、文化、宗教上的多元,“一体”是指一体的国家身份认同。这不仅是多元族裔社群融合的基础,也构成国家对新移民社群的总体政策框架。
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有两个逻辑,一是经济和人口逻辑,新移民可以补充对新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也能协助应对持续的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二是政治和身份认同驱动的逻辑,它要求新加坡确保新移民紧密地融入本国具有多元种族特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以上述两种逻辑为考量,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移民的政策,全力推动包括华人在内的新移民融入多元种族社会中,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同时也鼓励他们与中国及其他海外华人社群建立跨国商业网络。 阅读更多 »
新加坡军队以毒虾自许警惕 乌战全民皆兵威慑强敌
王骏 亚洲周刊 2022/3/28-4/3 2022年13期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加坡军队以毒虾自许警惕 乌战全民皆兵威慑强敌
乌战爆发让新加坡更有忧患意识。作为东南亚最小却最富裕的国家,新加坡军力不容小觑,建军思想以“毒虾”自许,让敌人丧胆。它配备最先进的武器,兵力全球排名第三十一,压倒大马等国。由于全民皆兵,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最终可动员部队上百万,正规军8%是女兵。
乌克兰战争爆发,让新加坡更有忧患意识,外长维文在国会发表演说,强调小国要加强警戒,不要成为大国的棋子,要有危机感。作为东南亚最小却最富裕的国家,新加坡拥有一支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配备区域内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根据《军事观察》杂志(Military Watch)排名,新加坡整体兵力在全球排名第三十一,属第五级军力的领先者,高于瑞典、巴西、荷兰以及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再根据《环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综合排名,新加坡在全球一百四十二个国家中位居四十二,其空军拥有各类型飞机和直升机二百多架,海军约四十艘各类船舰,包括五艘潜水艇,根据非正式统计,新加坡正规兵力超过七万人,随时可动员后备部队超过三十五万人。由于全民皆兵,陆军最终可动员部队上百万。
征兵不涵盖女性,志愿参军的女性约占正规军的百分之八,其中约一千五百人担任军官、高阶士官或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五十几年的精兵政策,新加坡已具备足够实力贯彻李光耀所说的“毒虾”战略,即试图吞吃这个小国的大鱼小鱼都会面临玉石俱焚被毒死的惨烈后果。它不但长期购买最先进的美制和欧制武器,也积极研发生产合乎本身需要的军工产品,包括装甲战车、机关枪等,并且有世界第一个城市地下军火库,在一片花岗岩地质下开挖,异常坚固,面积达四百个标准足球场。今日世界各个机场在用的远距测量体温设备,最早就是新加坡国防体系在二零零三年非典疫情爆发后,在几天内研发出来的。
蒋介石曾助狮城建军
新加坡空军与海军的建立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也有一定关系。资深独立记者陈加昌在几年前的回忆录中指出,新加坡建国之初,曾寻找其他国家协助建军,并一度秘密接受以色列帮助,却因周边穆斯林国家的敏感原因,未能有效开展,但却取得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首肯,提供人才与技术的援助,据陈加昌形容,中华民国对新加坡的建军做出“无保留的支持”。李光耀与当时的国防部长吴庆瑞都满意当时实战经验丰富的台军,甚至曾亲赴金门前线参观。
新加坡一九五七年就在英国殖民政府规划下成立第一步兵旅,一九五九年取得自治权后又成立第二步兵旅。当新加坡与马来亚合并时期,一九六三年,印尼的左派苏卡诺政府一度发动武装对抗,在新加坡制造军事和恐怖事故,第一和第二步兵旅以及志愿部队都参与了防卫。 阅读更多 »
新加坡国族打造和国民意识培育
廖建裕 2021-12-25
怡和世纪 第44期 2020年11月
新加坡是个新兴的独立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没有国族的概念。然而,像所有新兴的独立国一样,其国族仍在形成的阶段。其国族打造还很脆弱,不过,这不等于完全没有国族的概念。然而,由于国族的打造需要漫长的时间,新加坡政府在打造新加坡国族的同时,也积极地培育新加坡国民(公民)的概念,利用国籍概念和公民权来促进族群的团结和合作,并且迈向新加坡国族(民族)的打造。最后,新加坡国族打造是否能顺利完成,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下定论。

新加坡人是什么?
新加坡国族认同的起源
新加坡国族打造的时间并不长。1826年,新加坡是海峡殖民地的一个部分。当马来亚于1957年宣布独立时,她只将海峡殖民地的马六甲和槟城包括在其疆域内,把新加坡排除在马来亚联合邦之外。然而,那时的新加坡知识份子,不论是受华文教育或英文教育,都把自己视为马来亚人1。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的居民都有共同的历史的经历:他们在英属马来亚出生或长大,曾经历过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许多还同是英国的臣民。新加坡与马来半岛之间的互动频繁且周密。新加坡其实曾经是马来文化和华族文化的枢纽。主要的马来文和华文报章,都在新加坡出版。新加坡也曾是马来亚现代政治活动的中心。在殖民时代,新马之间并没有疆域的分割。
即使在马来亚独立后,新马的密切关系没有中断。新加坡居民仍然自称为马来亚人,将马来亚当成是自己的国家。在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新加坡主要领袖的目标依然是和马来亚合并,成为独立的马来亚的组成部分。这个愿望最后得以实现。那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通过与马来西亚合并变成了马来西亚的一个部分。
然而,新加坡留在马来西亚的日子并不长。两地领导人的意见分歧导致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宣布独立。新加坡变成一个独立国。从政治或者是法律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的国族打造应该是从1965年才开始,因为之前并没有独立的新加坡的概念和国家。其实,新加坡独立初期,许多新加坡人都抱着希望,能够再重返马来西亚的怀抱,主要就是历史和经济的因素。因为在新加坡人眼里,一直以来,新加坡始终是马来亚/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一旦独立,弹丸小岛没有了腹地,没有资源,很难独自生存。但是,三年过后,新加坡再也没有回头,继续步上建国之路,打造新加坡国族。
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国家认同
先谈国族(nation)的定义。有时也翻译成民族。在世界各国,目前仍然有两种民族国家/国族国家(nation-state)。一种是单元族群国族(ethno-nation),它由单元族群所组成,日本就是一个例子;另一种是多元族群国族(multiethnic nation),美国和中国都是。其实,单元族群国族只有十多个而且有些正在消失中;绝大部分的国家是多元族群(或种族),新加坡是属于这类“多元族群的国族”。更正确地说,是“多族群的国家”,国族还在形成中。
多元族群的国家经常发生族群冲突,因为各族群都以自己族群的利益至上,没有共同的归属感,没有共同的文化,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还没有强烈的国族的概念。因此,这些多元族群的国家都在积极地打造一个国族,以便能够使人民团结一致,朝向一个目标前进。新加坡也不例外。新加坡如何打造其国族?我们如果探新加坡的当代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熔炉时期”,第二个是“文化多元化时期”。
政府将各族群融合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制度。政府把所有的族群语言学校转型成为国民型学校,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虽然从一开始,人民行动党就强调多元种族和双语政策,在实施时,尤其是在第一个阶太过强调统一而不是多元性。英语的应用致使族群的语言或者母语逐渐放置在第二位。在这时期所强调的是“新加坡人”概念。人们谈的是“华裔新加坡人”,“马来裔新加坡人”和“印度裔新加坡人”。虽然行动党继续采取多元族群的政策,但是淡化族群认同,落实像美国的“大熔炉”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加坡的各种种族最终会融成“新加坡人”。
在1970年代,政府曾经推行新加坡民族服饰以分别新加坡公民和其他的外国人,但是没有成效。政府也提倡“国族”的歌舞,但是也没有多大的效果。1990年,那是在新加坡庆祝25周年建国纪念时,新加坡政府采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口号,可是这与多元族群文化的理念似乎又有冲突。 阅读更多 »
2020年新加坡独立后第十三届全国大选落幕
从夜暮到黎明 2020-7-14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20/07/2020.html
新加坡的民主进程走得很慢,关系到1966年李绍祖率领社阵抵制国会,走向街头斗争,紧接着放弃参与1968年的独立后第一届选举,等同将了反对党一军,让执政党稳住阵脚,从容地建立声望。1968至1980年独立后连续四届的国会都由行动党完全垄断,直至1981年才由时任工人党秘书长惹耶勒南在安顺区补选突破僵局,成为13年后唯一的反对党议员。1988年第六届大选推出集选区制度,直至2011年第十一届大选,反对党经过23年的奋战才赢得第一个集选区。2020年的选举结果,显示多数选民认同温和、自信、有建设性的反对党,希望执政党能够敞开心胸,聆听多元化的声音,改变多年来一意孤行的做法。
九成白云,一成蓝天
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第13届全国大选在新冠疫情笼罩下进行,于2020年7月10日投票,11日凌晨陆续开票,清晨4时一切尘埃落定。人民行动党夺得83席,工人党10席。
新加坡的政治生态特殊,就成熟的民主社会来说,行动党能够夺得九成的国会议席,可谓战绩辉煌,但执政党对整体表现并不感到开心,反而有挫败感。工人党不仅成功保住阿裕尼集选区和后港,甚至意外地攻下新划分的盛港集选区,从原有的6个国会议席增至10个,缔造新加坡历史上的新里程碑。

选票分布图。图片来源:The Straits Times
集选区制度对反对党是不公平的,他们没有基层实力,也缺乏曝光率,因此由重量级部长领军的集选区几乎十拿九稳,其他候选人可以乘搭顺风车进入国会。
前总理李光耀曾经挑战工人党前秘书长刘程强,若想在国会有所作为,就别窝在后港。刘程强真的走出后港,阿裕尼集选区落入工人党A队手中。
回溯那场2011年大选,阿裕尼集选区选情告急,前总理李光耀对阿裕尼选民发表“懊悔论”,大致上说行动党输了一个集选区没什么大不了,但是阿裕尼选民在接下来的五年将会懊悔不已。
落败的行动党部长杨荣文事后解密,表示李光耀向他道歉,说帮了倒忙。杨荣文认为选民要反对党来制衡政府是成熟的民主社会的特征,大势所趋,非战之罪。
一代新人换旧人,十年风雨几番新,工人党十年内第二度攻破集选区堡垒,集选区已经不再是铁仓。更多新加坡人相信国会需要反对党确实是大势所趋,不过选民那一票,也是对工人党多年耕耘所树立起来的正面形象的认同。
平均票数
平均票数方面,行动党获得61.24%,比上一届(2015年)减少近9个百分点;工人党50.49%,比上一届增加近11个百分点。由于2015年的大选主要借助于第一任总理李光耀的光环,选民或多或少都有通过选票向逝世的前总理告别的心理,因此这年的票箱可能含有许多感性的成分,未必真正反映民意。
1984年以来的九届大选,除了2001年(911)和2015年(前总理李光耀去世)的突发事件为执政党制造“危机选票”外,其他七届大致上是40:30:30,40%行动党铁粉,30%中间选民,30%反对党选民。只要反对党的素质不太差,都能得到约30%的选票,如果反对党候选人的素质优秀,选票则达到40%以上。譬如这届新成立,尚欠地气的前进党的得票率近41%,西海岸集选区的选票甚至达到48.31%;民主党秘书长徐顺全改变愤怒激进的形象后得到45%的选票,主席淡马亚教授(传染病专家)46%。

人民行动党历届得票率。
这次行动党制造“疫情危机”选举,可能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抗疫成功,因此重施故技。防疫措施是双刃剑,政府应对冠病疫情,从最初的成功控制,到客工在Mustafa受感染后没有针对性处理,造成新加坡进入封锁阶段,经济与就业都遭重创。
政府动用储备金援助配套救市的当儿,过去被掩盖的社会讯息无可避免地浮出台面,凸显新加坡虽然是GDP首富,实际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的情况依然严峻,无形中让好些人如梦初醒。
这回选民不买危机账,卫生部长颜金勇所领军的蔡厝港集选区选票大跌17个百分点。其他五个跌幅超过10个百分点的选区都是PAP的铁票仓:西海岸集选区(票数减少26个百分点),丹绒巴葛集选区(减少14.7个百分点),先驱(减少14.36个百分点),丰加北(减少14个百分点),武吉班让(减少13.4个百分点)。阅读全文»
李光耀儿子加入反对党 李显扬冲击新加坡大选
亚洲周刊/薛宗合 2020/7/6-7/12 2020年27期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李光耀儿子加入反对党 李显扬冲击新加坡大选
新加坡大选开跑,总理李显龙的弟弟李显扬加入反对党,但并没参选。疫情冲击和经济下滑考验执政人民行动党的支持度,第四代团队迎战在野群雄。

李显扬(左)加入反对党、李显龙(右)连任无悬念
新加坡第十三届全国国会大选将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举行,六月三十日提名活动之后,传统上有助于在野党凝聚人气的群众大会被取消,很多大型造势活动也不得举行,选情因而热不起来,一般相信在短短九天的竞选期中,这一特殊情况对执政人民行动党大为有利,可能横扫千军,回复多年前李光耀时代一党独尊的国会。
今年选情最大的看点是已故总理李光耀次子李显扬正式加入反对党,原本外界猜测他可能出马竞选,争取进入国会与总理大哥李显龙正面叫阵,让兄弟在李光耀去世后爆发开来的矛盾内情进一步揭露。然而他最终不选,只以党员身份支持前议员陈清木创立的前进党,令不少支持者失望。
李显扬在脸书上表示,他选择不参选,是因为相信“新加坡不需要另一个李”,但将以其他方式继续支持他所相信的候选人和政党,希望成为变革的催化剂。
今年选情对很多市民来说显得沉闷之外,还多了一丝诡谲。因为疫情导致的经济情况恶化正日益冲击民众生活,很多小生意难以为继,官方在四个预算案中拨出总共近一千亿新元(约七百一十七亿美元)的援助方案抢救企业与工作岗位,连续几个月协助企业支付薪水,协助店家支付租金,度过市面最难最冷清的困境。然而随着疫情缓和,逐步解封,商家开始面对难以回复原状的景气,援助却无法继续,必须自行面对困境,一时间既需要政府援助,又想教训执政党的那种五味杂陈的情绪逐渐显露。
很多人表达对执政党先前处理疫情失当,导致外劳宿舍传染失控,社区至今也无法完全控制下来的不满,并且不解为何各种隔离措施都做了,疫情仍然传播不停。
近年来在逐步准备接班的第四代领袖主政下的多项缺失,也勾起选民特别是年轻世代的负评,而本届大学毕业生出现新加坡多年罕见的毕业即失业困境,心态上也倾向归咎部分原因于执政能力,“世界最高薪的政治官员”与最有能力的要求不对等,讥讽之声再度充斥网络。 阅读更多 »
追求民主自由的台湾
从夜暮到黎明 2020-1-14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_14.html
一个生肖轮过去了,台湾人所崇尚的“民主自由,相信台湾”的信念没有改变。我也相信“全世界最爱台湾的,是台湾人自己”,台湾人身历其境,因此最明白。至于我们,始终只是身在局外的旁观者。
台湾有情
新加坡人喜欢到台湾旅游,寻找夜市小吃,这十多年来已蔚然成风。昔日我常到台湾的军事基地进行交流,见证早年老军人坚决“反攻大陆”到后来大幅度裁军的历程。离开相关行业后,我依旧喜欢到台湾感染当地的生活作息。
新加坡建军的时候,以色列协助武装部队建立陆军,台湾则培训空军和海军。1975年4月,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与台湾行政院院长蒋经国签署“星光计划”,让新加坡武装部队到台湾进行军事训练。新加坡独立初期,台湾到鸟不生蛋的裕廊工业区投资设厂,珍珠坊的大星百货公司将台湾产品带到新加坡,新台的关系密切。
考完中四最后一张考卷,有将近半年的空档期,我在飞禽公园后面留芳路的台隆造纸厂工作,那是一家台资公司,台湾技师认真工作,不吝赐教的态度叫我大开眼界。
1949年,我素未谋面的堂伯父原在广州陈李济药行工作,决定跟着国民党度过台海,最终这名“外省人”在台北落地生根。41年后,我素未谋面的堂姐咏琪(堂伯父的女儿)手上拿着一份早已被夷为平地的旧地址,面对着早晨开始繁忙起来的车水马龙,感到十分无奈。她站在禧街的旧警察局前,随意问个过路客,是否认识信封上的名字。
咏琪在三百万人口的城市中寻找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人,形同大海捞针。但就是这么巧合,她问的是一位不舍得离开,每天都回来找寻记忆的老街坊。就凭这一问,她找到了我们的新地址登门造访。那个晚上,我认识了咏琪,也体会到台湾人的坚持。
咏琪患癌离开人间,走前的几个月活得很开心,还去了一趟梦寐以求的美国迪士尼乐园,圆了童年的梦想。
当然,咏琪只是代表我跟台湾曾经有过一段疏远的亲情。在台湾更深切感受到的是当地对中华文化的执着,社会充满民间自发的动力,教育普及化,公民意识高,人情味浓厚,整体感觉良好。
两党轮替
由于台湾跟中国关系的特殊性,总统选举的造势活动制造了广大民众亲中或台独的激情。2000年,民进党的陈水扁当选总统,开启政党轮替的格局。不论是蓝营的国民党或者绿营的民进党当家,台湾是个和谐的社会,这是台湾珍贵的包容性特质。
台湾出现蓝绿阵营的起源可追溯到1979年12月10日,以美丽岛杂志社成员为核心的社会人士组织群众游行及演讲,提出民主与自由的诉求,最终引起警民冲突。被逮捕的党外人士如后来的高雄市长陈菊,副总统吕秀莲,以及辩护律师谢长廷、苏贞昌与陈水扁等,都成为数年后“非法成立”的民进党的核心。可以这么说,我们所看到的具有“包容性特质”的台湾,曾经经历过一场社会运动,最终打破早年国民党长年垄断政治权力的格局。阅读全文»
对保安人员撒野的原来是高薪外来人才,全城怒火狂烧
红蚂蚁/祥子 2019-10-30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191030-3327
公寓居民与保安人员的口角冲突原本是生活中常见的小插曲,但这次印度金融专才对保安人员撒野事件涉及“外来人才”,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一起政治事件,尤其下届大选脚步声已经可以听到了,此事可能已平添一个选举课题。

印度高管在屠妖节的夜晚对公寓保安人员进行言语攻击。(红蚂蚁团队制图/视频截图/TodayOnline)
过去的长周末,有点不平静,不是屠妖节的热闹,而是一起外来的专业人士与本地保安人员发生的激烈口角视频,在网上迅速地传开来,事情变得可大不可小。
那位在本地大通摩根(JP Morgan)当高管,名叫拉美斯(Ramesh)的来自印度的金融专才态度嚣张,口水乱喷,喷到全体新加坡人的脸上,引起国人群情激愤,满肚子气的网民“让子弹乱飞”,既乱枪扫射那位印度金融专才,政府也躺着中弹。
大通摩根在这起引起全城怒火狂烧的事件后在内部发了一则告全体同仁书,提醒他们在言行上维护“尊敬的文化”,言外之意是雇员在外的言行举止也要检点,不要破坏公司的形象。尽管这通内部电邮没有指名道姓,但任谁看了都知道说的是怎么回事。
对企业来说,雇员的私生活和在外的言行只要不触犯法律,就纯粹是个人的事,与公司无关,上司也管不了下属那么多事。拉美斯发飙事件是否触犯了什么法律,还得依法论法,有关的保安公司已经报警,事件属“警方正在调查中”的阶段,但社会上的关注点可能不只是事件本身。

在视频中,拉美斯愤怒地指着保安人员并问他是不是华人。(视频截图)
拉美斯怒气冲冲地问一位保安人员“你是华人吗”(Are you Chinese?),这句别有含义的话触动了不少人的种族敏感神经,他如果以为保安人员是基于种族理由而为难他,那就大错特错,太不了解本地的国情。
另一点,他一开口就说,他花了150万元买他的公寓单位,又说“这不是组屋”,也触犯了本地人的另一条神经线。很显然的,他自觉高人一等。新加坡人口中80%以上是组屋居民,他若瞧不起组屋居民,等于是得罪了全体新加坡人。

新加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组屋内。(海峡时报)
拉美斯在网上随即被网民起底,几乎被网民挖出祖宗十八代,他的文凭资格被怀疑造假。他也接到臭骂电话,因此报警。事件迅速发展,高潮迭起。网民的反应,显示网民情绪高涨,平时针对“外来人才”问题积压的不满都借机爆发出来。阅读全文»
香港争议:中国可否借鉴新加坡管治模式
BBC中文/林祖伟 2019-8-29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419481
香港和新加坡是亚洲两大国际金融中心,多年来经常互为竞争对手。两座城市人口接近,同样面对贫富悬殊以及地少人多引申出的房屋问题。两地在西方学者的角度里,均不是完全民主自由的社会,选举制度倾向建制,而香港享有比新加坡更大的言论、集会等政治自由。

位于滨海湾旁的新加坡金融区(Reuters)
香港《逃犯条例》争议爆发之后,商界对香港前境充满忧虑,一方面担心中国的影响力削弱香港的自由度和独特性,一方面担心香港示威升级令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早前已有声音传出,部分企业考虑到香港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考虑迁往新加坡。
香港面对主权移来以来最大的管治危机,BBC中文采访香港和新加坡的观察人士,他们认为香港难以实行新加坡的“家长式”统治,因为本身的自由、法治等均是香港的独有优势,而中国如果谋求想香港变得稳定,需要在政策上更尊重香港的本土意识,而并非将其“污名化”并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主权事关身份认同
新加坡是独立主权国家,香港是中国“一国两制”制度安排下的特别行政区,没有独立主权。政治地位的差异令两个政府的问责对象不同。
邝健铭曾经出书《双城对倒:新加坡模式与香港未来》,在书中用新加坡的故事,去反思香港的未来和管治方式。
他对BBC中文说,新加坡政府的服务对象很清晰,就是新加坡的国民。但香港政府的服务对象则是中国政府和香港本土社会,港府被人诟病,其服务对象的天秤倾向中国政府。
邝健铭举了多个例子,例如港府把中环海滨用地划作军事用地,高铁实行“一地两检”,以至近期《逃犯条例》争议也是想解决中国治外法权的问题。
这些考量亦会影响民生议题,在供水方面,新加坡为了避开受马来西亚的制衡,而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但香港迟迟未朝这个方向发展,原因不是成本或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上,新加坡2013年发布一份甚具争议性的人口白皮书,被批评可能吸纳太多外来人口,但当时,新加坡的从政者可以再三强调,新加坡人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希望新移民建立新加坡的本土意识。
香港接收大量大陆来港新移民,据港府数据,2019年年中比去年同期增长7.3万人,当中4.4万人是单程证持有人。和新加坡不同的是,港府没有打算让他们成为“香港人”,更不会强调本土意识,反而是希望推行国民教育、国歌法及普通话教学等政策,希望香港人增加国家认同感。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