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美国’
非共而不反共——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根源
许剑虹 2023-5-7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85026
无论是李光耀还是李显龙,都认为一个稳定的两岸局势符合新加坡的利益,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台湾走上法理台独路线。当然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只要台湾不走上法理台独或者中共强大到足以把美国从印太地区驱逐出去,“非共不反共”的政策就能持续推行下去,让下面好几个世代的新加坡人持续在美国、中共还有台湾三边得利。

位于新加坡滨海公园里的反共产主义纪念碑,纪念与马共斗争的国家先烈,但这不表示新加坡要与中共交恶。(作者提供)
提到新加坡这个东南亚小国,最成功之处就是懂得如何在美国与中共两大强权之间左右逢源,一方面以南洋理工大学为对岸培育下一代的执政精英,另一方面则将樟宜港提供给进出南海的美军舰艇使用。此种军事靠美国,经济靠中共的政策,赋予了新加坡极大的外交活动空间,进而成为面积最小却最为富裕的东协国家。
甚至我们还能从马英九前总统“亲美、友日、和陆”的战略中,看到些许新加坡的影子。而新加坡之所以能成功,关键的因素在于李光耀总理从冷战时代以来就采取“非共而不反共”的外交政策。所谓“非共”,意即新加坡共和国拒绝采取共产主义制度,并对以马来亚共产党为代表的国内共产主义份子施以坚决打击。
然而在外交路线上,李光耀却不像两蒋父子执政下的台湾那般排斥共产主义国家,相反的却积极同苏联、中共、北韩以及北越往来。不过在与苏联、中共、北韩和北越往来的同时,新加坡又与英美、南韩以及南越维持邦交,并同台湾维持实质关系。新加坡也因为这个政策,得以成为辜振甫、汪道涵、马英九、习近平、川普以及金正恩会晤的地点。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以扮演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荣,可这样的国家政策却不是始自于新加坡。最早实施“非共而不反共”政策的国家,其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大日本帝国。大家都知道,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反共产主义的国家,严厉镇压日本、朝鲜以及台湾的共产主义运动,可其实却与苏联维持着友好关系。
直到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派出T-34大军向东北、北韩以及库页岛南部发起进攻以前,双方依据《日苏中立条约》彼此都还在对方的首都设有大使馆。日本与苏联甚至还相互承认彼此在中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东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莫斯科也承认满洲国,双方的关系紧密而友善,完全就是李光耀“亲共而不反共”政策的翻版。

日军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的宣传画。(作者提供)
黄循财访中 星学者:新加坡盼在美中找到发展缝隙
中央社/侯姿莹 2023-5-13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5130205.aspx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今起访问中国,将分别拜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及副总理丁薛祥等高层。学者分析,新加坡维持与美中高层互动,希望在美中之间找到生存且能发达的缝隙。
黄循财日前受邀至日本参加G7财长会议,今天转往中国访问。新加坡总理公署发布新闻稿表示,黄循财今天至17日访问上海及北京,在上海期间,将会晤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上海市长龚正。
另外,黄循财访问北京期间将分别拜会李强、丁薛祥、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李干杰及中国财政部长刘昆。
被视为星国总理李显龙接班人的黄循财去年升任副总理,对于这趟访问中国的意义,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指出,黄循财本身在外交、安全方面的经验较少,希望藉由出访增加国际事务经验;这趟访问也显示新加坡希望跟中国在经济、金融方面拉近距离,希望有合作机会。
庄嘉颖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表示,中国近几个月来一直向某些国家示好并主打“经济牌”,看似希望重建关系,特别是疫情期间曾发生摩擦的国家,包括欧洲、澳洲及新加坡等。 阅读更多 »
掏空•摇摆
李莫愁 2023-4-23
【掏空】
王赓武发表《何谓新加坡华人?》,不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华人”的内涵,而是为了掏空它。他说:
新加坡从一开始就奉行一项非凡的原则,即承认在这里出生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多元社会将是这个新国家的基础,就我所知,这在其他国家绝无仅有。其他任何国家一开始都说,谁占多数,谁就决定立国的基本原则,而所有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服从或保持二等少数民族地位,直到他们能扭转局面,成为主要群体。
这是当年李光耀内阁的狡黠,为了在马来海洋生存,他们把国语定为马来语,把国歌用马来文来唱,把英国人留下来的马来总督捧作第一任共和国总统。此外,对马来族进行了很多的让利,给他们特别的教育辅助,当年雷厉风行的计划生育运动也把他们排除在外。或许现在回头再想,也许无可无不可,可是到了王赓武口里,却成了“非凡的原则”——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另外,继续掏空“新加坡华人”内涵的,还有他的徒孙沈颖,她说:“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政策,即便英语是我们的工作语言,不少新加坡华人也掌握一定的华语能力。”——新加坡华人的华语能力也就这样了。
最被人诟病的,莫过于这句:“汉人不抗拒外族统治者”
几个世纪以来,汉人都不抗拒接受非汉人的统治。在整个中国被蒙古人征服之前,中国北方的汉人一直被突厥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统治,而自17世纪以来,则是被满族人统治。对大多数居住在北方的汉人来说,他们只在明朝时期,生活在汉人的统治下。在上个千年的其余时间里,他们一直生活在征服王朝的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所有的朝代都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中华文明。他们为共享一段连续的历史感到自豪,也乐意使用文言文来统治中国。即使是使用自己的语言多于其他语言的蒙古人,也接受了中国历史的主导地位。满族人尤其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的文化制度。
王赓武的哪壶不开提哪壶,颇耐人寻味。他是不是要说“华人”都是唯利是图,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谁给饭吃谁就是大爷? 阅读更多 »
星马领导人接连访中学者分析:北京积极拉拢各国
中央社/侯姿莹 2023-3-27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3270292.aspx
就星、马角度而言,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指出,新加坡、马来西亚处于国际价值链环节上,必须跟中国、美国都保持良好关系。星、马在美中两边都有利益,“要保住自身利益”,新加坡、马来西亚领导人访中,藉以强化和中国的关系。

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中央社档案照片)
中国边境开放后,星、马领导人相继赴中访问。星学者分析,北京目前积极拉拢各国,在解除疫情管控后,希望更积极补回前2年的对外关系;星、马也必须与美国、中国都保持良好关系。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今天抵达中国,展开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新加坡总理公署表示,李显龙预计到访广东、海南博鳌及北京;停留北京期间,他将拜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与中国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会面。
另外,去年11月上任的马来西亚首相安华(Anwar Ibrahim)也将于本周稍晚访问中国。马媒报导,安华预计29日前往中国访问,将造访博鳌及北京。
对于星、马领导人在美中关系持续紧绷、中共20大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团队就位之际前往中国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今天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分析,中共目前积极拉拢各国,包括尝试向欧洲、澳洲等国示好。 阅读更多 »
伪善
李莫愁 2022-10-9
说起伪善,莫过于人民行动党政府倾举国之力主办F1夜间大赛,这种为有钱佬享乐玩乐的服务,与如今碳零排放、声音污染、环境污染等环保概念格格不入。更甚的是,就是在抗疫的努力下,三天的F1赛车下来专家怀疑助长了疫情(国大医院传染病科高级顾问医生Dale Fisher 教授认为,F1赛事带动的庆祝活动与游客量很可能造成病例激增),“根据卫生部网站每日通报的疫情数据,周一(10月3日)本地新增2700多起病例,周二激增至7000多起,周三稍微跌落至5923起。”咱们政府里不是还设有一个“永续发展与环境部”,为什么媒体记者就没人有勇气把麦克风杵到傅海燕面前,让她谈谈对主办赛车的看法。行动党向来喜欢站在道德高地,如今则摆出一副“一切向钱看”的摆烂姿态?
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特别针对华族国人提出“落叶归根”和“落地生根”的说法,在民间倒没引起任何涟漪,是大家都相信他呢还是当他放X?平面媒体方面,只有一名二丑写了文章:2022年10月1日《联合早报》——陈庆文•《国家利益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与身份认同》。
陈庆文说:“我国面对的长期挑战是确保中美尊重新加坡的独立和主权,以及明白我们会根据国家利益行事。如果新加坡在任何特定课题上基于国家利益,偏向其中一方,这就是二阶效应(second-order effect)。/认清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基石。这须要所有族群团结一致。新加坡华人必须先认同‘新加坡人’身份,才能发展自身文化与身份……在地缘政治动荡之际,新加坡华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须要证明,其政治立场和忠诚,是以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新加坡作为主权国家及多元种族主义为基础。这样一来,新加坡华人就能对自己的身份、文化和遗产,更有安全感和自信。”——揣摩上意非常到位。
想不到的是,竟有一名香港( ? )博士附和了李显龙的说法,《Chinese还是新加坡人?从李显龙的“落地生根”论说起》。他说新马华族“亲中拥共”,但是在4千余字的遒文里,却无法证明离开2993公里(厦门到新加坡的距离)外如此轻易受影响,而近在“大中华地区”(Greater China,即中港澳台四个社会)的人民却不能过半“亲中拥共”,要是能够的话,岂不完美?当然,莫愁能够理解这位崔博士如此赓酬李显龙,是有自己的块垒要浇,倒是有一句观察准确,他说:
李(显龙)说,“大多数国人都支持政府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包括常用华文社交媒体的华社人士”,以上这句,究竟是陈述事实,还是正言若反,婉转地提醒新加坡华人,不要太受中文社交媒体的信息影响,就真是只有李显龙自己才知道了。
星学者:若台海有事 新加坡可能很快被卷入
中央社/侯姿莹 2022-9-30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9300205.aspx
美中竞争加剧,台湾海峡紧张情势升温,学者今天指出,东南亚国家应意识到台海局势是迫切议题,若发生冲突,对区域会有很大的影响;新加坡也可能很快被卷入。
近来台海紧张情势因北京报复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访台而进一步升温。中国连日在台湾周边海、空域实施大规模实弹军演后,共机也频频越过台湾海峡中线。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及全球化中心今天举办“若台海发生冲突,东南亚国家该如何因应?”网路研讨会,邀集东南亚专家、学者进行讨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表示,许多新加坡人可能认为台湾距离很远,台海发生冲突是中国和台湾之间的问题、是美中两强之间的问题,却忽略了一但台海有事,将会影响海运及空运路线。
他说,美国可能会介入,澳洲可能也会,而美、澳都跟新加坡有很密切的安全及军事关系,新加坡可能因此涉及转运等议题。另外还有中国因素,北京可能对新加坡政府施压或煽动新加坡反西方、反美情绪等。 阅读更多 »
标签治国
李莫愁 2022-9-18
自总理的国庆群众大会之后,人民行动党高官频密地大谈“信任”和“团结”的问题,副总理王瑞杰在一个月内就以“团结、信任、坚韧”为主题作了两次讲话:
- 出席“禧街中秋夜韵”晚宴王瑞杰:总商会促进各族和谐团结不遗余力(2022年9月11日《联合早报》)
- 建设开放、有活力、团结坚韧的城市国家(2020年10月19日《联合早报》)
还有则是候任总理黄循财的《听取不同声音与国人坦诚对话维护社会信任基石》(2022年9月17日《联合早报》)
中文官媒的二丑们自然不能例外,应声的有三篇:
- 社论:落地生根维护共同家园(2022年8月23日)
- 林任君:国庆感怀:人民的信任是珍贵资产(2022年8月27日)
- 社论:互信团结是长治久安之本(2022年9月13日)
似乎没人觉察到这是一个“治国理念”的大转弯,从以前“一个都不能少”的包容性社会,到如今要求人人“团结”在行动党左右,否则就是“不爱新加坡”啦。从网上的贴文,只有默乐的文章嗅出端倪,默乐写道:
“信任”这标签开始频繁出现,以至于我想到硬币的另一面;难道政府认为有更大的不信任和更多的愤世嫉俗吗?这一点是如何反映出来的,为什么政府认为它正在发生?敲打同样的鼓并不能让人们更听话。重复和重述只能让人沉浸其中,因为眼睛会瞪大,耳朵会被遮住。
就让莫愁在这里解答默乐的疑惑。行动党在“选边站”的问题无法服众,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的中文讲稿说了这么一段“睁眼瞎”,用的仍然是70年代、80年代——40年前的旧资料:
其实我们不是选边站,我们不是亲美,也不是要和俄罗斯作对。但是,我们必须采取坚定的立场,捍卫根本的原则,不能含糊。因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所有国家,无论大小,都很重要。尤其对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来说,这关系到国家的生存。我们向来反对强权就是公理。当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的时候,新加坡在联合国大会上就投下反对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时候,我们同样坚决反对。在乌克兰问题上,如果我们不坚持立场,不明确表态,万一有一天,我国面对侵略,国际上就不会有人为我们说话。
比较过中英文讲稿的人都知道,这一段是特别针对应用中文的华社讲的。其实这段话基本上没有说服力,要不是仗着官媒都姓李,早就被人驳得体无完肤。新加坡“不选边站和向来反对强权就是公理”,说出来不怕笑掉大牙;新加坡是美国为了围堵中俄形成威慑之势而提出的第一岛链的最南端,成为马前卒,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美国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和南美诸国等往事,新加坡不但没有反对,有者甚至还派兵去“维持和平”;佩洛西不顾破坏台海现状,执意访台,新加坡连个屁都不敢放。 阅读更多 »
李显龙演讲刷屏背后:新加坡外交已经出现重大调整
王江雨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 2022-8-26
https://news.ifeng.com/c/8ImyS8y8Aov
和李光耀时期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确保均势不同,目前新加坡外交更加谨慎,以自保为主要目的。因为中美之间的竞争已非新加坡可以影响控制的,但目前其仍能清楚的看清局势、不盲目站队,依据国家利益做出最合时宜的外交决策。
新加坡外交由主动塑造外部环境到谨慎自保
《凤凰大参考》:您提到“大国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时,小国选边站是最差策略”。但现在中美分歧加深、合作范围缩小、世界冷战趋势初显,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提到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棘手”,在美国的压力下,您认为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策略会有哪些新调整?
王江雨:在目前中美全面、剧烈的竞争,近乎新冷战的环境之下,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虽然它的小国身份依旧,但是大外交的这种表现,已经日渐式微了。新加坡在李光耀时代,其实是主动出击,塑造新加坡的外在地缘政治环境。

李光耀与邓小平会晤
现在新加坡已经非常小心谨慎了,基本上是以自保为主了。就是谋求自身适应国际局势变化,在国际社会的行为,不至于惹祸上身。冷战时期,新加坡积极跟中国甚至是跟苏联交往。在2009年—2010年奥巴马时期,李光耀曾经主动到美国,邀请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主动塑造。

李光耀与奥巴马在美国会晤,奥巴马称:“李光耀启发了我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还有包括李显龙先前访问台湾,他试图采取这些比较主动的行为,主动塑造亚太地区平衡的局面,地缘政治的这个均势、平衡的局面,以图为新加坡谋求一个他认为比较可靠的环境。
但现在新加坡能够主动出手去塑造的机会很少了,但它比大多数国家要强的地方在于,新加坡能够依据自身国家利益,做出比较清醒的判断,不盲动,不情绪冲动,也不三天两头的改变立场,在这方面新加坡做的还是非常好。
李显龙所称的外部环境变得棘手,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因为目前,像中美竞争的这么一种宏大的场面——就像神仙打架或者说像大象在草地上打架——已经是不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所能控制的了,当然新加坡还在兢兢业业地做自己能做的,但这个环境其实已经变得难以预测和难以控制了。
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的作用正在下降

李显龙会见佩洛西,敦促“保持中美关系稳定”
《凤凰大参考》:在地缘政治热点台海问题上,李显龙担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存在误判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佩洛西窜访台湾前,曾会见李显龙,您认为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可能发挥何种作用?
王江雨: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能做的已经不多了,最多起到一种规劝的作用。在以前,尤其冷战时期,各方都不沟通的情况下,比如大陆和台湾沟通比较少,因为没有直接沟通渠道或者沟通渠道不畅,新加坡曾经担任过中间人的角色,在中美之间的沟通也起到传声筒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初,沟通的渠道也不是很畅通,从最高领导到各个工作层次的完整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起来,那时新加坡还能起到一些作用。现在已经不存在沟通的障碍了,中国的立场美国不清楚或者美国的立场中国不清楚的现象已不存在。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