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苏联

非共而不反共——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根源

leave a comment »

许剑虹      2023-5-7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85026

无论是李光耀还是李显龙,都认为一个稳定的两岸局势符合新加坡的利益,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台湾走上法理台独路线。当然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只要台湾不走上法理台独或者中共强大到足以把美国从印太地区驱逐出去,“非共不反共”的政策就能持续推行下去,让下面好几个世代的新加坡人持续在美国、中共还有台湾三边得利。

位於新加坡濱海公園裡的反共產主義紀念碑,紀念與馬共鬥爭的國家先烈,但這不表示新加坡要與中共交惡。(作者提供)

位于新加坡滨海公园里的反共产主义纪念碑,纪念与马共斗争的国家先烈,但这不表示新加坡要与中共交恶。(作者提供)

提到新加坡这个东南亚小国,最成功之处就是懂得如何在美国与中共两大强权之间左右逢源,一方面以南洋理工大学为对岸培育下一代的执政精英,另一方面则将樟宜港提供给进出南海的美军舰艇使用。此种军事靠美国,经济靠中共的政策,赋予了新加坡极大的外交活动空间,进而成为面积最小却最为富裕的东协国家。

甚至我们还能从马英九前总统“亲美、友日、和陆”的战略中,看到些许新加坡的影子。而新加坡之所以能成功,关键的因素在于李光耀总理从冷战时代以来就采取“非共而不反共”的外交政策。所谓“非共”,意即新加坡共和国拒绝采取共产主义制度,并对以马来亚共产党为代表的国内共产主义份子施以坚决打击。

然而在外交路线上,李光耀却不像两蒋父子执政下的台湾那般排斥共产主义国家,相反的却积极同苏联、中共、北韩以及北越往来。不过在与苏联、中共、北韩和北越往来的同时,新加坡又与英美、南韩以及南越维持邦交,并同台湾维持实质关系。新加坡也因为这个政策,得以成为辜振甫、汪道涵、马英九、习近平、川普以及金正恩会晤的地点。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以扮演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荣,可这样的国家政策却不是始自于新加坡。最早实施“非共而不反共”政策的国家,其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大日本帝国。大家都知道,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反共产主义的国家,严厉镇压日本、朝鲜以及台湾的共产主义运动,可其实却与苏联维持着友好关系。

直到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派出T-34大军向东北、北韩以及库页岛南部发起进攻以前,双方依据《日苏中立条约》彼此都还在对方的首都设有大使馆。日本与苏联甚至还相互承认彼此在中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东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莫斯科也承认满洲国,双方的关系紧密而友善,完全就是李光耀“亲共而不反共”政策的翻版。

日軍1918年出兵西伯利亞的宣傳畫。(作者提供)

日军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的宣传画。(作者提供)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5月 20, 2023 at 6:45 下午

从“走狗”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光耀十年完成华丽转身

with one comment

新加坡眼/许振义    2022-9-23
https://mp.weixin.qq.com/s/OnicN32T1cvZs5GBFKHKzA

前几天,见到朋友圈里转这个德士安哥的视频,没想到今天的新加坡还有本地人会唱这些歌曲,不由得勾起了对一些尘封多年,但影响至今往事的回忆。

李光耀在《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说,除了英国,其他任何国家对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影响都不及中国来得大。

1949年之后,在新加坡,受华文教育者强烈的爱国情操和自豪感被激发出来,他们期待着强大中国的崛起,可以一雪多年以来在英国和欧洲人殖民统治下所蒙受的屈辱。但是,另一方面,这事则引起了马来人、印度人、受英文教育的华人以及少数支持KMT的受华文教育者深藏已久的恐慌。

1963年,早在新加坡仍是自治邦,尚未独立之时,周恩来给李光耀写信,吁请支持废除和销毁核武,李光耀回信表示“这个方案将受到各方欢迎”。翌年,此信曝光,马来西亚首相东姑公开斥责李光耀“与一个马来西亚不承认,而且言论和行动都对马来西亚含有敌意的国家直接通信。”

东姑与李光耀。图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1965年,新马合并,中国并不承认当时的马来西亚,认为那是“新殖民主义的阴谋”。

1968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在批评“苏修叛徒集团”时,形容李光耀为“美英帝国主义的工具”;1971年5月2日《人民日报》把李光耀形容为“英帝国主义的走狗”。

从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大动乱。在巅峰时期,新加坡一些华文书店进口大量印有“毛XX语录”的邮票,入境的中国海员也带进了数以千计的小红书,在新加坡的ZG银行职员则在服务柜台向新加坡本地客户发放宣传W+G的册子。

李光耀政府把参与此事的狂热新加坡公民逮捕并提控,对中国公民则不加限制,“为的是继续维持我们同中国的贸易往来”。

1971年,新加坡乒乓球队受邀到北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谊赛。翌年,中国乒乓球队访问新加坡并进行友谊赛。李光耀回忆,当时有一大群新加坡本地人在球场上嘲弄新加坡队,高呼赞美毛XX的口号,李光耀感到生气,并公开批评“这些幼稚的左翼分子是新加坡的小毛XX”。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9月 25, 2022 at 6:49 下午

奉命文学

leave a comment »

韦春花    2022-3-27

“任君老矣,尚能抔否?”

看了张志贤刊登在《联合早报》的《新加坡对俄罗斯的原则立场和制裁》,才知道新加坡还曾在联合国投过好几次反对入侵的票;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1983年反对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可见林总不够努力,竟找了一个投弃权票的例子(印尼入侵东帝汶)来护主,太不够意思了。

《联合早报》刊登张志贤的文章同时,旁边还陪衬着李慧玲“社长”的奉命文章《小国走在钢丝上》,文章说:“我们不难理解新加坡陈述立场的语境。对于‘亲美’之说,他(张志贤)提到许多人已经遗忘的1983年美国侵略东加勒比海的格林纳达事件,指出尽管新加坡与美国是亲密的朋友,该表示反对,新加坡还是会表示反对。”——好像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其实简单的算术就可以告诉我们,这已是将近33年前的事了。不可否认,当年或许新加坡还有着建国初期那种不结盟愤青的影子,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不是这样的了。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事件,就在事发后的两周(9月24日),新加坡是唯一一个东南亚国家,批准所谓的美国人协会在国家体育馆(1万5000人)举行的大型悼念仪式,出席的有:总理吴作栋,副总理李显龙,以及内阁资政李光耀等高官。阿富汗战争(2001年-2021年),由美国率领盟军的“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2003年-2011年),也称第二次海湾战争,在长达20年内,行动党政府都派出国民服役人员去参与“执行和平任务”。这些的重量难道不会压过仅仅是投票反对那么简单吗? 阅读更多 »

星马地区“大中华胶”——从马共叛乱到改革开放

with 2 comments

许剑虹      2020-2-9
https://www.storm.mg/article/2261144

星马地区的国民党人在抗日方面贡献不如“马共”,但是受益于中华民国四强地位之福,仍有庞大的影响力。(梁元明提供)

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星马地区“大中华胶”的起源,尤其是“大中华胶”与同盟会的历史传承,还有汪精卫政权试图并吞马来半岛的计划,讯息量相当庞大。鉴于笔者即将于明日前往新加坡采访航展,今天我们继续针对星马地区民族问题进行讨论。而在上一篇文章的结论中,笔者其实已经提到,无论是“大中华胶”还是“马来至上主义”的壮大,日军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东姑•阿布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为代表的马来精英,虽然不见得认同日军进攻马来半岛的侵略行为,但仍为东方人在战场上击败西方人的画面所震撼。他们的民族主义被彻底唤醒,开始相信马来人可以在马来半岛上建立属于马来人的马来国家。马来精英为了确保自己的种族优势地位,不惜配合日军迫害盟军战俘与华人抗日份子。

遭到肃清的华人,则出于自保纷纷加入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投入与马来亲日附庸武装的冲突。这些武装冲突到了日本投降之际又逐渐扩大为种族冲突,甚至于种族屠杀。由英国136部队派遣到马来半岛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虽然并不认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推动的共党革命,但他们仍基于同为华人的民族情绪,仍对“马共”的种族斗争采取“不干预”的态度。

此种态度让马来人戒慎恐惧,深怕等到英国人回到马来半岛,就将扶持国共游击队建立华人的马来国家,甚至于直接让星马地区回归中国。在那个中华民国成为世界四强,且从新加坡到吉隆坡街道上都能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的情况下,战时与日军合作的马来人是发自内心忧虑自己将失去一切政治权力,甚至遭受“马共”的新一波清洗。

尤其在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和登嘉楼等四州为日军割让给泰国后,华人成为马来半岛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外加国民政府又有来自美国的强力支持,中国并吞星马地区的可能性在1945年是挺高的。但是英国终究是英国,比任何国家更懂得玩权力平衡的游戏。当英军回归马来半岛,并于1945年9月12日建立英属马来亚军政府之后,英国立即调整了马来亚的族群政策。

20200206-“大中华胶”曾经是美国用来挑战英国东南亚影响力的工具,图为接收太平岛的中华民国海军太平军舰。(作者提供)

“大中华胶”曾经是美国用来挑战英国东南亚影响力的工具,图为接收太平岛的中华民国海军太平军舰。(作者提供)

英美在东南亚的暗中较量

英国固然恐惧共产主义在马来半岛壮大,但是马来亚军政府在出兵围剿“马共”之前,首先要担心的对象并不是苏联在东南亚的走狗,而是背后获得美国支持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毕竟美国政府从罗斯福还在世的时候开始,就致力于推动“去殖民化”政策,要与中华民国联手将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势力在亚洲扫荡干净。

日本刚宣布投降,国府陆军第1方面军就在司令卢汉将军率领下挺进法属中南半岛北纬17度以北地区,名义上是解除日军武装,实际上是要避免法国殖民统治者卷土重来。以阮海臣、武鸿卿为代表的越南民族主义者,已经准备要在蒋中正支持下成立亲近中华民国的越南民国国民政府,将胡志明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扼杀在摇篮中。

二战末期就在中泰边界与泰国军队对峙的陆军第93师,则由师长吕国铨指挥进驻寮国首都龙坡邦,协助立场反法的佩差拉亲王巩固政权。根据93师老兵王耀武的回忆,他们甚至还一度与寮国的维琪法军交手,显见中华民国有意在美国支持下颠覆欧洲殖民主义。此举不只引起法国人,也引起英国人的恐慌,必然要做出回应。 阅读更多 »

失衡的均势政策:狮城外交奇迹为何褪色

leave a comment »

霍娜     2016-10-3
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6-10-03/59773073.html

在大国介入地区局势之时,首先带来的后果并非保持均势的大国竞争,而是依附战略下域内各国纷纷站队带来的无可避免的地区撕裂——这同时也撕裂了新加坡赖以施展斡旋才能的外交舞台。这使得新加坡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奉行不移的“均势外交”政策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异常凶险的阶段。

新加坡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极大成功和其在独立后短短几年内就基本成型的独特外交思路,向来是外界在尝试探究“新加坡之谜”时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仅有700平方公里土地,四五百万人口的撮尔小国新加坡,在其1965年独立之初,还处于群敌环伺、随时可能遭别国武力吞并的极端被动境地,但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新加坡在东亚乃至国际舞台上享有与其国家体量完全不成比例的外交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如此不俗的外交成绩不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经济奇迹的结果,事实上,与新加坡同期或此后实现经济腾飞的那些国家和地区里,不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外交之路越走越窄的失败案例,而新加坡以小国寡民资质,在全球视野中成为充分掌握外交主动权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成就这一奇迹的,归根结底是新加坡对内的精准定位与对外的独特思路所致。

尽管自身国力极为有限,资源匮乏到了“除空气可以自给自足以外,所有一切都依靠进口”的程度,但新加坡自立国起,就明确了“绝不依附任何大国”的基本立场,更不打算走尽可能多地迎合周边大国,以图“左右逢源”的标准小国外交路线。对于新加坡来说,引导甚至操纵尽可能多的大国进入局势混乱、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东南亚,从而借助大国之间的相互竞争与牵制为自己争得更大生存空间,才是防御远比自己强大的邻国的唯一正路。

与新加坡同期坚持的经济开放及经济外交策略相互配合,均势政策在新加坡立国的前五十年里发挥了惊人的效果,英美苏各个超级大国在东南亚的对峙甚至局部战争(如越战)并未影响新加坡的全面腾飞,相反却成了新加坡顺势而上、赢得并巩固现今相对超然的国际地位的必要前提。在超级大国们的激烈竞争当中,新加坡在美国占据绝对优势时欢迎苏联,又在美国大败亏输之际支持美国,这种看似“两面下注”但却如履平地的外交奇迹的背后,则是新加坡巧妙引导局势,从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外交主动权。 阅读更多 »

美国1960新马关系档案文件

leave a comment »

新加坡文献馆   2016-8-20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7014

这是一份已经解密之美国国务院的对话记录。

档案日期:1960年10月26日
标题:联合邦与新加坡的关系
出席者:美国大使,副助理国务卿,美国驻马事务官,马来亚首相东姑,马驻美国大使,马外部事务副秘书,马工商部外贸组总监,首相办公室特别代表

对话记录档案文件分派数处,包括伦敦美国大使,驻新加坡美国总领事。

编号:646F.97/10-2660 的文件有两页,共两段文字;

首页:马来亚首相表示虽然在去年7月31日终止了紧急法令,但是,会继续严防共产党的颠覆活动。在这一方面,由于马来亚的极力坚持,而成功的阻止了苏联于去年要在新加坡设立经济据点的意图得以落实。首相认为,如果计划执行成功,自然的新加坡将会被苏联利用,以作为攻击马来亚的一个活动基地。

次页:首相表示,最近的这些日子,新加坡政府开始认同马来亚政府所持有的一些立场,事实上,工作的顺畅有所提升,不论是与其同僚,以及和他本人。东姑表示欣然同意新加坡政府拟定的一份建议,要逮捕一批共产党与共产党同情分子的计划。首相补充说,在新加坡总理的一再坚持下,他同意马来亚政府对该逮捕行动承担责任。不过,首相也同时表示,马来亚在内部安全委员会只占有一个席位,相比于英国的三席和新加坡政府的三席。他怀疑新加坡人民会相信多长的时间,新加坡政府所说的,逮捕行动是马来亚政府的责任。虽然他的政府对新加坡的态度有所改善,但是,东姑解释说,他不能同意联合邦接受新加坡的加入,因为新加坡有庞大的华人人口,其中70%的人口,根据东姑的说法,是共产党或者共产党同情分子。

要理解这一份文件,得先行明白一些时代背景,之后,挑三个要点解读。

在这一时间段,李光耀与美国的关系并不融洽。历史上,1968年英国人开始从新加坡全线撤退,有鉴于国际霸权更替,李光耀不得不放弃鄙视美国人没有文化的原有观点,改弦易辙,转身全面投靠美国。此后,新加坡被绑上美国战车。阅读全文»

1989年:新加坡国会代表团访问苏联(Perestroika)

leave a comment »

从夜暮到黎明      2016-3-11
http://navalants.blogspot.sg/2016/03/1989-perestroika.html

1988至1991年,李绍祖医生担任非选区议员,获得人民行动党点名,以国会代表团的名义到苏联进行访问。当时的新加坡总理依旧是由同志变为政敌的李光耀先生。对李绍祖来说,这是友善、不计前嫌的举动,甚至有点受宠若惊。

冷战时期

前美国总统里根 (Ronald Reagan) 的夫人南希 (Nancy Reagon) 在洛杉矶家中去世(2016年3月6日),现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下半旗,为以牛仔演员这个平民身份走入白宫的里根夫妇划上时代的句点。

里根在人生的最后十年患上老人痴呆症,南希一路守候。两人给世人的最大的影响是平民夫妻手牵着手,一同老去,传为典范。

在美苏抗衡的年代,里根在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Gate) 发表“推倒这堵墙”演说(1987年6月12日),呼吁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 拆掉柏林围墙:“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你要寻求和平,如果你要为苏联和东欧寻求繁荣,如果你要寻求自由:就到这扇门来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General Secretary Gorbachev, if you seek peace, if you seek prosperity for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if you seek liberalization: Come here to this gate! 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2004年里根去世时,戈尔巴乔夫代表俄罗斯出席葬礼。

在杨荣文的安排下,其中两片柏林围墙曾经在勿洛蓄水池展出。左边开心的涂鸦代表西德,右边不能看不能说的涂鸦代表东德。

戈尔巴乔夫上台数年间,推行苏联经济改革,造成苏联迅速解体,评价自然就像冷战一样两极化。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戈尔巴乔夫结束了苏共的专制和暴政,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法治和自由,并使得东欧国家自主发展,结束了全世界对峙的氛围,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举足轻重。

二战结束后的四十余年间,资本主义老大哥美国、共产主义老大哥苏联及他们各自的盟友(北约集团NATO和华沙集团Warsaw Pact)在政治和外交上进行冷战、对抗、冲突和军备竞争。在这段乌云密布,世界三分(毛泽东理论)的非常时期,新加坡选择“不结盟”外交,虽然在实际行动上基于过去殖民地年代所建立起来的架构,倾向于美国和西欧。

或许在这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角力战中,最戏剧性的是由苏联和东德联手制造的柏林围墙,将共产东欧和资本西欧分割开来。当时的东德政府称柏林围墙为“反法西斯保护墙”,是苏联斯大林 (Joseph Stalin) 共产国际思想的延伸。

这堵城墙是1961年8月12日半夜至13日凌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柏林围墙也在追求民主的国际浪潮下一夜之间“倒塌”,那是1989年11月9日。

隔年,二战结束后分离四十五载的德国重归统一。东欧各国也相继发生剧变,拥有72年历史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1991),华沙条约同年解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谷。今日世界仅存的五个共产主义国家包括朝鲜(1948)、中国(1949)、古巴(1961)、寮国(1975)、越南(1975)阅读全文»

消费三题

with one comment

李莫愁       2014-4-20
http://www.malaysia-chinese.net/cgi-bin/czread.pl?board=luntan&file=start&User=&Pass=&group=2&read=messages/2014/04/141610.html

行动党政府消费印尼军方

自2011年大选之后,行动党政府算是学乖了,不敢再板着脸孔说教,而是利用国际事件紧捉机会教育,伎俩不外乎吓吓子民:若要做只太平犬,应该依靠的还是他们。

麦唐纳大厦爆炸案发生在1965年3月10日,就在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之前的几个月。直到8年后,即1973年5月时任共和国总理的李光耀先生前往卡利巴塔英雄公墓献花,同时到两个被新加坡实施绞刑的军人墓前撒花,事件才告一段落,表示两国一笑泯恩仇,let bygones be bygones(还自我解嘲说,这是曲线救国,等同于外交上的伟大胜利)。

有好事者问:什么事件……是不是印尼该向新加坡道歉而没道歉呢?不是的。当年反而是新加坡绞死这两名突击队员触怒了印尼人;当他们被处死的消息传到印尼时,在首都雅加达引起民愤。400名学生走上街头,还闯进新加坡大使馆和新加坡外交使节的住家,砸烂家具和窗口,也撕下新加坡国旗。两海军陆战队士兵的遗体被运回雅加达时,得到1万名印尼民众的英雄式欢迎。

根据李炯才大使的回忆,(尔后)他花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才成功促使两国领袖会面。李光耀总理在访问印尼之前,问他如何才能成为苏哈托的朋友。李炯才建议李光耀到埋葬印尼战将的卡里巴塔英雄坟场献花时,也到附近那两个被新加坡实施绞刑的军人墓前撒花……如此这般。李炯才说,因为苏哈托是一个真正的爪哇人,而爪哇人相信,到死者墓前撒花能够安抚亡魂。李光耀总理接受了这个建议。

所以“印尼政府不只一次表示,他们没有料到一艘军舰的命名,会引起新加坡的负面反应”——这倒是真话。因为当年李光耀是匍匐前去求饶的,要和苏哈多重修旧好。如今的内阁则高调要求道歉,觉得新加坡人的玻璃心受到伤害,甚至派跟班到原址搞了一个从来没做过的悼念活动,这一切都是wayang(民间连看热闹的情绪都没有),只有纸媒那些摇笔杆的师爷们在瞎兴奋而已。此举主要的目的是不惜制造紧张关系来收割国人对行动党政府的向心力,消费印尼将军的讲话而已。 阅读更多 »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