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英文人’
话术
李莫愁 2023-5-7
【哪根葱】
前阵子徐芳达在怡和轩第15届华文书籍奖颁奖仪式上,重申新加坡须坚持双语政策,并且帮助每一名学生把母语学好。徐芳达的演讲鼓励新加坡学生努力学好母语。“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保存和加强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让我们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中,继续翱翔。”
这番讲话,莫愁理解为看场面而说的漂亮话,反正不会错到哪?因为自去年(2022)6月13日起,徐芳达卸下职总副秘书长的职务后,出任财政部和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他即不是掌管教育(陈振声),也不管华社(唐振辉),更不是内阁首长,所以这些话仅代表他个人观感。可是老吴(老番癫吴俊刚,下同)则捡了根鸡毛当令箭,兴奋地写了两千出字,好像是长夜漫漫,终见曙光。当然,对人民行动党政府原罪老吴只字不提,只是针对一小撮英文人,他说:
本来这些都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不过,现在看来有不少人已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进而也对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徐芳达的话是很适时的提醒: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新加坡唯一使用的语言,所以我们不是、也不能成为一个只用英语的西方社会。
报纸的老编还为他的文章加了小标题,认为要前进到双语社会,”家长学校和社群都要努力”,并为行动党政府脱罪:
双语政策的出发点至善,让我们的国民都能掌握双语,这对新加坡在国际上开拓发展空间是绝对有利的。如徐芳达所言,学好母语,“不仅有助于保存和加强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让我们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继续翱翔。”
问题是:小徐,他算哪根葱?
【绂冕鹰犬】
最近《网络公民》的一篇文章,对正老娘的胃口,文章针对副总理黄循财的五•一发言,题目是:《无法与竞争对手相提并论,却负担得起世界上最昂贵的内阁》(Can’t afford to match the competition but can afford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cabinet)。
过去莫愁就认为这是个简单逻辑的问题:你行动党要求全世界的政治最高薪,比起排老二的美国还多出好几倍,不过我们老百姓也接受了你们的解释,并且也通过选票支持了你们的要求,那么你们是否也要争气,样样给我们拿第一,拿第二、第三都“杜兰”? 阅读更多 »
话语权
韦春花 2021-11-28
瑞典环保少女通贝里在一场青年气候峰会上批世界领导人只会“blah blah blah”(说废话),并指他们没有在气候变化上的承诺付诸于行动——没错,政治精英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躲不过的话,只好抢夺话语权,等于就赢了一筹。于是“blah blah blah”就推出了什么绿色经济、碳足迹、碳交易以及永续发展等术语,比如这个“永续发展”,老娘谷歌了一下,发现新加坡是世上唯一有“永续发展部”(Ministry of Sustainability)的国家。
“话术”和“话语权”虽是两回事,却有共通的地方。关于“话术”,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话术摊开的。它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做人做事的技巧,安身立命的法门,平步青云的“官道”,治人控场的手腕。
而“话语权”则是:
话语权是掌握在媒体控制者的手里,掌握在拥有经济权的人手里。他们一般学有所成,控制着媒体和其他经济实体,而他们想说的,一定和自己有关。
官媒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诠释,就能对大众构成影响,让大家都以为本来就是这样,没什么好争议的了。所以掌握经济行政权的人要和媒体控制者相结合,就让人想起最近串流平台很夯的韩剧《地狱公使》里,新真理教和箭镞的相结合;好事大道理由祭司来讲,坏事由流氓来摆平。于是国民都以为他们就是掌握宇宙真理的那群人。
好比说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到底搞成什么样?应该是这样的吗?是成功还是失败?可惜话语权通通被他们抢去。最近教育部长陈振声出席李光耀双语基金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上就大赞这项政策取得空前的成就。他说,世界因意识形态、文化或治理方式上的竞争和分歧而面临分化,新加坡更应发挥独到之处,弥合分歧,与世界不同地方、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建立联系,作为身份认同根基双语能力比过去更为重要。
让我们看看会上陈振声发言的照片上的背景,我们会发现除了英语,其他语文一概不见。照说倡导双语、多元的集会应该对各种语文一视同仁,让人觉得缤纷多彩,应接不暇才对啊(这好像是该集会唯一的官方照片,谷歌图片上找不到其他),怎么会“去芜存菁”呢?哦,这才是他们要的话语权。诚如《联合早报》社论所说的:“学习和掌握双语(母语和英语)的重要性,不管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并且还进一步引申:“一席话为国人打开了了解双语重要性的新视角,也进一步明确化新加坡人应有的国民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建立在兼通母语和英语的基础上,因此既可以兼收并蓄,互为养分,也可以成为东西之间的桥梁。这种身份认同根基更牢固,也有其独特性和自主性,不会像无根浮萍随风飘荡,也不会像墙头草,东歪西倒。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基于原则的自主性,不选边站。”——问题是:当初成立李光耀双语基金的初心是什么?目前的语文程度真的可以接受吗?真的就是“英文人”的所谓双语吗?为什么不让各族有互相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机会?严孟达问道:“双语教育的重要,从建国第一天讲到今天,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阻力,即使双语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还是会听到独尊英语、反对双语教育的声音或潜台词,否则政府也就无须时常重申立场。”——似乎没搞清楚状况。 阅读更多 »
英文人特权
殷素素 2021-1-31
没错,“多元种族”仅仅是橱窗,或者素素常说的“片厂一条街”。可是华文、华语近年来低落的很多现象,人民行动党高官从来都不发表评论(丢给底下人去担责),或者说华文报二丑们也没敢去问。他们的策略其实是一种“坐享其成”的迂回战术,反正“橱窗”继续摆着,可是早已釜底抽薪(华校在80年代早没了),现在还有人用“特权”来加压这种不满的声音。当一切都已底定,无回头路可走的时候,岂不是“存在即合理”了吗?
“华人特权”(Chinese Privilege)是个假议题,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威吓华社,阻止他们为自己的语文和文化继续发声;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当各族为本身语文和文字发声、提要求的时候,就会听到精英说:“太多了,怕引起他族的不满。”,意思是说:“你是不是要求特权了?”
其实在“华人特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英文人特权”。因为华人在新加坡占大多数,虽然“英文人”各族都有,然而“英文人特权”很多时也被记在“华人特权”的账上。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那个“英文人大爷”投书《海峡时报》,compliant 人们随随便便就和他说华语,而他是一句也听不懂。这样的读者来信,英文报编辑显然是认为有市场……又或者心有戚戚焉才会刊登,说明当下“英文人”已成气候。不信的话,你写封信到华文报投诉到处都是英语、英文,让你饱受屈辱,现在连门也出不得,真是行不得也哥哥!二丑肯定把你投篮,因为这会破坏种族和谐氛围(罪名够严重了吧)——这里头“英文人特权”就昭然若揭了。
行动党的精英自“建国元勋”那代起就期望能建立一个独特的国族,特别是拉惹勒南;李光耀为了制止他的ambition 太过明显,吓坏了国民,特意在《誓言》里加入了“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的字眼,如今“英文人”已然坐大,应该要加入但书:“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但必须学好英文”。
在新加坡,如果你是英文人,或者有能力活得像个英文人,那简直是英文人死后来到的英文人天堂;有哪一样是你看不懂或者听不懂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您而设,为您而做,为您而叮嘱的。反观仍在使用母语的三大族的老一辈,即使上个医院、诊疗所也饱受语文屈辱(他们不是不识字,只是看不懂英文)。昨天(2021年1月30日)《联合早报》言论版有篇读者投书,就是讲述退休族自身上银行的经验(《李一翔:避免数码化异化》):原来如果懂得英语、电脑,其实就不必跑到银行去饱受年轻人的白眼了。最碍眼莫过于“新年换新钞”的活动,以前的银行以“一年一度换新钞”作为笼络顾客的手段,尽量满足你的要求,只要是营业时间内,随时随地要多少就换多少。现在的银行却认为是毫无生产力的额外工作,所以限时限量,还要给你难上加难,上网预约去。让天天去排队的老人家是吃尽了苦头。最令人气愤的是,本该是华社喉舌的华文报,竟也不出来说句良心话,却煞有其事的报道:网约被秒杀!好像是件社会进步,了不起的新闻似的。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