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英语’
口不对心
李莫愁 2023-4-9
【多元文化社会】
新加坡人习惯认为我们是个多元文化社会,乃是大内宣和长年宣读信约所致。最近读邻国一则新闻,才惊觉我们已经离多元文化社会很远了。新闻这样写道:
中国抖音博主“聪哥说留学”拍视频,挑战在异乡马来西亚以“只说华语”,去证明“在大马生活,华语畅行无阻”。他跟电召车司机聊天,用华语点餐,酒店住宿,都没有问题;有中文路标的柏威年广场让他感觉“宾至如归”;眼镜店还有会说华语的巫裔店员,让他感到放心。这个博主对这个社会的检测结果,证明了“外国人”在马来西亚找到安全感。
若是在新加坡呢?根据《亚洲新闻台》的调查:约八成受访国人赞成将英语测试作为新移民遴选条件。也就是说这些人认定不懂英语就在本地成了文盲,是个单语舒适的社会;因为英文被官宣成为“工作语言”,所以宪法中的四大语文平等等语,就成了《动物农庄》:所有XX生而平等,但有些XX比其他XX更平等!
王瑞杰说:(双语)具有很大价值与竞争优势,掌握双语能为新加坡人带来新机遇。说的大概是TikTok的周受资之流,但是新加坡到底能出几个周受资?一般民众都比较务实,他们只希望孩子在本地出人头地,不需要国际水平。再加上咱们的行动党华族政治领袖,从李光耀开始,哪一个不是上了台才恶补华文的?等爬到那么高的时候才说吧,应该也还来得及,是吧?
【贪腐皆始于蠢】
如果你还不知道沈颖是谁?就是那位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形容为:讲话时带有“明星般微笑”,喜欢涂蓝色眼影膏,塌鼻子的女部长。最近竟连续出糗,先是在一个演出时迟到,还大咧咧进场,和观众寒暄、握手、拍照,完全不尊重台上演出的人员。新加坡的剧场很早就有个文明规定:演出进行中,不得入场,必须等待节目之间的短暂休息入场。可这位部长竟然无视这一切(也可能是主办者的逢迎),实在蠢到可以! 阅读更多 »
八成受调查国人希望新移民能考英文 或许只是想借此调高移民门槛?
红蚂蚁/李国豪 2023-4-5
https://www.redants.sg/overview/story20230404-7095
只要能给移民程序增加难度,无论是英语测试、新式英语(Singlish)测试、还是新加坡历史测试,甚至是任何测试,只要能达到提高移民门槛的效果,让新移民更难入籍,受访民众或许都会表示同意?出现这种联想,与新加坡人近年来对移民政策抱持较保守看法的风向脱不了干系。

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受访国人认为应该把英语测试列为新移民的遴选标准。(海峡时报)
申请入籍新加坡的新移民到底该不该通过英语测试?
亚洲新闻台近日公布的一项非正式民调显示,受访的500名本地出生公民当中,有80%认为需要。
据报道,这项民调的样本分布符合新加坡人口的结构特征。如果这项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意味着大部分国人的看法与政府相左。
2月27日,政府曾表明不会将英语测试列为新移民遴选条件。
当时,反对党领袖毕丹星在国会辩论中建议,英语测试应该作为新移民的遴选条件之一,以确保新移民更容易融入本地社会,减少不必要摩擦。
代表政府作出回应的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则以三大理由,驳斥这项建议:
- 申请入籍者通常已在本地工作及生活好几年,能说流利英语并不稀奇,没必要再测试;
- 英语不流利的通常是新移民的配偶,测试这些人的英语程度,很可能会令新移民产生一种新加坡不欢迎他们配偶的错觉;
- 新加坡也有一些不会讲英语的居民,但这不意味着他们融入本地社会的程度比不上其他人。

毕丹星抛出的英语测试建议引起不小回响。(通讯及新闻部)
有趣的是,商业调查公司Black Dot Research3月23日公布了一项针对毕丹星这项提议所收集到的反馈意见。该公司调查了137名新加坡居民后发现,约70%的受访者同意并支持所有申请成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人,都应该先测试英语水平并取得合格成绩。
当调查公司进一步问受访者上述国会辩论是否左右他们的选择时,约90%依然支持把英语测试列为新移民遴选条件,甚至有47%表示更强力支持这么做。
这次亚洲新闻台的调查也显示,八成受访国人支持把英语测试列为新移民遴选条件,乍看之下又是一面倒的风向。
但如果仔细爬梳进一步数据,却能发现这未必是铁板一块。阅读全文»
CNA调查:约八成受访国人赞成将英语测试作为新移民遴选条件
8视界新闻网 2023-4-3
https://www.8world.com/singapore/english-test-new-citizens-pr-application-survey-2095501

人潮。(图:路透社/NurPhoto/Joseph Nair)
至于申请者应该具备何种程度的英语水平,52%国人认为,他们至少应该能够用英语交谈,不需具备阅读和书写的能力;41%的人则认为他们应该精通英语,包括口语、阅读和书写能力。7%认为他们应该能用流利的英语交谈、阅读和书写。
也是反对党领袖的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今年2月底在国会参与预算案辩论时,建议将英语测试作为新移民或永久居民的遴选条件之一。
对此,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回应说,虽然有关当局也会考虑申请者融入新加坡的能力,但当局不会使用入籍测试或面试,因为“所有的测试都有陷阱”。
新加坡的街道。(图:法新社)
专家反对将英语测试纳入移民要求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Shannon Ang表示,他不赞成将英语测试列为新移民的遴选条件之一,因为这可能有利于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他建议我国可以尝试创造一个环境,让新移民看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价值。
持相同看法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指出,虽然可以把英语测试设为“常识性水平”,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申请者是否表现出融入新加坡社会的一些显着证据,以及接受我国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
Shannon Ang副教授也表示,在来自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新移民中,中国新移民的英语水平最低,达到61.8%,而中国新移民可能觉得不需要学习另一种新语言,因为他们可以跟大部分本地人沟通,但是本地少数民族就无法跟他们沟通。
“问题不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融入本地,但他们威胁到我们的多种族包容观念,而英语是这个观念的基本工具”。
乌节路。(图:CNA/Hanidah Amin)
自由工作者Dylan Wong则指出,进行英语测试将有助于确定新移民适应新加坡文化的能力,并且帮助他们与本地人交朋友。
阴谋论二则
李莫愁 2023-4-2
莫愁生性多疑,一肚子坏水每隔不久就会心生阴谋论,这个星期还生了两个。
【阴一】
据报导:“日前,一名妇女到某职总平价超市买鱼,来自中国的切鱼员工疑似没听懂妇女的要求,导致鱼被‘切坏’了。这名阿嫂级的女顾客愤而质问该女员工不懂英语,为何却能在本地工作?不但如此,她还进一步向超市负责人投诉,指女员工若无法与顾客沟通,就不该被调派到海鲜摊位这类需与顾客沟通的岗位。
“最终在超市负责人的调解下,女员工重新切了另一条鱼给女顾客,后者才收下离开。但回到家仍愤恨难平的女顾客过后将整段过程的录影放上网,引起轩然大波后又将视频撤下。”
这个故事出现的时机太过巧合,比那个英语人阿伯投诉综合诊疗所的医务人员都对他讲华语更不可信。作为一名新加坡人,上学时都宣读过信约,知道什么是“政治正确”,绝不会像广府佬所说的“阿茂整饼”——冇嗰样整嗰样滴。
先是本地媒体捉住机会对她大加挞伐,甚至加以放大到“国人不够包容”的结论。然后就稍稍夹带批评毕丹星不合时宜地在国会上,提议要以英语作为新移民的基测之一。接着还有大咖出现——总理夫人何晶也有话说:
我们不会因为不喜欢我们历史的某一部分而摒弃我们的历史。我们不会在政治正确的冲动下摧毁雕像。我们接受我们不是完美的,也承认我们还有很多要向世界各地学习。
身为新加坡人不仅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或持有我们的护照。身为新加坡人要懂得我们必须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来讨生活。身为新加坡人要自律、尊重、谦虚。‘新加坡魂’无法容忍傲慢的虚张声势和自大的霸凌行为。
这名不知好歹的英语人妇女,仿佛就是制造出来被用作祭品的牲羊。好让人民行动党政府阐明他们骗人的语文立场,顺便损一下毕丹星。 阅读更多 »
超市切鱼工不谙英语遭投诉事件,反映出部分国人不够包容
红蚂蚁/李国豪 2023-3-27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230327-7069
从社会和谐角度来说,身在多元社会,我们本就该多些包容,买东西鸡同鸭讲很无奈没错,但只要事情还能圆满解决,其实真的没必要把小事闹大。

一名妇女(右)日前质疑一名职总平价超市员工不谙英语,并全程拍摄放上网。(视频截图)
你不能说英语,却在新加坡超市工作?
先来个简单的前情提要。
日前,一名马来族妇女到城市广场(City Square Mall)职总平价超市买鱼,来自中国的切鱼员工疑似没听懂妇女的要求,导致鱼被“切坏”了。
这名阿嫂级的女顾客愤而质问该女员工不懂英语,为何却能在本地工作?不但如此,她还进一步向超市负责人投诉,指女员工若无法与顾客沟通,就不该被调派到海鲜摊位这类需与顾客沟通的岗位。
最终在超市负责人的调解下,女员工重新切了另一条鱼给女顾客,后者才收下离开。
但回到家仍愤恨难平的女顾客过后将整段过程的录影放上网,引起轩然大波后又将视频撤下。
多元社会本该更包容
切鱼事件中女顾客的鱼被切坏,想用英语向外籍员工表达要求不果,因此产生不好的购物经验,这是实情。
然而,能讲英语的其他超市人员很快到现场协调,并且还让女顾客获得应有的补偿。
女顾客最后却还是选择将事情闹大,也再度凸显,要在新加坡的多元社会中追求更多包容,难度始终不小。
虽说英语在新加坡是通用语言,也有不少年长国人较习惯,甚至只能用母语或方言沟通。
在这种多元环境下,适当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小不忍而乱大谋”引起的语言纷争,还是时有所闻。
2021年,一位不谙华语的年长病人投书媒体申诉,他对医院的医护人员初次见他,便自动切换为“华语模式”感到不开心。
显然,医生护士只是出于好意,毕竟本地不少年长者是受华文教育的。
这样的误会,其实简单一句“你可以说英语吗?”便能轻松化解。
但病人选择将此事上纲上线,认为医护人员看到老人家便预设为“华语模式”是大事,有违“英语是工作语言”的国家方针,引起不小的讨论。
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和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上个月也曾在国会针对“英语该不该作为新移民遴选条件”有过一番交锋。
(这里必须先说明,当时毕丹星建议的,是将英语测试作为新移民的遴选条件,而在本次切鱼事件中的女员工,大概率是持有工作准证的客工。)阅读全文»
如果我是移民局官员
伟奇 2023-3-22
如果你是新加坡移民局官员,需要批准以下其中一人的永久居民申请,而审核标准只有一个——谁更加融入本地文化,请问你会作何选择?
A君为英国外派至新加坡的银行高管,说得一口流利英语,孩子就读国际学校,从没踏足小贩中心,也没使用过公共交通。
B君原籍中国,职业为巴士司机,生活在组屋区,英语不灵光,但也认识不少本地华人朋友,爱吃椰浆饭。

反对党领袖毕丹星建议将英语测试当作新移民的遴选条件
认真地说,就算是认识他们的人,都无法断定何者更为融入本地文化,更何况是只看申请条件的移民官员,倘若二者在申请前必须接受英语考试,B君会轻易失去申请资格。纵然这只是其中一个申请条件,但以英语能力判定一人是否真能融入本地,恐怕难言公平,毕竟应该不会有人觉得A君比B君“更加新加坡”,除非我们还活在殖民年代。
设置以上问题纯属博君一笑,目的在于反驳工人党领袖毕丹星以在国会提出以英语测试筛选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建议。
在国会发言数日后,毕丹星在其个人脸书发文对其国会的言论进一步解释: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新公民,无论来自哪个种族,都很难融入社会,很难找到工作,也很难与任何背景的新加坡人交流。我们不要他们与他人的间隙变得更大。我们希望他们能融入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新加坡大家庭。
(We do not want our new citizens, whatever the ethnic origin, to find it very hard to integrate, harder to find a job and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with Singaporeans of any background. We don’t need their voids to be even larger. We want them to be integrated with the multiracial and multicultural Singapore family.)
这段话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可能毕丹星身边没有太多外国朋友,因此他对新加坡政府不断提高工作准证申请门槛这件事不够了解。首先能够成功申请永久居民 (PR) 的人,除了配偶以外,都需要在新加坡工作居住两年以上,且至少需要持有S pass,因此PR或公民申请者断不可能是因为英文差而找不到工作的人。其次去年九月起,申请S pass的最低月薪再度调高至3000元,一般来说薪水能达到这个水平的雇员,英文不可能有太大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英语测试可谓脱裤子放屁。从以上两点来看,英语测试实际效用可说近乎为零。那么毕丹星提出测试的初衷就很令人玩味了,他是真心觉得可以利用英语测试筛选无法融入本地社会的人,让“国人、永久居民、新公民之间培育更有效的交融”(摘自其《新明日报》的文章)吗?对新加坡稍微有点了解的政治分析员都知道不可能,更何况是身为反对党党魁的毕丹星。很明显测试就是在剑指那些能绕过一般申请流程的中国投资移民。 阅读更多 »
华语:从告别“母语”到走出“母语”
林恩和(怡和世纪副主编) 2023-3-19
怡和世纪 第48期 2022年12月
语言的多样性会不会既是一种惩罚,同时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如此多样性也可以是一种财富。世人通过学习、探知、翻译穿梭于不同的世界观中,一为传递交流,二可丰富自我的世界观。
——巴巴拉卡桑 Barbara Cassin
在还没有进入正文讨论今天的课题之前,让我转述一个朋友的故事,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故事。
就在不久之前,我的朋友和一群年过古稀的退休老人到南部步行,正当他们欲踏进一条通往一个废弃小池的偏僻小径的时候,一个男子从停在路旁的车子出来,喝住他们:“你们没看到前面有块牌子,写着不准进入吗?”朋友礼貌地向这位貌似“政府人”的男子说:“对不起,因为牌子写的是英文,我们老人家看不懂。”男子一听,厉声问道:“你们是不是新加坡人?”我的朋友回答:“你认为每一个新加坡人都会英文?还是每一个新加坡人必须懂得英文?”那个男子显然恼羞成怒,威胁道:“你们不要走开,等我召警察来,你们去向警察说你们不懂英文好了!”朋友听了这个说辞,一时懵了,为什么不懂英语会是一个必须交由警方处理的问题。当然,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当然是个个案,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拿它当作例子来说明新加坡的语言现状,也不是说它代表了官方的立场。不过,类似的例子不时发生,比如英文媒体的言论版就有人把不懂英文的人视为文盲,有者因小贩中心助手不懂英文而动怒,直言不懂英语的人不配当小贩助手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英文的傲慢并不罕见。如果冷静地思考这些现象,我们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积极”面来说,这些现象证明独立后,新加坡大力推行英文教育的成功;但是,这种现象也足以引起我们担忧,曾几何时我们一向认同的不分种族、言语、宗教的多元文化社会愿景受到了挑战。
最近几个月来,新加坡华文媒体发表了许多有关新加坡华文问题的文章,报章陆续发表参与讨论的文章,数量多达数十篇,时间持续长达数个月。因为各个作者的视角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说各话的情况,归纳起来,有对华文水准低落的现象表示关心;有对教学法的问题提出看法;有人甚至提出方言和华语之间到底是相辅相成或者是对立的课题。一时华语、英语、方言、母语、通用语各持已说,形成众声喧哗的现象。这场讨论的发生说明了什么?是大家对华语在新加坡逐渐式微的处境表示焦虑或困惑?还是对华语在新加坡的存活和前景仍有期待?
在我看来,这场针对华语课题的讨论,牵涉到更为复杂的政治无意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能否打破禁忌,去正视这个问题。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理论的想象力,我们很难穿透迷雾,看清这些现象的政治因素和历史根源。
如果我们能够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去检视新加坡现在的语言政策的框架,不难发现它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脉络,与新加坡在殖民地时期,受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左右的语言政策有着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移民社会造就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新加坡早期多元民族社会
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发展远东的贸易,以三个协议逐步取得新加坡的控制权,宣布新加坡为自由港。很快地新加坡就崛起成为东南亚的转口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形成了以华族、马来族、淡米尔族三大民族为主的移民社会。作为移民他们分别离开了原乡,来到新加坡这个陌生的土地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了不同于原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生活和经验。各个民族移民的杂处和交往,产生语言和文化的互动,不过,各个民族之间始终保持警惕,避免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传统消失,因此才会有新加坡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社会多元性的存在,既能保持每个民族丰富的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也能彰显语言的丰富和多元。也因为如此,在英国殖民地政府大力扶持的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主流教育系统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三种不同源流的学校,自力更生求存发展。
由于新加坡华人人口数量众多,华文学校需求大,英国殖民地政权长期对华文学校虽然存有戒心,认为它们是产生民族主义的温床,但是过分打压华文教育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对华文教育采取较为包容的策略,让它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之下,华文教育和华文学校才能自求多福,保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名称隐含的意识形态
新加坡因为殖民地的身份,殖民地宗主国以权力介入,把它的意识形态借着语言、文化、教育、政治渗入到社会的深层结构之中。语言是传播影响力最好的工具,英语自然而然地凭其优势,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行政、教育、工商等领域,处处显示出强势语言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殖民地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比如在高等学府的录取和政府机构公务员的聘任上,规定必须具有良好的英文能力。殖民地当局拒绝承认华文教育学历,把华校毕业生拒于升学和求职门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语言教育体制制造等级性的差别待遇,这种不平等的语言教育政策,成为形成不平等社会关系的根源。英校生成为天之骄子,让他们容易滋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优越感”(effortless superiority),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英语在殖民地子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用英语不单单是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阅读更多 »
知耻和冷歧视
李莫愁 2023-3-13
当他们什么都用英文英语时,使到很多上年纪的国人平白遭受年轻人的白眼,明明自己有读书会写字,怎么到了这个年代,就成了一个(英语)文盲了呢?官方一副冷漠的表情,传给你的手机简讯,认为你“不会可以问人,不懂还可以问神”。很多政府机构的网页在国人的批评下,推出了英文以外的语文版本,然而也只限于首页,只要你点击多几个链接,兜兜转转又回到英文网页。……这些都是在暗示你早点打退堂鼓,举双手投降。自己受点苦也就算了,绝不让儿孙再受这种窝囊气,早点成立英语国家吧!
为外来移民测英语和建设一个英语国家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两回事,严孟达却无限上纲,说成是人民行动党政府不会建设英语国家的明证,简直是睁眼说瞎话;他说:“新加坡不应该也不可能建立成一个英语国家,一场疫情便显示,打一场持久抗疫战争,单靠英语沟通是远远不足的。……新加坡社会的多元并没有成为妨碍国人团结的负面因素,也印证了新加坡不能往单语社会的方向迈进。”“英语国家”的假象——郑重声明:这是他一厢情愿。
五十多年来,行动党理想中的英语国家已经建设得七七八八,为何独对测英语这件事说不呢?莫愁认为这要归功于行动党高层最后的一点良知——“知耻”;顾炎武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诚如严文中所述:
杨荣文明确反对以英语作为我国的单一语言。他说:“当西方人称赞我们英语很棒时,我们感到尴尬。”他感到“尴尬”的是,西方人在以为新加坡人都讲自己的母语的情况下,还能讲流利英语,的确是了不起。在欧洲大陆,人们能讲两三种语言,如法语、德语和英语是稀松平常的事,这也就难怪西方人对新加坡人有这样“美丽的误会”。
杨荣文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其实我们根本没学好本族的语文,甚至放弃,来独孤一味学习英语,以致有这样的小成绩。听到别人的称赞时,唯有尴尬。
因为欧洲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从来都不曾是我们这里的种族组成,他们的到来是以高高在上的殖民者而存在的。如今以他们的语言,作为移民到这里落地生根的基准之一,轻则成为国际笑话,重则被人扣上灭绝种族语言的罪名。严文也这么说:
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如假包换的英语国家,连印度和菲律宾也没资格。新加坡作为“英语国家”的假象,也许正是造成本地年轻家长放弃母语,以英语作为家庭用语,以为孩子只懂英语,讲好英语就足够的心理因素。对移民申请要求“英语测试”只能助长这种假象,新加坡越早摆脱这种假象的迷惑越好。
贫尼在前文说毕丹星“比行动党还行动党”,原因即在此。连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都没想清楚、弄明白,还好意思坐在国会大堂里那张在野党领袖的第一把交椅吗?他对严孟达的反驳简直语无伦次:
总的来说,新加坡人都知道我们不是一个“英语国家”。尽管英语是新加坡主要的沟通语言,但本土语言,无论是华语、马来语还是淡米尔语,都仍然是我们新加坡各族群的核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