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香港

狮城香港文化之都镜鉴

leave a comment »

刘晓义    亚洲周刊 2023/2/6-2/12 2023年06期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狮城香港文化之都镜鉴

香港和新加坡有意成为文化之都,须考虑三点:文化软基建、培养文化领袖和建立长期网络。

亚洲和东南亚的“文化之都”在哪里?我们的文化政策和战略如何解决该地区的文化交流问题呢?

一座城市被称为“文化之都”是需要根基的,而根基并不会凭空出现。这背后蕴含着历史的底蕴,也包括了官方和民间的文化战略。作为亚洲自由开放的大都会,香港和新加坡在这场文化之都的竞跑中都极有可能脱颖而出。中国国务院于二零二零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确立了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兴地位;而新加坡二零一八年公布的文化政策白皮书《Our SG Arts Plan》也将“使新加坡的全球化”(Position Singapore Globally)列为三大策略之一,并写入国家艺术理事会的使命中。

然而,建立一个文化交流中心的具体策略和挑战究竟为何?本文试以三点进行讨论。

第一,能否将更多资源投放在文化软基建?

一个文化交流中心必须拥有足够的文化“硬”基建。然而,文化基建不仅仅是增加博物馆和表演场地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文化“软”基建。对于新加坡和香港来说,更重要的是搭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种种交流空间,包括培育人才的平台、文化研究的智库、合作网络的建立等等。

但拥有大大小小的艺术节和艺术中心并不等于搭建了以上的平台。若停留在“呈献节目”层面、停留在短期的绩效,这些平台顶多就是一个“活动中心”,而不能为艺术家、研究者、政策制定者、艺术机构,乃至观众,提供真正可以持续学习及交流的空间。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2月 6, 2023 at 9:48 下午

“香港是帅男友,新加坡是好老公” 人才狂潮直击:星国为何突然这么红?

leave a comment »

天下杂志/卢沛桦,陈一姗     2022-12-27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177

亚洲富豪、私募基金、币圈金童与创业家,各种高阶人才,大疫之后,都勇闯新加坡。“出门5分钟,能见到所有需要见的人!”不只抢人,还开始提高挑人的门槛。蕞尔小国,如何变身星级人才大国?

新加坡-銀行-創投-攬才-區塊鏈-中國-投資-移民

疫后人才大迁徙!有钱、有脑的人,为何都跑去新加坡?图片来源:谢佩颖摄

对50岁的美国上市私募基金亚洲负责人Andy而言,移民新加坡,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顶大财金研究所毕业,龙头寿险公司投资部出身的他,到这家公司已经10年。这位孝顺、重感情,在台湾朋友超多的金融家,之前常常台港两地飞,会议集中时甚至当日来回,每周回高雄看父母。

但“如今,真的没有选择,”他形容,新加坡就是5年前的香港。走出去5分钟,可以见到所有需要见的人,但当天来回不可能。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决定投资1亿美元的临门一脚助攻下,Andy公司总部决定设立新加坡分公司,他只能举家搬迁。

新租的办公室位处莱佛士坊地铁站,是旧金融区;往西南走,就到主权基金──新加坡投资公司大楼,这是Andy的投资人;往东南走是新金融区,海埔新生地上的滨海湾。莱佛士坊─城中─滨海湾,这个地铁金三角有如香港中环。

疫情后,传统银行开始混合式办公,不用天天到办公室,最近甚至讨论一周上班4天。但释出的办公室,马上被涌入的私募基金、币圈金童、还有扩编的私人银行部门装满,租金已回到疫前水准。

磁吸效应》有如5年前的香港
亚洲疫后人口唯一成长国家,钱潮也跟来

9月一连串的活动,更让Andy下定决心,“因为不去不行,人都在那,机会不等我。”

第一个活动,是首度由香港移师新加坡的创投与私募基金业盛会SuperReturn Asia,紧接着是美国传奇债券投资人米尔肯研究院的论坛,两场活动都超过5000人。周末,他受淡马锡之邀去看F1赛车,在各个观赛包厢里,挤满大大小小的基金合伙人、投资人,一边喝香槟、聊天看赛车,有如在香港看7人制橄榄球赛的盛况。

F1赛车吸引了33万人,车身贴满赞助商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商标。再隔周,上万人的加密货币最大集会Token 2049也在此举办。“SuperReturn已经跟金沙酒店签了3年约,回不去香港了,”Andy认为,亚洲资金中心势必转移,因为在新的国际局势里,欧美资金不会再投中国基金,即使团队在中国,总部也得搬到新加坡。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月 1, 2023 at 9:12 下午

亚洲仲裁中心之争 万俊彦批香港不稳定长约应选新加坡港 仲裁中心:法院一直保持独立

leave a comment »

同文     2022-12-25
https://commonshk.com/2022/12/25/亚洲仲裁中心之争 万俊彦批香港不稳定长约应选新加坡港 仲裁中心:法院一直保持独立/

香港、新加坡不止经济、人才和科技有竞争,近来更在争夺亚洲仲裁中心的地位。新加坡法律争议解决中心“麦士威会堂”行政总裁万俊彦,近日在法律刊物《亚洲商业法律期刊》点名批评香港,指香港法律环境不稳定,若要处理20年或以上的长约,应避免选择香港。律政司昨12月24日回应,反驳“完全罔顾事实的不公批评”,又指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有效保障香港自治。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则指,香港法院一直保持独立,今年仲裁个案录得新高。

万俊彦在《亚洲商业法律期刊》点名批评香港,指香港在回归中国后虽有50年不变的自治及言论自由保障,但长期来说,其法律环境并不稳定,若要处理20年或以上的长年期合约,不应选择香港。相对来说,新加坡在自由、法治及人身安全等因素,更加稳定。

律政司昨日回应传媒时,反驳万俊彦言论“完全罔顾事实的不公批评”,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一国两制是受国际认可的好制度,不会改变,又指一直有主动研究如何吸引更多人选择香港。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则表示,香港法院一直保持独立,习近平承诺一国两制的延续,该批评并不合理。据统计,2021年中心共受理514宗案件,其中仲裁案件有277宗,今年仲裁个案录得新高。

Written by xinguozhi

12月 27, 2022 at 3:46 下午

属意狮城制度、避经济及防疫控管中国富人争相赴星置产

leave a comment »

美国之音/林柏宏     2022-12-2
https://www.voachinese.com/a/wealthy-chinese-lead-home-purchases-in-singapore-sending-prices-soaring-20221201/6858720.html

中国房地产企业佳登宝公司在广西桂林的一处没有完工的住宅楼建筑工地。(2022年9月17日)

中国房地产企业佳登宝公司在广西桂林的一处没有完工的住宅楼建筑工地。(2022年9月17日)

中国反封控示威遍地开花,“润”不出去的民众努力争取在国内的自由,不过,专家指出,早在中共实施封控前,中国中上阶层已做好在海外置产等“出逃”准备,近期更大举锁定在新加坡购买房产;据统计,星国今年前8月豪华及私人公寓最主要外国买家群体来自中国。

观察人士表示,这与中国严格防疫与经济控管、香港金融地位骤降,及星国今年整体房价上涨有关,但中国买家争相至当地买房,并非其房价骤升主因,中国热钱涌入还可能有助星国新市镇发展。

中国近期最受国际关注的事件,莫过于包含上海、北京、武汉等数十个大城市爆发的“白纸革命”。上周四(11月24日),新疆乌鲁木齐一场造成至少10人死亡的致命大火,引发全国多地民众自发性举行悼念活动,随后演变成反清零抗议,许多人纷纷举起空白A4纸,提出解封、复工、复产等诉求,甚至有人高喊“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等口号,被外界视为是中国自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缪莹

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缪莹

对此,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缪莹表示,这显示虽然中国在社交媒体上吹起“润学”(Runxue,意指研究如何离开中国并移民到发达国家的网路用语)浪潮,但仍有许多无法“润”的老百姓,只能努力在家乡争取应有自由。然而,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人士,可能早在中国实行严格防疫封控之前,已抢先一步做好在海外置产等规画,为中国可能面临的社会或经济动荡做好万全准备。

中国防疫、经济控管逼中上阶层加速外逃

缪莹告诉美国之音:“‘润’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个比较drastic(激烈的)应对,就它还是比较极端的,意味着一个人要背井离乡,要重新开始,那对大多数人来说,总的来说,还是希望自己的故乡变得更好嘛。你想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它其实也不是个很简单的选择,它是需要一种长期打算、有一种策略性的规划。(中国)国内的话它是有外汇管制这种政策,所以就算是有钱,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渠道、途径和资源,它才能做到(‘润’)这种情况。如果说是中产阶级以上的话,他们动用的资源肯定会比普通社会阶层的那些人比较多一点,然后对他们来说,它是一种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就是因为他们相对来说的选择就比较多一点,比如说海外增加房产(等方式),看一下两边(指中国跟国外)今后的情况发展,因为没有人知道接下来的情况会怎么发展。假如说现在有海外置产的这些中产以上(人士)的话,应该都是提前考虑好的,不是一种临时、冲动性的一种决策。”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2月 10, 2022 at 9:14 下午

打压之下中国亿万富翁扎堆新加坡,加速财富转移

leave a comment »

加美财经     2022-11-16
https://www.caus.com/detail/68143

彭博社报道,中共二十大和严格的新冠疫情管控,迫使中国富豪和企业家出走海外,新加坡成为他们新的聚集点。当地的豪车销售和房价上涨,这个趋势不会停下来。加美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者确认其中事实。

对中国亿万富翁来说,最热门的葡萄酒俱乐部之一不是在上海的办公大楼顶上,也不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而是在新加坡市中心。它位于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旁一栋不起眼的黑白平房里。

走过布满酒瓶背景墙的接待台后,访客进入一个两层楼的建筑内,摆着藤椅和桌子,银行家和加密货币企业家在这里聚集。

Circle 33俱乐部是中国富豪在新加坡的据点。来源:谷歌地图

要客们被护送到一条花园小路,经过复制的秦始皇兵马俑,来到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只站在龟背上的仙鹤雕像,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

据熟悉这个俱乐部的人说,对于新来的富人来说,位于Scotts路的Circle 33的私密酒吧间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仪式。来自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会员在这里讨论价值数亿美元的交易,时间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他们喝着波尔多酒、抽古巴雪茄和玩扑克。

因为大众点评网联合创始人张涛,Circle 33这个私密俱乐部的名气越来越大,它成为中国的超级富豪们携带钱财前往其他国家的最新迹象。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暂时的举动,以避免新冠疫情的限制和潜在的高税收。对其他人来说,这是永久性的。

在上个月的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进一步收紧了对经济的控制,财富的外流有望加速。原本曾经拥护邓小平的格言“致富光荣”的企业家们,在习近平的“共同富裕”的推动下,正在涌向像新加坡这样更受欢迎的地方。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客座高级研究员德鲁•汤普森说:“对于中国的私营部门来说,这确实是在走下坡路,问题只是这个坡有多陡。这将加速财富迁移和庇护海外财富的努力。”

一些亚洲最富有的家庭转移到新加坡几乎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城市国家有安全和稳定的低税率堡垒的声誉,长期以来成为从泰国到印度尼西亚的富人的区域中心。

自2019年香港的抗议活动使这个城市失去吸引力以来,新加坡对中国富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并在今年的新冠疫情封锁事件后聚集了大量人气。

惠理集团的联合创始人谢清海说:“大量资金正从大中华区流入新加坡”,这家香港资金管理公司正在这个城市国家增加员工。“家庭办公室正在扩大,人们将新加坡视为他们资金的安全避风港。”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21, 2022 at 11:34 下午

新加坡香港争夺人才城市竞争力较量

leave a comment »

亚洲周刊/张小枫、黄宇翔    2022/11/7-11/13 2022年45期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加坡香港争夺人才城市竞争力较量

近期不少香港金融与专业人才移居新加坡,他们不满香港与中国大陆严厉的防疫措施,而新加坡抗疫成功,死亡人数比香港少,更早解封,折射管治能力较强,更有远程战略眼光,有更强大的执行力。但香港在金融市场的规模更大,依托神州大地,有更多的机遇。双城竞争力比较,形成奇特的张力,互为他山之石,相爱相杀,是彼此的镜子,照出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也照出未来改善的空间。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英国作家狄更斯若今天穿越到新加坡与香港,他会否写出一本《新双城记》,写出这两个城市的恩怨情仇,如何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出现新一波的竞争?他也许不会忘记在十八世纪的伦敦与巴黎,在他的经典作品《双城记》,也曾有这样的双城情结,在政治的激荡中,在激烈的城市竞争力的较量中,相爱相杀。

这个星期的“新双城记”的场景,就是香港与新加坡同时举办国际金融的峰会,各自吸引国际的金融大腕,展示城市的竞争力。香港特首李家超说,这个星期是香港最忙碌与兴奋的一周。历经三年来的疫情封关,香港社会都憋不住了,都要冲出疫情的阴霾,迎向希望的阳光。

但香港却是在人口外流的乌云下,而新加坡正是吸引香港人才的一块磁石,吸走了香港的精英,也吸走了香港财富。这两个城市的优点与缺点都被放到显微镜和放大镜下面,被仔细检视。

香港流失金融界人才

香港人才涌出去,据了解不少是金融界的高管与中阶人才。他们不满香港的防疫措施过于严苛,认为可以在新加坡找到没有过度防疫的自由空间,也有一些人不满香港两年前通过的国安法,除了一些人移民去了英国,也有一些专业人士来到了狮城,要追求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

一些移民或是移居到新加坡的香港人都认为新加坡的管治能力比较强,公务员在远程策划上更有能力。其实新加坡与香港都有英国殖民地传统,都是普通法的系统,都有一个不错的文官体系,但香港的高层管治只是由政务官循序上升,是通才式的训练,游走于不同领域,管完了环境卫生又管教育,缺乏专精的训练,而新加坡则重视专业,要送去外国培训,并且很多高官都有军队的经验,军阶高至将领,世界观就很不一样。

就以防疫来说,新加坡重视打疫苗,也要求老年人全面接种,接种率位于全球先列,结果新加坡五百多万人口,只有一千多人死亡,而香港七百多万人口,染疫死亡人数一万多人,而新加坡早在去年底就宣布全面解封,不再有出入境限制,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优势,吸纳了很多来自中国大陆与香港的“疫情难民”。

财经媒体CNBC不久前访问一些香港移居新加坡的人士,他们最大的感触是新加坡令人感到畅快自由——几乎忘了有防疫措施这回事。一名英籍房地产高管说他受不了香港的严格封控,终于决心移居新加坡。

从去年十月起,访新的港人就开始增加,到今年二月累计达二千六百九十一人,比去年同期增加四倍。二月自港抵新的访客比一月翻倍,三月又比二月翻倍。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3, 2022 at 5:07 下午

新加坡的中国策略

leave a comment »

胡恩威   亚洲周刊 2022/9/5-9/11 2022年36期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新加坡的中国策略

狮城的中国策略在于应用,例如输出优良管治、城市规划等,并促进两岸和平、协调中国与西方。

新加坡和香港这两个地方经常被人作比较,从前香港比新加坡先进,现在新加坡已经超越香港,成为一个真正具现代管治典范的地方。香港经常用一个借口,说因为香港不是一个国家,所以香港不可能像新加坡一样,即使新加坡做对的事情。香港政府或权贵总会说香港不是一个国家,难道香港不是中国国家的一部分吗?香港过去二十年没有思考香港和中国的关系,没有一套整全的中国策略。香港政府和权贵的中国策略就是利用西方去制衡中央和中共,这便是香港没有中国国家观念的中国策略。

香港并没有建立自身的能力,利用一切的优势制造一个更厉害的香港团队,在文化、体育、科学、管治领域追上真正的世界级水平。香港经济上依靠祖国,以自由行地产模式赚快钱。新加坡没有这样的条件,李光耀的团队把新加坡建立为一个实实在在、有分析管治能力的地方。新加坡未来的中国策略非常重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新加坡吸纳了大量中国的精英移民,所以它已经建立了一个顶层的网络。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吸引了大批华人精英移民,推动新加坡整体发展。

第二,新加坡目前有非常丰厚的条件去营造一个中国策略,而中国也需要新加坡这个角色去协调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因为新加坡能够真正发挥协调人作用,在东盟体系、在亚洲体系、和欧洲、日本、美国都有十分健康正常的合作关系。所以对中国来说,新加坡的价值比香港重要得多,因为新加坡有一个理性和有系统的团队,处理管治及外交问题。 阅读更多 »

李显龙演讲刷屏背后:新加坡外交已经出现重大调整

leave a comment »

王江雨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    2022-8-26
https://news.ifeng.com/c/8ImyS8y8Aov

和李光耀时期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确保均势不同,目前新加坡外交更加谨慎,以自保为主要目的。因为中美之间的竞争已非新加坡可以影响控制的,但目前其仍能清楚的看清局势、不盲目站队,依据国家利益做出最合时宜的外交决策。

新加坡外交由主动塑造外部环境到谨慎自保

《凤凰大参考》:您提到“大国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时,小国选边站是最差策略”。但现在中美分歧加深、合作范围缩小、世界冷战趋势初显,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提到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棘手”,在美国的压力下,您认为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策略会有哪些新调整?

王江雨:在目前中美全面、剧烈的竞争,近乎新冷战的环境之下,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虽然它的小国身份依旧,但是大外交的这种表现,已经日渐式微了。新加坡在李光耀时代,其实是主动出击,塑造新加坡的外在地缘政治环境。

李光耀与邓小平会晤

现在新加坡已经非常小心谨慎了,基本上是以自保为主了。就是谋求自身适应国际局势变化,在国际社会的行为,不至于惹祸上身。冷战时期,新加坡积极跟中国甚至是跟苏联交往。在2009年—2010年奥巴马时期,李光耀曾经主动到美国,邀请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主动塑造。

李光耀与奥巴马在美国会晤,奥巴马称:“李光耀启发了我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还有包括李显龙先前访问台湾,他试图采取这些比较主动的行为,主动塑造亚太地区平衡的局面,地缘政治的这个均势、平衡的局面,以图为新加坡谋求一个他认为比较可靠的环境。

但现在新加坡能够主动出手去塑造的机会很少了,但它比大多数国家要强的地方在于,新加坡能够依据自身国家利益,做出比较清醒的判断,不盲动,不情绪冲动,也不三天两头的改变立场,在这方面新加坡做的还是非常好。

李显龙所称的外部环境变得棘手,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因为目前,像中美竞争的这么一种宏大的场面——就像神仙打架或者说像大象在草地上打架——已经是不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所能控制的了,当然新加坡还在兢兢业业地做自己能做的,但这个环境其实已经变得难以预测和难以控制了。

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的作用正在下降

李显龙会见佩洛西,敦促“保持中美关系稳定”

《凤凰大参考》:在地缘政治热点台海问题上,李显龙担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存在误判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佩洛西窜访台湾前,曾会见李显龙,您认为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可能发挥何种作用?

王江雨: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能做的已经不多了,最多起到一种规劝的作用。在以前,尤其冷战时期,各方都不沟通的情况下,比如大陆和台湾沟通比较少,因为没有直接沟通渠道或者沟通渠道不畅,新加坡曾经担任过中间人的角色,在中美之间的沟通也起到传声筒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初,沟通的渠道也不是很畅通,从最高领导到各个工作层次的完整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起来,那时新加坡还能起到一些作用。现在已经不存在沟通的障碍了,中国的立场美国不清楚或者美国的立场中国不清楚的现象已不存在。 阅读更多 »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