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国家利益

李显龙演讲刷屏背后:新加坡外交已经出现重大调整

leave a comment »

王江雨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    2022-8-26
https://news.ifeng.com/c/8ImyS8y8Aov

和李光耀时期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确保均势不同,目前新加坡外交更加谨慎,以自保为主要目的。因为中美之间的竞争已非新加坡可以影响控制的,但目前其仍能清楚的看清局势、不盲目站队,依据国家利益做出最合时宜的外交决策。

新加坡外交由主动塑造外部环境到谨慎自保

《凤凰大参考》:您提到“大国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时,小国选边站是最差策略”。但现在中美分歧加深、合作范围缩小、世界冷战趋势初显,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提到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棘手”,在美国的压力下,您认为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策略会有哪些新调整?

王江雨:在目前中美全面、剧烈的竞争,近乎新冷战的环境之下,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虽然它的小国身份依旧,但是大外交的这种表现,已经日渐式微了。新加坡在李光耀时代,其实是主动出击,塑造新加坡的外在地缘政治环境。

李光耀与邓小平会晤

现在新加坡已经非常小心谨慎了,基本上是以自保为主了。就是谋求自身适应国际局势变化,在国际社会的行为,不至于惹祸上身。冷战时期,新加坡积极跟中国甚至是跟苏联交往。在2009年—2010年奥巴马时期,李光耀曾经主动到美国,邀请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主动塑造。

李光耀与奥巴马在美国会晤,奥巴马称:“李光耀启发了我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还有包括李显龙先前访问台湾,他试图采取这些比较主动的行为,主动塑造亚太地区平衡的局面,地缘政治的这个均势、平衡的局面,以图为新加坡谋求一个他认为比较可靠的环境。

但现在新加坡能够主动出手去塑造的机会很少了,但它比大多数国家要强的地方在于,新加坡能够依据自身国家利益,做出比较清醒的判断,不盲动,不情绪冲动,也不三天两头的改变立场,在这方面新加坡做的还是非常好。

李显龙所称的外部环境变得棘手,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因为目前,像中美竞争的这么一种宏大的场面——就像神仙打架或者说像大象在草地上打架——已经是不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所能控制的了,当然新加坡还在兢兢业业地做自己能做的,但这个环境其实已经变得难以预测和难以控制了。

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的作用正在下降

李显龙会见佩洛西,敦促“保持中美关系稳定”

《凤凰大参考》:在地缘政治热点台海问题上,李显龙担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存在误判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佩洛西窜访台湾前,曾会见李显龙,您认为新加坡在台海局势沟通中可能发挥何种作用?

王江雨: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能做的已经不多了,最多起到一种规劝的作用。在以前,尤其冷战时期,各方都不沟通的情况下,比如大陆和台湾沟通比较少,因为没有直接沟通渠道或者沟通渠道不畅,新加坡曾经担任过中间人的角色,在中美之间的沟通也起到传声筒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初,沟通的渠道也不是很畅通,从最高领导到各个工作层次的完整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起来,那时新加坡还能起到一些作用。现在已经不存在沟通的障碍了,中国的立场美国不清楚或者美国的立场中国不清楚的现象已不存在。 阅读更多 »

从2017国防授权法案检视新加坡战略思维

leave a comment »

杨于胜(台湾前海军上校)   2017-2-7
http://news.gpwb.gov.tw/News/208834

在法案所提之“增加整补点、现代化后勤设施及船舶维修能量”,其目的在为大部队的行动与后勤提供支援,而新加坡在过去本就有扮演这类角色。如今,美国前脚重返菲律宾,却因杜特蒂“重经济”优于“讨南海公道”的战略转向,新加坡的角色会否更为吃重呢!面对南海问题,新加坡并不仅以过激的军事化对峙来检视,更忧心“非传统安全”。

已卸任的欧巴马总统于2016年的平安夜前夕,签署美国会通过的2017年国防授权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相比过去紧缩国防预算,贯彻欧巴马总统任内国防政策最后一次的预算内容,强调强化投资国防部的核心能力来恢复国防实力与提升军队行动力,预算微幅调增,惟对比川普竞选期间开出的支票检视,仍然是相去甚多。川普的国防政策是强军为本,增加国防预算的承诺,各界观望,其中最让各国在意的是美军力是否调整,及相对应可能要增加“军费支出”。

星国的国安思维

当国际媒体用“菲变节”来看待杜特蒂总统,或认为新加坡“背离”北京来下标题时,似乎都忽略一个事实——“没有永远的敌人与朋友”,特别是国家利益当头。对菲国而言,想要延续政权,是杜特蒂总统的出发点,国家经济发展优于对狭隘国防安全的考量,向中共靠拢,是为了话语权。而北京要的便是藉由菲国态度散发的意涵与影响。相较于菲国觊觎中共“一带一路”所挟带的基础建设,及附加经济投资效应,新加坡则更在意争取当下的地缘战略与经济发展的话语权,及预防当前外交平台失去左右逢源的机会。既然都是选择,便有时机上的选择,而新加坡此刻合作面取决在国家利益需要。

值得省思的另一个问题:新加坡非属环南海周边国家,亦无与中共有主权上的争议,其声称共军在南海强化岛礁建设与海警船、军舰的强力巡弋,已让周边陷入紧张升温的局势。

从地缘战略检视,新加坡在军事与安全领域,依靠的重点依然是美国,从来没有把“依靠中国”当作增加国家安全的一个选项。因此,支持美国强化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的本质一直存在,包括从支持美国参与海峡反海盗巡逻的国家:美军1990年代撤出菲律宾基地后,让美舰通过轮换、访问等方式实现事实上的常驻,使樟宜军港成为美国军舰在东南亚最主要的停靠点;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支持,让滨海战斗舰长期轮驻外,现已同意P8反潜机进驻。所有配合的行动皆属担忧中国大陆崛起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地区力量平衡的影响。 阅读更多 »

小国外交的无奈

with one comment

叶鹏飞      2016-12-4
https://yapphenghui.wordpress.com/2016/12/05/小国外交的无奈/

国际关系固然讲究实力,但也不能全然不讲道理。

新加坡武装部队的九辆装甲运兵车从台湾回国途经香港,因通关手续不齐,意外遭香港海关查扣。中国外交部两度表态,强调反对任何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同台湾展开官方往来,包括军事交流,要求新加坡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事件让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面临了不小的挑战。

两岸三地的舆论也高度关注事态发展,各种阴谋论不胫而走。尽管当事方的香港、中国和新加坡官方都相对理性低调,民间的反应却十分激烈。香港媒体不断披露各种包括来自中国方面的消息,让事件持续保温。台湾舆论本能地认为这是中国大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借扣押事件进一步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逼迫不愿承认九二共识的蔡英文政府改变立场。大陆网上舆论更是汹涌澎湃,乘机指控新加坡勾结美国来伤害中国利益,支持中国政府教训新加坡。本地民众对此惊疑不定,一方面对中国民间舆论的攻势有些恐惧,另一方面也对政府的处理方式狐疑不解,一些人甚至怀疑政府是否外交失当。

这可能纯粹是一起商业法律事件,但也不能排除背后存在政治动机。该如何理解新加坡政府的回应方式,或许不妨就从阴谋论的角度入手,反而更能够意识到作为小国的处境,以及台面上动作背后的可能逻辑。

假设事件确实有中国方面的介入,目的大概是对新加坡坚持所有国家应尊重国际法的原则性立场,表达中国对其外交利益因而受损的不满。扣押事件已经让中国达到了这个目的,而且还有额外的收获——同时让台湾感受到自身的国际空间进一步收窄,促使民间批判蔡英文政府的两岸政策。在一石二鸟之后,中国政府其实已不必再有任何动作,就等着看受影响的苦主如何来收拾局面。

顺着这个假设,它所反映的现实是大国具备庞大的外交资源,可以从容选择如何向小国施压。小国不太有能力反击,只能尽量做到在不失尊严的前提下,继续维护国家的立场与利益。从这个角度审视,新加坡政府至今的反应,正是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阅读全文»

绝不许吃党的饭砸党的锅

leave a comment »

殷素素     2015-6-30
http://www.malaysia-chinese.net/cgi-bin/czread.pl?board=luntan&file=start&User=&Pass=&group=2&read=messages/2015/06/143315.html

何启良博士在新加坡教学的时候,时常被主流媒体邀请作政治观察,假如没有记错的话,他后来是去了柔佛的南方大学学院当副校长。他发表在《诗华资讯》的这篇《制度杀人:余澎杉事件的真实写照》实在有够震撼,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心:

新加坡有识之士(所谓精英)在不义中一片沉默,媒体负面报道,极力贬低彭氏,反而外界联合国人权机构以及台湾、香港公民社会发出援助之声。/新加坡社会麻木不仁的程度,已经超出了一个长期在集权国度生存下缺乏慈悲的限度。卫道者紧紧掌控了话语权,这个国度再度沉沦在僵化的一言堂里。

素素万万不敢自认“有识之士”更遑论“精英”,然而绝对认同“沉默即是共犯”这个说法,所以文章读来也是心有戚戚焉。

远在台湾的何洁也忧心忡忡,他说:“别让余澎杉残忍地牺牲,没人知道,余澎杉还能撑多久。”

可是在新加坡本土,由于新闻封锁,很少人知道台湾和香港学生都到新加坡的代办处或领事馆抗议,以实际行动声援余澎杉。

利用心理健康来折腾异议者,这一招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就已经写出来,“真理部”和“仁爱部”现在我们都亲眼得见。

这使我想起不久前“真理部”韩咏红写的一篇文章《中国舆论界不太平》:

知识分子当然自认该拥有思想与言论自由,这也是知识分子以己之所长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最佳方式,即使这有时未必符合当权者的政治利益。然而,中国拥有权力的一方未必这样认为。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统治思维,在皇权时代,主政者与国家是一体的,知识分子被视为公权力的附庸兼被统治对象,知识分子独立的言说空间不容易得到正式承认。这种统治思维延伸到今天,成了“绝不许吃党的饭砸党的锅”。在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领导层研判,中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机遇期,其中最大风险就是国家出现政治动荡,因此必须以更高的姿态,去抑制任何它认为足以影响政治稳定与威胁统治合法性的言论。

我觉得韩小姐就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天下文章一大抄,否则的话,这样的字句她写了不觉得不好意思吗? 阅读更多 »

第四权和第三方

with 2 comments

联合早报/叶鹏飞      2013-5-26
联合早报

身为民主社会的一员,在享受着自由的权利之际,也必须尽到相应的义务——作为公民,不能因为公共事件的细节繁杂与沉闷无聊而让脑袋自动缴械;作为媒体,则需要不断累积专业知识,对纷乱的公共事件抽丝剥茧,为公众提供容易理解的新闻和解读,贯彻问责政治的精神,既防止民主政治失灵,也为良政善治奠定厚实的基础。

最能反映美国民主政治失灵的实例,莫过于白宫及国会在枪械管制立法上的失败。参议院在4月13日表决时,以54票支持,46票反对,无法通过修法所需的60票门槛。由白宫大力支持,民主及共和两党参议员联合提案的修法,要求对在网上及在展销会上购枪者进行背景审查,确保他们没有犯罪纪录或患有精神病。总统奥巴马在修法失败后形容,那是“华盛顿耻辱的一天”。

形容修法不成为“惨败”,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舆论其实有强烈的要求。4月初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86%的美国民众支持对购枪者做背景审查,其中拥枪的美国民众有一半支持这个修法。民意之所以一边倒,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12月15日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Sandy Hook Elementary)的血腥枪击案。包括枪手和20名儿童,共有28人死亡,震惊美国内外。奥巴马在案发后召开记者会,含泪呼吁美国人同心协力,以“有意义”的行动来制止枪击悲剧继续发生。

但是举国难得一致的政治意志,最终并没能得到贯彻。修法失败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共和党领袖全力杯葛奥巴马,拒绝任何能够让他顺利施政的两党合作(bipartisanship);影响力强大的拥枪团体全国步枪协会(NRA)积极在国会游说,并通过传媒舆论散布谎言来混淆民意。例如很多极右翼评论员纷纷恐吓美国民众,说奥巴马正准备立法禁止拥枪,导致枪械的销量大增。事实恰好相反,布雷迪预防枪枝暴力中心(Brady Center to Prevent Gun Violence)的评估失望地指出,奥巴马上任两年间所推翻的限制拥枪的法令,已经超过了其前任小布什8年任期的总数。

拥枪和禁枪之争,只是美国舆论撕裂的冰山一角,也是奥巴马国内施政举步维艰的最新例子。86%民意支持的修法失败,反映了美国两党政治所面临的危机;而民主制度所需的两党合作精神的式微,同媒体的专业自尊被商业动机和民粹政治侵蚀不无关系。这在竞争激烈的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台表现得尤其突出。为了保障收视率,不同电视台切割市场,三大之一的福克斯(FOX)专门讨好共和党保守选民;微软(Microsoft)与全国广播公司(NBC)合作的MSNBC倾向民主党自由派;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标榜中立。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