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张夏帏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五十年后,新加坡做到的,香港做不到?

leave a comment »

沈旭晖    2016-11-22
http://blog.menclub.hk/simon/2016/11/22/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五十年后,新加坡做到的,香港做不到?/

这些论争的背后,反映了新加坡对如何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区域认同,正展现多元思考,但背后的理念并没有冲突,也就是如何确保“新加坡”这身份得以长存,而且自成一家。由此可见,博物馆、艺术馆的展览,往往并非只作单向展示,还是一地思索政治文化、身份认同的Soul Searching平台。

不少人的印象,始终认为新加坡很闷、不够文化气息,其实论配套,也许已经把香港比下去。例如刚参观过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就很值得分享。

美术馆历经十年、花费5.3亿新元建成,在国庆五十周年2015年11月开幕。总理李显龙在开幕致辞说:“不只大城市,还有很多拥有自己独特身份与自豪感的较小城市,都建有公营或私营的艺术建筑。在中国,差不多每个城市,包括二三线城市,都在兴建新博物馆,数字已近四千,且还在增加!”这番话,固然是官样文章,但也反映一座美术馆对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facebook

而这个美术馆,其中一大卖点,正是连接了英国殖民时代极具历史与标志性、见证新加坡建国独立的政府大厦与前最高法院:香港朋友可以想像,假如前立法院变成博物馆,会有甚么感觉。按官方网站介绍,1951年易名的政府大厦,在1926年开始规划建、1929年峻工;1930年代,毗邻的前最高法院落成;1940年代日据期间,两座建筑物成为日人行政与司法中心;1945年,这也是接受日人投降之地;1959年6月,李光耀领导自治政府之前,在政府大厦宣誓就职;李显龙在上述演辞中提到,自治政府成立之际,李光耀曾在政府大厦梯阶,向群众说“我们将会开展新加坡历史的新一章”……这些历史,其实是不少游客专门到新加坡寻找的对象,而在新加坡,original历史遗迹处处,几乎是活在历史中,与香港的“标本式保育”概念大不相同。 阅读更多 »

专访张夏帏:大师的遗作,隔世隔空对话

leave a comment »

林琬绯     2016-9-3
怡和世纪 2016年6月–9月号 总第29期

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因为“严重迷信英语是万能的”而受到压缩;另一方面也非常吊诡地反而被所谓的华、巫、印、欧亚四大种族不可动摇的社会结构所牵制。
张夏帏一语道破:“这是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新加坡要塑造‘国族’的身份认同,在英语为共同语的框架下,各种族必须有平等的代表性,不能偏向任何一方。但这也无形中犹如紧箍咒,自我设下很多不必要的额外束缚。”

14652738206026-1-015

国家美术馆落成,让张夏帏感触最深的是,终于有了这么一个空间,让已故中国艺术大师吴冠中与新加坡画家画作隔空隔世对话与交流,使大师生前与新加坡结下的渊源或者曾经擦肩的缘分,得以在他离世后继续深化延续。

国家美术馆除了永久展厅“新加坡展厅”和“东南亚展厅”分别展出新加坡和东南亚从19世纪至今总共上千幅画作之外,还举办开幕两大特展,分别是《吴冠中:大美无垠》与《蔡逸溪:雨后》,展现吴冠中和本地画家蔡逸溪在融合中西艺术的创新实践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张夏帏正是这两场开幕特展的策展顾问。

1999年文化奖得主蔡逸溪(1947年—2008年),是本地新生代水墨画家,师承海派大师范昌干,后赴澳大利亚考取艺术硕士学位,擅长以本土题材入画,力求结合东方水墨形式与西方创作基础。张夏帏指出,蔡逸溪所处的年代虽比吴冠中迟了几十年,但无论是所受的训练或追求的中西合璧创新理念,都与吴冠中“水墨现代化”的方向一脉相承。

至今没有任何记载显示这两位风格相近的画家在生前曾有过任何实质上的接触交集。不过张夏帏指出,其实早在1988年,当吴冠中到新加坡办了关键的第一场海外个展,蔡逸溪也在同一年办了自己的处女个展。那一年在新加坡擦肩而过的遗憾,28年后,终于在国家美术馆弥补了;而蔡逸溪的展览空间就正对着吴冠中展厅,两位“相逢恨晚”的画家遥相呼应。

对此,协助策展的张夏帏感叹:“我们现在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让两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相互参照和对话,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格外值得兴奋和欣慰。美术是相通的,不同作品和画家各有相通之处,又各有其特质。两位画家虽都已不在世,但看画的人现在有机会直接地对比参照,成就了一场画家、画作、观众之间隔空隔世的对话。”

不过,这也延伸出他至今的遗憾和思考:如果国家美术馆提早几年设立,吴冠中与新加坡的渊源是否能“比想象中更接近”?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吴冠中,对新加坡一直有一份特殊的情缘。他在1988年2月应国家博物馆及南洋美专之邀来新举行第一次海外个展,此后不止多次在本地办展,足迹也遍及东京、首尔、伦敦、巴黎等全球各大城市。2008年,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的113幅画作捐赠给新加坡美术馆,是当时他个人数量最大的一批艺术捐献,在新中两地引起哗然。他当时受访时向媒体留下这么一句话:“我一辈子努力的就是希望找到人类共同的感情;新加坡离我很近,所以感情近了些。”

投入美术文史研究多年的张夏帏指出,吴冠中一生致力实现的就是“油画民族化、水墨现代化”的理念。而他所认可的中西结合的特质,在与他同代的本地先驱画家身上是充分显现的:“例如刘抗、陈文希、钟泗滨、张荔英,都是代表人物;其中,陈文希与钟泗滨两位尤其精于油画和水墨,并两边交替创作,犹如吴冠中所说的‘水陆兼程’的绘画道路。” 阅读更多 »

新加坡历史悬案中的曹亚志

with one comment

柯木林(新加坡历史学者)     2013-5-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4db230101ae0r.html

caoyazhi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开展的文化活动《石叻坡记忆》系列讲座,至今已进入系列三。其它两个系列,即系列一的《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与系列二的《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已分别在2012年4月与9月举行,反应不俗。

《石叻坡记忆》系列三是有关新加坡历史悬案问题,分两个星期六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新加坡历史悬案”讲座已于5月4日及11日举办完毕,两场吸引了约400名听众,很受欢迎。

这讲座以四个悬案为题:一、郑和舰队是否到过新加坡?二、新加坡开埠元勋曹亚志是否真有其人?三、新加坡的暹宫在哪里?四、古墓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四个悬案中,以曹亚志悬案最引人入胜,听众对这问题的互动也很踊跃。

曹亚志事迹在新加坡社会已流传了百多年。1906年1月1日本地首家华文日报《叻报》早有报道。43年后的1949年2月6日,《南洋商报》记者洪锦堂又旧事重提。上世纪50年代,这悬案达到高潮,甚至引起莱佛士研究专家、英国历史学者胡斯堡(CE Wurtzburg)和约翰巴斯汀教授(John Bastin)的关注。然而在沉寂一段时间后,由于此次讲座的举行,再度被炒热起来。5月12日,张夏帏在《星期日时报》(The Sunday Times)发表了“Did a Cantonese Carpenter Land in Singapore Before Raffles?”(“广东木匠是否比莱佛士早登陆新加坡”)一文,又引起英文社群的注意。

这个传说的内容大概是这样:1819年1月28日下午4时,莱佛士的船队抵达新加坡外岛棋樟山(St John’s Island)。次日,当莱佛士正犹豫是否可以安全登陆新加坡时,船上一名华人自告奋勇,向莱佛士要了20名印度兵(Sepoy)率先登岛。抵步后在岛上插了英国国旗。莱佛士见到国旗才安心登陆。这名华人就是曹亚志,祖籍广东省台山县。曹亚志是在槟城被雇用,在莱佛士的旗舰“印第安娜号”(Indiana)当木匠。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5月 19, 2013 at 2:4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