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恶法

必要之恶

with one comment

李莫愁    2019-12-22

咱们内阁时刻念兹在兹,继“保留民选总统制”的伟大创见之后,又推出的“POFMA”;就是惧怕致命的“假信息”毁了他们的英名。最好像科幻片那样,在还没犯罪之前……派出杀手,把它给灭了。

在西方法学理论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当中,恶法与良法之争贯彻始终。一般来说,自然法学作为价值法学理论,大多主张“恶法非法”或者“良法之治”,分析法学更多的主张“恶法亦法”。叶鹏飞和韩咏梅之所以草包,就是不敢明说POFMA是“恶法亦法”,却要留下许多假惺惺的但书:

A、叶鹏飞:“但是,法令毕竟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手段;主动进取的做法,必须是鼓励更多的信息透明,让人们能够按照丰富的事实,全面判断事情的是非。”

B、韩咏梅:“政客被POFMA,究竟能不能让真理更明?这是另一个得深思的问题。政客面对事实时大概不能不低头承认,但是他们肯定也会把被POFMA当成反对派‘荣誉勋章’,正如鲍耶一夜成名、陈智祥的网页流量增加。一般人的收获是什么?/支持或接受立法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的新加坡人,看待某些时政网站和政客的网上言论时,本来就抱着怀疑的眼光。在没有POFMA的时候,当局也可以随时发文告澄清错误信息,效果难道不如POFMA?/POFMA应该是一个能够准确点出是非黑白的法令,如果不能准确说明错在哪里,又或者用在可以讨论的灰色地带,它可能演变成肥皂剧一样歹戏拖棚。/法令执行初期,难免还有可以检讨的地方。我只希望POFMA在执行时,每一个案例都能说明哪里错、为什么是错的,让人明确知道纠正错误有超越政党政治的意义。”

这个法定得面面俱到,它有所谓“Part 3 directions”来对付个人,让他更正或者删帖;还有所谓“Part 4 directions”来逼迫平台和网络供应者必出手更正或者删帖,以保万无一失。

其实二丑俩是故作不明吧,咱们部长需要POFMA的理由,不正是要省却纠错的麻烦,只要一个心证……就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人删帖吗?此外,二位也没能证明POFMA是“必要之恶”,字里行间也明了目前有足够的工具来打击假信息,POFMA显然是多此一举,而它对民主社会最大的戕害就是“寒蝉效应”。到时大家都不敢开口,“政府”就可以大剌剌地说:不是不给提意见,是你们自己金口难开。 阅读更多 »

大马政治海啸会否引发新加坡余震?

leave a comment »

当今大马    2018-7-10
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433587

大马政治变天或引发新加坡政治海啸;政治生态与处境与纳吉相似,李显龙恐惧失政权

今年5月9日,马来西亚政治海啸淹没了国阵60年政权。如今,与柔佛一水之隔的南方小岛也感受到了这股余震。

美国政治学者碧利洁(Bridget Welsh)今天在《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撰文指出,希盟在马来西亚取得的大选胜利,已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率领的人民行动党(PAP)拉响警报。

她指出,随着国阵在马来西亚败北,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如今已成为东南亚掌权最久的政党。

“它不再有一个不民主的邻国。希盟在马哈迪领导下取得的胜利,反映了人民行动党最深沉的恐惧,即他们有可能吞败仗。

“更糟的是,国阵败选的一些因素同样出现在新加坡。首先是,领导层世代交替的挑战。过去30年,人民行动党一直深陷在第4代领袖中,谁应取代66岁的李显龙出任总理之争斗。”

不接地气的第四代

碧利洁(见图)目前在约翰卡波特大学担任政治学副教授。

她分析,三名呼声最高的领袖为贸工部长兼前陆军部队总长陈振声、财政部长兼前金融管理局局长王瑞杰、以及教育部长兼国防部第二部长王乙康。

不过,她说,众领袖的问题在于他们属于“不接地气”的第四代。

“他们身处高度精英化的政党,多半跟新加坡平民脱节。国阵面对的问题,同样缠绕着这批第四代领袖,即他们均身在体制内。

“由于他们从党和政府,尤其军队内部崛起,他们不仅来自体制,也被视为替体制服务。人民行动党和官僚政府之间的交缠造就了单一的议程,而与选民渐行渐远。” 阅读更多 »

当心遭滥用 学者吁监督反假新闻立法

leave a comment »

网络公民/北雁    2018-6-26
https://zh.theonlinecitizen.com/2018/06/当心遭滥用学者吁监督反假新闻立法/

右起:施仁乔、华伦、普杰立、陈圣辉以及托本斯提芬,议论打击假新闻法课题。

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施仁乔(Cherian George)教授,警惕领袖、公民组织都要小心监督有关打击假新闻的立法过程和法令内容,因为当权者可以假借反假新闻法,进一步钳制新闻和言论自由,打压异议分子。

施仁乔说,他更愿意称呼假新闻为错误或虚假讯息,他承认不实讯息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和损失。

假消息引发信用和道德恐慌,人们很快就下定论必须立法保障社会免受伤害。施仁乔不否认法律对于遏制假消息散布的功能,立法可以是打击假新闻的方案之一,但是他更关注法律本身一视同仁,不遭当权者滥用。

政府说谎伤害更大

针对不实消息、指控,各国都有相应的法令,但我们需要确保法令定义更清楚,不应过于模糊,给予的惩罚应合理与罪行相对应,不可能部落客不小心转贴一则假新闻,就要重罚判监他10年。

再者,有关法律应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只是针对民众、异议分子,政府要员也不能例外。历史显示,掌握国家机器的当权政府,发布假消息造成的伤害最大、影响更广泛。 阅读更多 »

举牌吁川普推动两岸和平 璩美凤一人集会险触《公共秩序法》

leave a comment »

网络公民     2018-6-12
https://zh.theonlinecitizen.com/2018/06/举牌吁川普推动两岸和平 璩美凤一人集会险触《公共秩序法》/

台湾政界闻人璩美凤于昨天下午3.20分,前往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下榻的瑞吉酒店外举牌,呼吁美国总统川普推动海峡两岸和平。

她向现场媒体声明,川普推动南北韩和平互动,然而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却走向战争,若川普能让两岸和平,才能为美国、全亚洲带来最大的利益。

据《联合早报》在脸书专页分享的视频,她拿着一张写着:“Trump – Peace Korea, Trump – War Taiwan, Nobel Peace Prize?”字样的纸板,似乎要表达,川普为朝鲜半岛带来和平,却加剧台海对立,质疑他角逐诺贝尔和平奖的资格。

璩美凤在发表言论约2分钟后,约2、3名警员趋前,吁请媒体站离路面,也间接暗示璩美凤结束公开言论,离开现场。


另一方面,一名69岁的南韩妇女金吉雍(译音)在今早于川金峰会会场嘉佩乐酒店附近,举大字报呼吁北韩归还他的父亲金永亿(译音)。金吉雍声称其父亲在1960年被北韩俘虏,至今生死未卜。她的声明由52岁的南韩牧师金九和(译音)翻译给现场媒体。随后二者也被警方请离现场,并未有任何冲突和逮捕行动。


不过,璩美凤和南韩妇女事先未向新国政府申请,发表公开言论,若换作是本国公民,可能有面对触法而被捕的风险。一些社运份子指出,若警方力劝璩美凤还不愿意离开,前者也可基于《公共秩序法》,直接采取强硬行动逮捕。

例如《网络公民》在去年10月曾报导,艺术家和社运分子施兰(Seelan Palay),在没有警方许可下,独自一人站在国会前,举着“一面画有图案的镜子,批判政府前国会议员谢太宝遭囚禁和软禁32年,进行无声抗议。在警方劝离不果而被当场逮捕。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6月 13, 2018 at 4:55 下午

鲜为人知的“新加坡的伤口”——“冷藏行动”

with 4 comments

茉莉      2015-6-17
http://www.storm.mg/article/53075

李光耀一生,创造了新加坡的奇迹,也曾让新加坡下狱无数。(取自微信)

如果用地质学的眼光来考察政治历史,那么新加坡,一个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花园城市,其表面好像光滑而色彩斑斓的页岩,但在其层层迭迭的地层深处,隐藏着凝结受害者血泪的黑色化石。

今年一月中旬,在新加坡繁华街区的宽敞书店,我惊讶地看到一排排书架上摆着的《李光耀传》,令我记起文革时中国书店里摆满《毛选》的情景。而后,朋友带我走进牛车水地段不起眼的草根书室,我在那家中文书店里买了两本封面简洁的书︰《新加坡1963年的冷藏行动︰50周年纪念》、《我的黑白青春》。

身为旅游者的我,就这样偶然地一瞥,发现了那个美丽国家的一道未曾愈合的伤口。放弃坐船去印尼旅游的计划,我埋头于两本沉重苦涩的书之间,并设法与“冷藏行动”的受难者亲属会面交谈。两个多月后,强人离世。在一片歌功颂德的赞美声中,少有人提及“冷藏行动”那道历史创伤,少有人批评李光耀执政时期残酷的政治迫害。

叙述新加坡被掩藏的历史的两本书。

我为此感到困惑︰在一个建立了民主制度并拥有一定自由的国家里,为什么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对“冷藏行动”这个人权迫害事件做出清算?为什么新加坡人至今没将这一事件提交给国会调查听证,以促使政府向受难者及其家属道歉并做出赔偿?新加坡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不为此公开抗争?难道知识分子都因成了既得利益者而放弃了批判的使命,而人民都因为恐惧焦虑而成为自由的叛徒了吗? 阅读更多 »

内安法,有存在的必要?

with one comment

陈俊安     2015-2-12
http://www.nanyang.com/node/681330

“如果拥有了全世界却失去了灵魂,一个人的得失该怎么计算?我(因内安法)失去了一切,(失去)你,我的兄弟姐妹,还有我的工作。如今我在这里,只是个难民,可是妈妈,我的灵魂还在。”

——丘甲祥

何光平在论坛上支持保留“内安法”,引起一些议论。

他说:“作为内安法的受害者,当年的记忆也会引起我的一些情绪。但我考虑的是,如果我今天是当权者,在管理一个国家时面对像西方社会出现的那种(恐怖)威胁,我能够坦然说要废除内安法吗?”

听了这位目前是悦榕控股主席、新加坡管理大学董事会主席的人如此发言无须太惊讶。

2011年,根据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张志贤透露,单单在七十年代,就有超过800名这类的“眼中钉”被逮捕,最后正式发出拘留令的也有235名。

何光平就是在这个期间被捕的,当时他是《远东经济评论》的一名记者。

然而,每个在内安法下被扣留的人期限有长有短,被释放后的人生际遇各有不同,有些流亡海外,有些颓靡、长期沉默,有些选择遗忘,有些则为埋葬这恶法而抗争。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2月 12, 2015 at 5:39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