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李显龙答非所问

leave a comment »

殷素素     2024-5-12

看了20年李显龙的国庆群众演说,老实说素素一度以为李显龙的华文华语尚中规中矩,可是后来读到一些新闻报导,知道国庆群众演说是至少6至9个月的筹备和反复练习,经过许多华文老手的精雕细琢才出来的成品,也就难怪用词遣字精确、准确和正确。所以看一个人的语文程度还是要看一些突如其来的即兴和急就章才可能知道。就好比李光耀逝世,李显龙连一则中文讣告都写得乱七八糟,不知道这要以丧主的角度来写。这次这个卸任华语访谈,可能准备的时间不足,或者说这些年来他的中文真的是退步了;《联合早报》吴新慧还大吹法螺说什么“和李显龙总理做华语访问时,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因为他用的是很平实的生活语言,一些小时候学的成语谚语,甚至诗词名句,他信手拈来。”——说点题外,这个吴新慧实在不适合上视频,会对不起观众,简直像极了一只枯了的秃枝,反观新传媒的蓝丽婷则还有MILF的犹存风韵。

在这次访问中,李显龙简直像个懂得半桶水中文的英校生,亏他还说得出自己读了12年的华校!说的中文句子完全是英文翻译过来的,如他自己形容的“你要找词句,把字串起来,形成一个华文句子,而不是英文翻译的句子,在脑子里也很困难”。娴熟使用中文的人,修辞绝对不是这样的,中文的修辞(figure of speech; rhetoric)常见的有:比拟、比喻、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这些他都不会。

关于华文华语在新加坡华族家庭用语急剧减少,中文的社会地位逐渐衰弱。政府是否有“永续”的政策让它不至于一落千丈,这些李显龙都答非所问,甚至于出现“魔法思维”(magical thinking);以想象和盲目乐观来代替实际的施政。为什么是“魔法思维”呢?专家已经说啦:当否认魔法思维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时,他们将很乐意放弃对科学因果性的坚持,转而以“魔法思维”来看待世界。

不过,通过这次的访谈,素素可以推测出李显龙对华文华语的真实想法。首先,李显龙把中文视作一种语言工具,没有丝毫对民族自尊和根性的眷念在里边。所以连带,他们这批华族新贵甚至于超然在华社之外,他说:

华社向来都不完全是单元的,因为华社的定义已经把一大部分华人划分在外了。你如果没有华校背景或华文家庭背景,或没有在华社活跃,那你可能是华人,但大家都不完全把你当作是华社的一分子。所以原来新加坡华人就已经是多元化的了。当然还有Peranakan,也就是土生华人。他们跟华社的联系不一定很密切。

意思也就是说,“(华社)民间的活动也很有价值。我看我们的宗乡会馆组织了很多语言、文化活动,一些舞蹈班、一些书法班、一些戏剧班,反应很好”——等到这批自诩“华社”的都老了、死了,新加坡也就单语舒适,没有“华社”的什么问题了。再来一个“魔法思维”:“我看社会的大环境不相同,可是我不相信会完全失去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阅读更多 »

中国外宣在异乡(新加坡篇):主旋律背后,私讯暗流渗透

leave a comment »

自由亚洲电台/庄敬、董喆      2024-5-6
https://www.rfa.org/mandarin/shishi-hecha/singapore/hc-05062024144422.html

新加坡华人通常使用社群媒体获取新闻资讯,后依序为新闻网站、电视、广播,纸本报纸;常用的社媒前三名则是脸书、YouTube、WhatsApp。虽然就民调数据,较少新加坡华人直接使用中国社媒获取资讯,但中国宣传如同暗流,从每个大平台流进新加坡人的生活圈。

中国外宣在异乡 | 新加坡篇:主旋律背后,私讯暗流渗透

牛车水,是新加坡这座城市国家里中国和华人聚居的社区。2023年年12月初的早晨,在一个挂满大红灯笼的棚下,聚集数十位长者下棋、聊天。70岁的蓝大同(注1)静静坐在一旁,读着手上的《海峡时报》。

得知记者来访,蓝大同原以“懂得不多、华语说得不好”为由婉拒,但一听话题有关两岸情势、美中关系,他突然打开话匣子,中英夹杂道出观点。谈到2024年年台湾总统大选,他说:

“民进党赢对台湾不好。台湾要看中国吃饭,我们新加坡也是靠中国吃饭。”

“台湾呀,就是美国的走狗。看看乌克兰多惨,要学到教训。”

“你以为美国会帮你(台湾),他们只是卖你老旧的武器。”

蓝大同在新加坡出生,英校毕业,第一语言为英语,第二才是华语。他说自己很喜欢新加坡,但若问他是哪里人,他会说“Singaporean-Chinese(新加坡华人)”,因为父亲来自海南,中国是他的根。问道对中国、美国的印象,以及俄乌战争、新疆等议题,他这么说:

“国际组织都预测中国会是第一大经济体,你怎么赢中国?我告诉你,美国都怕中国。”

“美国政府不好,人民整天吵架。白皮肤人不喜欢黄皮肤人,他们会打你、吐你口水。”

“以哈、俄乌冲突,都是美国造成的。”

“新疆?新疆没有事情呀。那都是西方政治宣传。”

“您这些资讯都来自《海峡时报》吗?”一听记者的问题,蓝大同突然折起手中的报纸,放到一旁,有些激动地说,“新加坡报纸都是政府的宣传工具,我才不信。我是看YouTube上独立媒体的报道。”

蓝大同不愿透露他看哪些独立媒体,但补充一句,“YouTube、WhatsApp都看,不能靠单一来源。”

从台湾移民新加坡数十年的陈燕婷也常看YouTube,她说,在YT上看到的新疆很美、人们过得很好。之前她和海外友人闹不愉快,原因是友人批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没为已逝前总理李克强办告别式,“但我在CCTV(中国央视)上看到,明明就有。”

她还在电视、网路视频看到令她印象深刻的“零元购”行抢事件、校园枪击案等,认为美国内部不平静,还唯恐天下不乱,造成乌克兰、以色列战争。

你喜欢中国吗?觉得美国怎么样?

陈燕婷、蓝大同谈话间,流露对中国的好感,对美国的负面印象。这是新加坡华人的普遍态度吗?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FCL)委托益普索(Ipsos)执行的民调(注2),调查了新加坡华人对美国、中国的印象,结果显示,逾五成受访者对美、中印象“普通”,但相较美中“好感度”,32%对中国印象“好”或“非常好”,超过对美国的24.7%。

Copy of 华人篇01_简中.png

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收看中国环球电视网英语频道(CGTN)的观众,对中国的印象“好”和“非常好”的共有57.5%;《联合早报》读者则有40.5%,都超过整体受访者的32%。而收看CGTN的受访者之中,40%对美国持负面印象,几乎是非中国国际电视台观众的受访者(20.1%)的两倍。

研究中国效应、东亚政经等领域的台湾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黄兆年指出,民调呈现新加坡华人对中国观感较好,可从政治价值和文化层面解读。政治价值方面,新加坡提倡的“亚洲价值”与中国提倡的“中国模式”之间有所互通与亲近性,因此部分新加坡华人潜意识将中国视为“自己人”,将美国、西方视为他者;文化层面上,年长华人与新加坡的新移民,有所谓的中国情意结,容易受到血缘、文化感召。 阅读更多 »

我们知道谁将成为下一任总理……但再下一任呢?

leave a comment »

作者:默乐(Bertha Henson)     译者:新国志      2024-5-3
https://berthahenson.com/2024/05/03/we-know-who-will-be-the-next-pm-but-whos-the-next-next/

行动党应该寻找更多的陈诗龙,即那些已经赚取了数百万元、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正在寻找中后期职业转变的企业首脑。与年轻鲁莽的局外者相比,年长睿智的首脑可能更善于处理手下的官员。

pexels-photo-704767.jpeg

Photo by SevenStorm JUHASZIMRUS on Pexels.com

我们即将上任的总理棋盘上的棋子并不多。事实上,后排或更贴切地说前排的棋子还缺了几颗。裕廊集选区失去了尚达曼,而西海岸集选区则失去了易华仁。陈川仁虽然不是部长,但作为国会议长,他也被看作是重要的。他曾是马林百列集选区的主帅。

其他部长在公众面前则缺少光芒。尚穆根(义顺集选区)和维文(荷兰—武吉知马集选区)将永远被称为莱道路的拉惹(Rajahs),而土瑞杰(东海岸集选区)则以接任时年事已高而要求不被考虑为总理人选。

猜想黄循财将如何在新加坡棋盘上下棋已成为有趣的游戏。当他说他的新内阁只会有微小的变动时,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选择。

也许,如果他的人民行动党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吸引有号召力的人物加入其新候选人名单,并让他们当选,他的选择就会更多。

不过,他手头上还有几枚棋子:黄志明,尽管2020年盛港集选区的选民拒绝了他,但没有人怀疑他会出来竞选,即使他告诉媒体不要过分解读他在武吉甘柏的活动,而武吉甘柏紧邻裕廊集选区。另一位候选人是梅农(Ravi Menon),他曾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负责人,现任气候变化大使。

回顾行动党的选举历史,其最耀眼的明星阵容出现在2001年:尚达曼、颜金勇、哈莉玛、英兰妮、许文远、黄永宏和维文。其中两位已晋升为总统,而其余的人,除了仍然极有权势的许文远,仍在内阁任职。

下一批明星阵容出现在2011年,包括黄循财、王瑞杰、陈川仁、陈振声和李智陞。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5月 10, 2024 at 12:52 下午

为什么是黄循财当上新加坡总理?专访星学者庄嘉颖

leave a comment »

阿峇卡巴东南亚电台    2024-5-9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aseanpodcast/202442

担任新加坡总理长达20年的李显龙即将在5月15日卸任,由黄循财接任成为新加坡第四任总理。新加坡学者庄嘉颖指出,但黄循财的给公众的形象并不突出,因此近来人民行动党积极让黄循财在社交媒体平台、各种场合曝光,但黄循财对于未来的国家愿景的描绘,目前还欠清晰。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4/5/apy1dzeeofxqfljtpnjv5lds4927j3.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在即将来临的5月15日,现任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将从李显龙手中接棒,成为新加坡第四任总理。本集《阿峇卡巴东南亚电台》,再次邀请了创台之初的第一集来宾–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来,他将分享接下来新加坡政治局势的观察。

庄嘉颖表示,起初李显龙属意的接班人是副总理王瑞杰,但王瑞杰在2021年4月宣布基于健康因素考量而无法继续领导第四代领导团队,最终黄循财之所以出线,一方面是黄循财在疫情期间领导的跨部会抗疫工作小组表示受肯定,另一方面是跟随李显龙的时间长,过去黄循财曾担任李显龙的秘书,因此李显龙会对黄循财有一定的熟悉度。

庄嘉颖指出,除了曾被确立为第四代领导人人选的王瑞杰,还有陈振声、王乙康也是潜在人选,但为了要能平稳交接,必须遴选没有争议的人选,而从政以来没争议的黄循财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大众的印像中,黄循财确实是一个没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政治人物,根据庄嘉颖的观察,为了让大众更加熟悉黄循财,近来人民行动党正积极让黄循财在社交媒体和各种场合曝光,如拍影片、弹吉他唱歌,试图塑造亲民的形象。不过,庄嘉颖称尽管黄循财的曝光度有提高,但距离黄循财接任总理只剩下半个月(5月9日录音),公众依然无法清楚看见黄循财对未来国家愿景的描绘。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5月 9, 2024 at 3:47 下午

中国外宣在异乡(新加坡篇):新旧媒体平台,中国影响两路并进

with one comment

自由亚洲电台/庄敬、董喆     2024-5-6
https://www.rfa.org/mandarin/shishi-hecha/singapore/hc-05062024121747.html

中国外宣在异乡|新旧媒体平台,中国影响两路并进

“诡异的是,从2月17号开始,乌克兰军队一直在疯狂地摸老虎屁股,不断武装进攻顿内次克和卢甘斯克,接二连三踩普京红线。毛熊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 。”新加坡中文电视台“8频道”主播张海洁在镜头前生动描绘俄乌开战始末。

这支5分钟的影片下标乌克兰“爱上不该爱的人”,以两点定调俄乌战争:

一、北约要东扩,因此暧昧地向乌克兰招手,俄罗斯调兵在乌东集结是正常的应对行为。

二、乌克兰武装进攻顿内次克和卢甘斯克,是向普京挑衅。

2022年俄乌战争开打,欧美各国谴责俄罗斯,新加坡政府迅速表态将经济制裁俄罗斯。8频道这则新闻评论贴近中俄主旋律,明显和本国政府立场不同调,让星国民众议论:“8视界什么时候姓中共了?”

随后,这部影片悄然下架。

“8频道说是因为版权问题,但那是他们的借口。”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告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FCL),影片发布之后,有一群从事“大翻译运动”(注1)的民众将这支影片翻译成不同语言,在社交媒体传播,8频道母公司新传媒因此感受到不小压力。

新传媒随后以“违反智慧财产权”为由,迫使翻译的影片下架,不久之后也主动将原始影片移除。庄嘉颖推测,“可能(新加坡)官方是很不希望那个片段被播出来”。

从“8频道事件”看到,一股幽微的官方影响力巧妙压制了“中俄叙事”在新加坡社会发酵。反应新加坡自建国以来,致力在复杂的种族组成与国际地缘政治之间维持中立,与美中强权保持等距。

不过随着中国崛起,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中国梦”对海外华人进行亲情号召,华人占比7成的新加坡亦成为标的。中国影响力是不是渗透了华文媒体?甚或在新加坡建立了大外宣网络? 阅读更多 »

中国外宣在异乡:钢索上的新加坡政府

with one comment

自由亚洲电台/庄敬、董喆     2024-5-4
https://www.rfa.org/mandarin/shishi-hecha/singapore/hc-05042024110032.html

前言:华人人口接近四分之三的新加坡,在东南亚一直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中立的国际政治著称。新加坡政府对媒体严格控管,全国人民对政府对外关系政策高度认同。但这个情况近年来随着大量中国新移民移入,以及中国政府铺天盖地的对外宣传而开始动摇。不仅传统华文媒体有时在不经意间出现中国观点;诉求新移民的新媒体也紧跟习近平“说好中国故事”的号召;社交媒体、通讯软件上的“中国叙事”更是暗潮汹涌。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延续2023年“中国外宣在异乡”专题,2024年将关注视野移往新加坡,以问卷调查加上实地采访的方式,揭露中国外宣如何影响新加坡媒体和新加坡人,而新加坡政府又如何应对。全系列分三篇刊发,本文为第一篇。

深度报道|中国外宣在异乡:钢索上的新加坡政府

Photo: RFA

“在乌克兰的问题上,人们在手机上接收到的信息,有不少显然是要激起一种强烈的反美情绪。……另一些信息,目的是要抹黑俄罗斯和中国,他们也是想要影响我们的立场,要我们和西方站在一起。……我们必须防范不良外国势力的干预,不论它来自哪一方,这样我们才能够保障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新加坡2022年国庆,总理李显龙的华语演说以三分之一的篇幅谈“地缘政治的挑战”,重申新加坡政府谴责俄罗斯。李显龙更意有所指地说:“感谢大多数国人都支持政府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包括常用华文社交媒体的华社人士。”

作为试金石的乌克兰战争

2022年2月爆发的乌克兰战争,对新加坡如同一块试金石,测试出政府与华人主流舆论圈的立场差异有多大。因为在中国官媒影响覆盖范围里,舆论一面倒地支持俄罗斯,反对美国和西欧。李显龙的发言显示,新加坡政府可能意识到俄乌战争的议题在华人社群之间的“风向”与政府的立场并不一致,而且严重到需要以国庆演说的规格,以总理之尊对国人进行“媒体识读教育”。

尽管新加坡由政府最高层出面,明确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然而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FCL)委托益普索(Ipsos)执行的民调(注1)结果显示,新加坡华人对于俄乌战“责任归属”的意见仍分歧:55.8%受访者认为是俄罗斯造成乌克兰危机,认为是美国或北约的加总达37.6%。另有21.7%的受访者“不清楚”是哪个国家或组织造成乌克兰危机。

Copy of 国家篇01_简中.png

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政府立场一致的华裔新加坡人,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却显得分歧?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庄嘉颖(Ja Ian Chong)认为因为血统关系,华人更容易对中国产生“共感”,甚至支持中国的立场。同时中国在宣传时也会绕开“共产主义”的宣传,转而强调“美国是挑起战争的乱源”等。这样既不触及新加坡华人内心残留的“反共”意识,也更容易传播、为人接受。 

“俄乌战争的时候,一有中国立场渗入民间,这个时候新加坡政府就会跳出来重新厘清,(对民众)说要抱持新加坡的立场。”任职“新报业媒体”的记者李嘉铭(化名)告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中国影响一定会有的,中国每个地方都想要影响,可是如果这立场跟新加坡立场有冲突,这就没有办法work(产生效果)了”。

新加坡市场研究公司“Black Dot Research”总经理方国威(Nicholas Fang)则发现,战事开打之初,新加坡的华语群体收到大量中文内容,强调战争根源并非俄罗斯,而是西方、是北约。这些内容的来源难以追溯,但从使用的语言、宣传的内容和所持的立场看来,都让他们怀疑信息来自中国。 阅读更多 »

中国外宣在异乡(新加坡篇):以问卷调查看华人的媒体观 国际观

with one comment

自由亚洲电台    2024-5-3
https://www.rfa.org/mandarin/shishi-hecha/singapore/hc-05032024181700.html

AFCL

自由亚洲电台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 AFCL)执行《中国外宣在异乡:海外华人的平行时空》系列专题之“新加坡篇”,委托益普索(Ipsos)公司执行网路问卷调查,以了解新加坡华人观看的媒体频道、使用的社群媒体、族群身分认同三者与政治倾向之关系。

这份问卷调查时间为2023年12月21日至2024年1月1日,对象为18至65岁居住于新加坡的华人,共回收1000份有效样本。问卷题目包括身份认同、媒体使用习惯、对特定议题的立场等,以下列出部分重要结果。

一、关于身份认同

二、使用传统媒体的习惯

注:问卷选项为个别媒体频道,属性归纳分类由AFCL进行。 阅读更多 »

关反犹主义什么事?

leave a comment »

殷素素     2024-5-5

【壹:关反犹主义什么事?】

对《联合早报》副总——韩咏红的印象,素素一直定格在那位穿着校服上台讲相声的小妮子,前日看到她写的《美国校园示威中的社会对立》,才惊呼岁月不饶人,妹子也变老油条了;显然她对“反犹主义”没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才会写下这段胡话: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沙菲克到国会接受质询时面对的最大压力,就在于她被质疑没有对哥大“反犹太”活动采取行为制止。这正是这波示威的症结所在:学生们声援巴勒斯坦的行为,是不是“反犹太”?反对以色列,是否等于反犹太?比如,在这次示威中有一句标语“从河流到海洋”,它是“从河流到海洋,巴勒斯坦将获得自由”的浓缩版,暗含巴勒斯坦在约旦到地中海建立国家的目标。在一些以色列人听来,它暗示的是消灭以色列。那么,示威者提出这个口号,是反犹太?还是行使言论自由?这些难以理清的争议,让美国大学校园亲巴示威继续升级为一场维护美国言论自由的抗争。过程中,美国大学与一些政客,竟然没有展示出民主政体中应该更常见的细致手段,而采用“硬碰硬”的生硬手段压制争议,实在让人意外。

反犹主义是指对犹太人的偏见、歧视和仇恨。反犹主义在欧洲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源于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中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社会排斥。中世纪时期,犹太人在欧洲遭受迫害,被指责为“基督教的背叛者”、“魔鬼的代理人”等,导致了种种不公正对待和暴力行为。而在上世纪二战期间达到了极端,纳粹德国实施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因此这段过往成为欧洲人的硬伤,并引申为禁忌,任谁都怕与这个沾边。二战结束后,纳粹战犯接受了审判,国际社会对反犹主义进行了谴责和反思。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兴起,以色列的建立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国家,但也引发了中东地区的冲突和紧张。

特定美国政界和主流媒体提出的“反犹主义”解释,暗藏祸心。其实犹太人在上世纪已经建国,以色列更成为中东的强国,足以和环伺的穆斯林国家抗衡。况且,如今这个以前声称受迫害的民族,竟要对另一个群体进行种族灭绝,高举“反犹主义”神主牌来扮演弱者,岂不是贻笑大方。所以说“反犹主义”已然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背景的历史名词,有人故作不明,大谈“反犹主义”和言论自由的关系,无疑是助纣为虐。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