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社会学

政治自由化是双面刃 却是对的路

leave a comment »

天下杂志/黄亦筠    2016-12-21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067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提供

二〇一一年,朋友一通电话,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吴佩松加入新加坡第二大党工人党,帮政治明星、台裔律师陈硕茂的竞选团队,负责政策研究。

大选结果,执政的人民行动党掉了六席,显示新加坡民众对贫富差距、外来移民的不满。看著新加坡民心思变,吴佩松在一五年投入选战,以政坛新星之姿,当选工人党非选区国会议员。

“从政是为了我的孩子,为了下一代新加坡人有同等的机会,”四十三岁的吴佩松说。

身为社会历史学家,他认为新加坡正走在对的方向,即便身为反对党,仍肯定政府从教育、人才到经济政策的改革,希望将经济成长遇到瓶颈的新加坡,带往创意驱动的未来。

以下为专访摘要:

问:新加坡模式走了多年,有不错的成果,最近为何转变?

答:确实。最近政府变了,持续了解社会的需求。例如,来和我所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系接触,希望做社会研究、持续了解社会的需求。

政府想了解,为什么人们变成这样?为什么人们觉得是这样?人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行为?政府开始感觉这是一个有机的社会,不能只著重在发展和工程结构,有更多组成和内涵需要重视。

问:为什么政府有这样的自觉?

答:因为意识到经济迈入成熟期,成长已到天花板。高科技产业进来,但没有持续带动创新。新加坡以高人力素质、勤奋和生产力闻名。但生产力并非高价值的生产力,也并非带动创新的生产力。

执行创新驱动经济的变革概念,来自于现任副总理尚达曼。他认为文化是经济建设及发展背后的重点,而不只是将经济发展视为社会工程的唯一指标。他任教育部长时将创新引入教材,希望从人才人力培育改变起,之后推动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策略。 阅读更多 »

问答郭振羽 文化新加坡

leave a comment »

南治国(《怡和世纪》编委)    2015-5-21
怡和世纪 2015年2月– 5月号 总第25期

采访:林清如、南治国
执笔:南治国

2014年11月18日下午3时,雨后放晴,《怡和世纪》总监林清如、编委南治国博士和编辑部郑钧如来到新跃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专访中心主任郭振羽教授。采访的目的是邀请郭教授分享他多年来在推动新加坡华族文化方面的经历,以及他对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现状与相关课题的看法。我们的访谈就从中心的会议室墙上贴着的一张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聊起。

郭振羽教授

郭振羽教授

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一个日趋成熟的文化品牌

郭:看这墙上,是我们今年2014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筹划2015的电影节了。新跃中华学术中心成立后,自去年(2013)开始,决定每年都和新加坡电影协会合作举办“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今年的华语电影节在4月份举行,放映了40多部华语电影,主要是中港台制作的华语电影。举办华语电影节每年所需经费大约是七、八万新元,我们通过李氏基金和中华语言文化基金筹措到部分款项,但还是远远不够。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坚持把这个电影节办下去,因为这能在新加坡民众中普及对华语电影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他们对华族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要尽力而为,努力地把华语电影节打造成我们中心的一个品牌。现在,中心副主任符诗专就正在台北参加金马影展,试看和挑选明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影片。除了华语电影节,中心每年联手“通商中国”和《联合早报》主办“当代中国系列讲座”。今年的讲座在10月进行,已经是文化新加坡第四年了,主题是人口老化问题,出席讲座的公众人士超过两百人,反响相当不错。

问:大学一开始就把中心设定为“中华学术中心”吗?把它定位为“学术”的中心,大学是不是有比较特别的要求呢?

郭:大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中心的命名倒没有特别的想法,但提出了中心的愿景,以推广和提升中华语言文化为主要目的。把中华语言文化作为研究方向的机构,在新加坡并不少见,譬如南洋理工大学就有一个“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当年我也是主要筹办者之一。现在新跃大学要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在命名上当然不能和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雷同,所以,我就向校方建议了两个备选名称,一个是“中华学术中心”,另一个是“中华文化中心”。这两个名字各有侧重,“文化中心”可能更偏重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最近新成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就采用了“文化中心”的命名),而“学术中心”则比较强调学院型的学术研究。后来决定采用“中华学术中心”这个名称,这对我而言,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新跃的学生、师资和其他学术资源都不能与国大、南大相提并论,我们并不具备全面和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条件。

因为如此,我们中心虽然不放弃学术研究,但更多的还是从事中华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这和国大、南大的学术先行是有区别的。上面提到的“华语电影节”和“当代中国系列讲座”就是侧重文化推广、同时也带有学术色彩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确定新跃中华学术中心的宗旨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着、举办文化学术活动、设立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来提升社会大众对中华语言、文化及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问:这样看来,“新跃中华学术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但它毕竟还是新跃大学的一个学术中心,它应该还是有不同于民间语言文化中心的特殊的优势吧?

郭: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提升中心的学术水平。从今年(2014)8月开始,大学决定把它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中文硕士课程,还有同南京大学合办的中文博士课程交由我们中心负责管理,这无疑增强了中心的学术色彩,也壮大了中心的学术力量。此外,大学也支持中心在学术出版方面有所作为。目前中心已经出版了两个系列的学术丛书:一个是“新跃人文”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四册了;另一个是“华商华社研究”系列丛书,今年刚出版了第一本华商的个案研究。我们有很强的学术顾问团队,也有严格的遴选标准,出版的丛书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大学的这些举措,都很好地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形象。我们中心虽然比上(国大、南大)不足,但比下(一些民间的语言文化机构)有余。限于资源,我们还有些想法,譬如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开展,只好等日后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