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边缘人

新加坡的另类风景:《渺如黄雀》与《身后仕》影后谈

leave a comment »

Silver Lee     2017-5-31
https://thestandnews.com/culture/新加坡的另类风景:《渺如黄雀》与《身后仕》影后谈/

《渺如黄雀》和《身后仕》不论对当地市民还是外国观众,均展示了新加坡这个发达国家受人忽略甚至潜藏冲突的一面。

独立或非主流电影,往往呈现当地的人文景观,是阅读城市的重要材料。五月十三日,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移工与少数族裔电影的学术工作坊,下午和晚上放映了两部新加坡电影《渺如黄雀》(A Yellow Bird)和《身后仕》(Apprentice),并分别邀请两片导演K. Rajagopal 和巫俊锋(Boo Junfeng)出席影后座谈与观众交流。

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同一活动中放映是颇具心思的安排。种族、移工、死刑等敏感议题于新加坡媒体中晦明不定,主流电影指涉不多,但两部电影都涉及多个小众或敏感议题,把镜头对准旅客以至当地市民忽略的城市景观:《黄》的印裔释囚遇上中国的非法性工作者,《身》的死囚之子长大后加入监狱工作。星洲电影界以华裔导演为主导,受当地和海外市场欢迎的作品之主要语言为华语及英语,如获得金马影展垂青的《爸妈不在家》(陈哲艺,2013)和《想入飞飞》(陈子谦,2015)。由于《黄》和《身》分别有印裔和马来裔主角,因此影坛较少出现——但同属官方语言——的泰米尔语和马来语占了电影对白不少比重。

《黄》和《身》的题材及海报设计已渗着独立/艺术电影的味道,资金来源便成了重要考虑。两片均是跨国合拍,获得新加坡与其他地方的官方或非官方计划的资助和公司投资。被问到新加坡政府的媒体部门——一手批资金,一手做审查——有没有给予压力,两片导演异口同声说制作时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官员对两片的艺术成就也感到十分高兴。《黄》与《身》均入选康城影展,前者在“影评人一周”(Critics’ Week),后者在“一种关注”(Un Certain Regard),其后于不同影展,包括香港亚洲电影节放映。

两个导演,通过影像和对话,让观众一窥新加坡的另一面。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6月 5, 2017 at 6:51 下午

问答郭振羽 文化新加坡

leave a comment »

南治国(《怡和世纪》编委)    2015-5-21
怡和世纪 2015年2月– 5月号 总第25期

采访:林清如、南治国
执笔:南治国

2014年11月18日下午3时,雨后放晴,《怡和世纪》总监林清如、编委南治国博士和编辑部郑钧如来到新跃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专访中心主任郭振羽教授。采访的目的是邀请郭教授分享他多年来在推动新加坡华族文化方面的经历,以及他对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现状与相关课题的看法。我们的访谈就从中心的会议室墙上贴着的一张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聊起。

郭振羽教授

郭振羽教授

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一个日趋成熟的文化品牌

郭:看这墙上,是我们今年2014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筹划2015的电影节了。新跃中华学术中心成立后,自去年(2013)开始,决定每年都和新加坡电影协会合作举办“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今年的华语电影节在4月份举行,放映了40多部华语电影,主要是中港台制作的华语电影。举办华语电影节每年所需经费大约是七、八万新元,我们通过李氏基金和中华语言文化基金筹措到部分款项,但还是远远不够。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坚持把这个电影节办下去,因为这能在新加坡民众中普及对华语电影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他们对华族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要尽力而为,努力地把华语电影节打造成我们中心的一个品牌。现在,中心副主任符诗专就正在台北参加金马影展,试看和挑选明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影片。除了华语电影节,中心每年联手“通商中国”和《联合早报》主办“当代中国系列讲座”。今年的讲座在10月进行,已经是文化新加坡第四年了,主题是人口老化问题,出席讲座的公众人士超过两百人,反响相当不错。

问:大学一开始就把中心设定为“中华学术中心”吗?把它定位为“学术”的中心,大学是不是有比较特别的要求呢?

郭:大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中心的命名倒没有特别的想法,但提出了中心的愿景,以推广和提升中华语言文化为主要目的。把中华语言文化作为研究方向的机构,在新加坡并不少见,譬如南洋理工大学就有一个“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当年我也是主要筹办者之一。现在新跃大学要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在命名上当然不能和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雷同,所以,我就向校方建议了两个备选名称,一个是“中华学术中心”,另一个是“中华文化中心”。这两个名字各有侧重,“文化中心”可能更偏重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最近新成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就采用了“文化中心”的命名),而“学术中心”则比较强调学院型的学术研究。后来决定采用“中华学术中心”这个名称,这对我而言,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新跃的学生、师资和其他学术资源都不能与国大、南大相提并论,我们并不具备全面和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条件。

因为如此,我们中心虽然不放弃学术研究,但更多的还是从事中华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这和国大、南大的学术先行是有区别的。上面提到的“华语电影节”和“当代中国系列讲座”就是侧重文化推广、同时也带有学术色彩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确定新跃中华学术中心的宗旨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着、举办文化学术活动、设立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来提升社会大众对中华语言、文化及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问:这样看来,“新跃中华学术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但它毕竟还是新跃大学的一个学术中心,它应该还是有不同于民间语言文化中心的特殊的优势吧?

郭: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提升中心的学术水平。从今年(2014)8月开始,大学决定把它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中文硕士课程,还有同南京大学合办的中文博士课程交由我们中心负责管理,这无疑增强了中心的学术色彩,也壮大了中心的学术力量。此外,大学也支持中心在学术出版方面有所作为。目前中心已经出版了两个系列的学术丛书:一个是“新跃人文”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四册了;另一个是“华商华社研究”系列丛书,今年刚出版了第一本华商的个案研究。我们有很强的学术顾问团队,也有严格的遴选标准,出版的丛书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大学的这些举措,都很好地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形象。我们中心虽然比上(国大、南大)不足,但比下(一些民间的语言文化机构)有余。限于资源,我们还有些想法,譬如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开展,只好等日后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