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圆切线

鲜为人知的“新加坡的伤口”——“冷藏行动”

with 4 comments

茉莉      2015-6-17
http://www.storm.mg/article/53075

李光耀一生,创造了新加坡的奇迹,也曾让新加坡下狱无数。(取自微信)

如果用地质学的眼光来考察政治历史,那么新加坡,一个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花园城市,其表面好像光滑而色彩斑斓的页岩,但在其层层迭迭的地层深处,隐藏着凝结受害者血泪的黑色化石。

今年一月中旬,在新加坡繁华街区的宽敞书店,我惊讶地看到一排排书架上摆着的《李光耀传》,令我记起文革时中国书店里摆满《毛选》的情景。而后,朋友带我走进牛车水地段不起眼的草根书室,我在那家中文书店里买了两本封面简洁的书︰《新加坡1963年的冷藏行动︰50周年纪念》、《我的黑白青春》。

身为旅游者的我,就这样偶然地一瞥,发现了那个美丽国家的一道未曾愈合的伤口。放弃坐船去印尼旅游的计划,我埋头于两本沉重苦涩的书之间,并设法与“冷藏行动”的受难者亲属会面交谈。两个多月后,强人离世。在一片歌功颂德的赞美声中,少有人提及“冷藏行动”那道历史创伤,少有人批评李光耀执政时期残酷的政治迫害。

叙述新加坡被掩藏的历史的两本书。

我为此感到困惑︰在一个建立了民主制度并拥有一定自由的国家里,为什么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对“冷藏行动”这个人权迫害事件做出清算?为什么新加坡人至今没将这一事件提交给国会调查听证,以促使政府向受难者及其家属道歉并做出赔偿?新加坡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不为此公开抗争?难道知识分子都因成了既得利益者而放弃了批判的使命,而人民都因为恐惧焦虑而成为自由的叛徒了吗? 阅读更多 »

李慧玲还想提醒的一件事

with 2 comments

殷素素    2015-3-20
http://www.malaysia-chinese.net/cgi-bin/czread.pl?board=luntan&file=start&User=&Pass=&group=2&read=messages/2015/03/142891.html

《联合晚报》总编辑李慧玲

新加坡《联合晚报》总编辑李慧玲在早报网发表的《李光耀还想提醒的一件事》,有两段话很接近:

  1. 李光耀昨天晚上撑住一口气,提醒做新闻的人最基本的新闻专业操守:在发布这类可以查证的新闻时,努力求证而不是人云亦云,伤害自己的公信力。
  2. 在这样的时刻,李光耀还撑住一口气,像是告诫这即是后李光耀时代——传播平台的发达与信息的错乱,可以如何搅动世界。他躺着仍在提醒人们,即便是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接收信息时,理性、逻辑判断仍然重要,传言不可轻信。

这两段文字,除了“像是告诫”四字有假设的意图之外,却很容易被读者所忽略,而“一晚上撑住一口气”却写得千真万确。她一方面庄敬自强,要洗脱党报的嫌疑,竟然说:“说明了当局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不制造神秘感,不准备隐瞒,甚至也不想拖延,而是持公开透明的基本态度。”——试问:2月5日入的院,到17日后才发布消息;另,政府文告说:He is on antibiotics,早报却非得用“也在继续服用抗生素”来翻译,仿佛是坐起来吃药似的,“透明”不在了,欲盖弥彰才是真的。就好比下面那帧漫画,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深锁的ICU大门而已。实际上市井里已经没几人相信李光耀还活着,大家只是不知道他们会择哪个“吉日”公布而已。另一方面,李慧玲也仿效中共造神的党八股:把一个昏迷不醒的植物人弄成也能“以身作则”,继续“教导”子民。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3月 20, 2015 at 11:10 上午

我为白士德计条数(一)

with one comment

韦春花     2013-4-16
http://www.malaysia-chinese.net/cgi-bin/czread.pl?board=luntan&file=start&User=&Pass=&group=2&read=messages/2013/04/79503.html

在这号称自由民主的国度,本来要监督政府的新闻工作者,不但活得比在中共统治下的某些报馆编辑还窝囊和没志气,牵挂的只是自己的饭碗和屁股,甚至还自觉地为虎作伥,如今死了条走狗,有什么好拿出来显摆的?

死了个白士德,《联合早报》如丧考妣,人人争着写悼文,真个是前所未见/未闻,族繁不及备载咯。他们出了两大版,分别是4月11日的副刊和4月13日的《百草园》,接着周兆呈又在礼拜天自己的专栏写下《新闻人》(2013年4月14日)。这么大阵仗难道是为了遥祭亡灵,烧给白公士德看的吗?依我看,绝对不是。这只不过是早报编辑高层的一种忠字舞,向主子表明自己腰间的媚骨犹存,会继承白的遗志——继续“舔痔”下去。既然白士德已经仙去,“帮助建国的任务”也告一段落,我为他计条数埋尾,也不是要说死人的坏话,而是为了揭露早报那班帮闲们的假仁假义。

我之所以开始在《大马论坛》乱写透透闷气,就是在千禧年前后那五六年间,受不了早报“毒舌五人组”的文章,他们是严孟达、白士德、陈怀亮、蔡添成和林义明。五人当中,今天只剩下严孟达还在固定写,不过(2011年大选后)笔调已经收敛许多,大不如前。不像当时一副真理在握的模样,仗着执政党这个大后台,许多“发展的硬道理”都很无情地喂食给你(后来的蔡深江也学得几分神韵)。此外,当时这五人睥睨一切主流之外的言论,统称为“咖啡店的杂音”,几乎完全可以不值一哂,闽南人说的“横柴拿进灶”,读后经常都要问候他们的令寿堂。

现今的华文报人中,“圆切线”诸人最惹我反感,这些人如他们的英文同侪——当年以“异议”吸睛的林双吉和维文一样,等的就是“招安”,结果果然如此,实在是“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的最佳注脚。所以我的这篇文章,就要从李慧玲和曾昭鹏的两篇悼文谈起。

李慧玲的《一个政治新闻记者和他所处的时代》,开头这样写道:

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的镜框里,是2011年大选投票结果的《联合早报》封面。报道那一场被形容为分水岭大选封面新闻的,是当时的政治新闻主任白士德。2011年的大选,结束了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一直以来横扫集选区的时代,之后两次补选,行动党一败再败。而这篇记录2011年历史性结果的文章,竟也成了士德最后一篇大选新闻的报道。 阅读更多 »

政治气候放晴带动书写 历史左边出现补白

leave a comment »

联合早报/何惜薇       2012-11-11
联合早报

本地近年来出现多本以上世纪政治历史为题材的书籍,带读者重游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
不管是前政治拘留人士撰写回忆录,还是学者根据当年史料编着的著作,都是为了留住历史,记录历史,为历史补白。

国内言论空间逐渐开放、前政治拘留人士年纪渐大、年轻人纷纷“寻根”、邻国率先出版类似书籍等等因素,似乎带动了上世纪新加坡政治历史的英文书写,当中包括了前拘留者“现身说法”的回忆录,以及学者的研究。

本地历史观察者指出,这类阐述历史另一面的书籍浮出台面,可追溯到2001年前政治拘留者赛益查哈(Said Zahari)回忆录的问世。同年,由另一名前政治拘留者陈仁贵主编,评述左翼运动领袖林清祥的“Comet in the Sky: Lim Chin Siong in History”(《林清祥与他的时代》)也在马来西亚低调出版。

政治历史书写2009年后渐多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黄坚立虽不能说明这类不同于主流论述的历史书籍何时开始出现,但他认为,《林清祥与他的时代》以及国大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蓝平儿博士、宪法专家陈有利博士联合编着的“Lee’s Lieutenants-Singapore’s Old Guard”(《李光耀的得力助手》)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李光耀的得力助手》不但记录人民行动党第一代15位华、巫、印以及欧亚族领袖,如何集体拥护李 光耀的领导,携手解决建国的挑战,也透露了第一代领袖一些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

2009年,“Our Thoughts Are Free: Poems and Prose on Imprisonment and Exile”(《自由之思:囚禁与流亡诗集》)出版后,市面上开始出现政治历史书籍。据该书出版商方可弘(57岁)说,这本由陈仁贵(已故),以及在1987年“光谱行动”(Operation Spectrum)中被扣留的张素兰等人联合编辑的书,内容涉及“敏感课题”,但“出版社和书商都没‘出事’,因而催生了张素兰的自传《越过蓝色大门》。”

方可弘说:“《越过蓝色大门》出版后,出版商和作者也没‘出事’。2010年,《华惹时代风云》出版后,这类书籍的大门从此敞开,人们心中的恐惧逐渐消散。”

李光耀表态鼓励历史书写

2007年7月17日,建国总理李光耀致函《海峡时报》交流版,鼓励国会议员撰写回忆录。李光耀当时写道:“国会议员在决定新加坡历史进程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我鼓励所有议员,包括反对人民行动党者,陈述他们的过去。他们将为过去的事迹提供多面视角,丰富这段故事并增进它的质感。”

方可弘相信,李光耀的表态有一定的鼓励作用,而政府比过往开放也有助于消减人们对于说出当年经历的不安。 阅读更多 »

冷淡

leave a comment »

潘耀田    2012-4-16
http://phoonyewtien.blogspot.com/2012/04/17_5525.html

今天在联合早报上读了李慧玲的文章—— 《上坟记》

李慧玲小姐的文章行文有序,条理分明,从自家上坟谈到有关国家政策的公民教育,土地政策等等。娓娓道来,不能说全无感情,但总令人感觉更像是一篇具有文采的报导文字,冷静,务实而准确。

记得有朋友说过,本地有个名为“圆切线”的团体组织。参与者都是本地新一代具有一定华文背景以及华文水平的年轻人,李慧玲小姐仿佛也是其中一员。据说:这些新一代华文源流背景年轻人,和以往的(八十年代之前)华校生有所不同。他/她们有如“横空出世”一般,和以往的华校生除了谈不上一脉相承,也没有任何文化“血统”关联,同时:(为了“以正视听”或“划清界限”?)他/她们也清楚表明,并没有从前华校生的传统“包袱” (注)(其中包括了“已故”南洋大学的精神,愿景以及悲情)。他们就像本地华文教学里“浴火重生”的凤凰,并且在新的教育体系造就之下,中英皆通。阅读全文»

Written by xinguozhi

4月 17, 2012 at 9:06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