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宗乡总会

问答郭振羽 文化新加坡

leave a comment »

南治国(《怡和世纪》编委)    2015-5-21
怡和世纪 2015年2月– 5月号 总第25期

采访:林清如、南治国
执笔:南治国

2014年11月18日下午3时,雨后放晴,《怡和世纪》总监林清如、编委南治国博士和编辑部郑钧如来到新跃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专访中心主任郭振羽教授。采访的目的是邀请郭教授分享他多年来在推动新加坡华族文化方面的经历,以及他对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现状与相关课题的看法。我们的访谈就从中心的会议室墙上贴着的一张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聊起。

郭振羽教授

郭振羽教授

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一个日趋成熟的文化品牌

郭:看这墙上,是我们今年2014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筹划2015的电影节了。新跃中华学术中心成立后,自去年(2013)开始,决定每年都和新加坡电影协会合作举办“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今年的华语电影节在4月份举行,放映了40多部华语电影,主要是中港台制作的华语电影。举办华语电影节每年所需经费大约是七、八万新元,我们通过李氏基金和中华语言文化基金筹措到部分款项,但还是远远不够。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坚持把这个电影节办下去,因为这能在新加坡民众中普及对华语电影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他们对华族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要尽力而为,努力地把华语电影节打造成我们中心的一个品牌。现在,中心副主任符诗专就正在台北参加金马影展,试看和挑选明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影片。除了华语电影节,中心每年联手“通商中国”和《联合早报》主办“当代中国系列讲座”。今年的讲座在10月进行,已经是文化新加坡第四年了,主题是人口老化问题,出席讲座的公众人士超过两百人,反响相当不错。

问:大学一开始就把中心设定为“中华学术中心”吗?把它定位为“学术”的中心,大学是不是有比较特别的要求呢?

郭:大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中心的命名倒没有特别的想法,但提出了中心的愿景,以推广和提升中华语言文化为主要目的。把中华语言文化作为研究方向的机构,在新加坡并不少见,譬如南洋理工大学就有一个“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当年我也是主要筹办者之一。现在新跃大学要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在命名上当然不能和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雷同,所以,我就向校方建议了两个备选名称,一个是“中华学术中心”,另一个是“中华文化中心”。这两个名字各有侧重,“文化中心”可能更偏重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最近新成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就采用了“文化中心”的命名),而“学术中心”则比较强调学院型的学术研究。后来决定采用“中华学术中心”这个名称,这对我而言,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新跃的学生、师资和其他学术资源都不能与国大、南大相提并论,我们并不具备全面和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条件。

因为如此,我们中心虽然不放弃学术研究,但更多的还是从事中华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这和国大、南大的学术先行是有区别的。上面提到的“华语电影节”和“当代中国系列讲座”就是侧重文化推广、同时也带有学术色彩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确定新跃中华学术中心的宗旨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着、举办文化学术活动、设立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来提升社会大众对中华语言、文化及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问:这样看来,“新跃中华学术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但它毕竟还是新跃大学的一个学术中心,它应该还是有不同于民间语言文化中心的特殊的优势吧?

郭: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提升中心的学术水平。从今年(2014)8月开始,大学决定把它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中文硕士课程,还有同南京大学合办的中文博士课程交由我们中心负责管理,这无疑增强了中心的学术色彩,也壮大了中心的学术力量。此外,大学也支持中心在学术出版方面有所作为。目前中心已经出版了两个系列的学术丛书:一个是“新跃人文”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四册了;另一个是“华商华社研究”系列丛书,今年刚出版了第一本华商的个案研究。我们有很强的学术顾问团队,也有严格的遴选标准,出版的丛书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大学的这些举措,都很好地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形象。我们中心虽然比上(国大、南大)不足,但比下(一些民间的语言文化机构)有余。限于资源,我们还有些想法,譬如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开展,只好等日后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 阅读更多 »

新加坡的官民对话

leave a comment »

成阳      2013-8-18
http://news.nanyangpost.com/2013/08/Lee-Hsien-Loong.html

宗乡总会的对话,质量不高,也错失了参与新加坡结构调整的发言机会。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恍惚理解了为什么报纸上鲜少登发言者的内容,因为实在是跑题严重,要记者怎么登?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今天要发表常年国庆演讲了,这是新加坡每年最重要的一次演讲,今年尤甚。

为什么,因为新加坡从2008年决定对新加坡进行结构转型,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而且过去一年新加坡举行了跨时一年的“我们的新加坡”全国性对话。对话的成果也必须由总理做一个回应,并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上。

据称,有4万人参与了对话。

问题是,这样对话成效如何?

我很少在报纸上看到民众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报纸刊登的已经是官员的回应了。

我本人一共看过两场直接的对话,一场是总理李显龙参与的在电视里的对话,还有一场是这次对话的总执行负责人王瑞杰参与宗乡总会的对话。

电视那场反倒是没留下太多议题方面的印象,而宗乡总会那场却让我印象深刻。

那场对话会的形式是这样的,所有参加者分成小组,然后有小组推出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的意见作为发言。

整体上,小组代表的发言似乎和这次全国对话的主题关系不大,所提的要求似乎还是老生常谈,使用华语啦、政府多给点钱支持什么活动。有的发言听半天也不知道在讲什么。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8月 18, 2013 at 1:41 下午

也应为星华义勇军立纪念雕塑

leave a comment »

区如柏     2013-3-16
联合早报

1941-dalforce据3月5日《联合早报》报道,本地纪念南侨机工的雕塑已经完成,长久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展出。这项工程是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怡和轩、陈嘉庚基金会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共同发起和出资设立。

这一来,那3200名南侨机工在1939年为支援中国抗战,所作的牺牲及贡献总算有一个定位,供后人追思和缅怀。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人们似乎遗忘了另一群在71年前为保卫新加坡而作出巨大牺牲的人士——星华义勇军。

星华义勇军的事迹是这样的:

1941年12月25日,日军从马来半岛长驱南下,殖民地总督汤姆斯爵士召见陈嘉庚等60人,要求华社组织抗敌机构与政府合作抗敌到底,于是华社成立了星华抗敌动员委员会,支持政府抗日。

1942年1月下旬,汤姆斯总督进一步要求抗敌动员委员会成立星华义勇军,陈嘉庚很无奈地接受下来。2月1日星华义勇军成立,由英籍军官达理上校任司令官,林江石为司令员,胡铁军为副司令员,胡铁军是广州黄埔军校毕业生,当年他是《星洲日报》的高级职员。 阅读更多 »

关于李刘之争几种情况的初步分析

with 5 comments

韩山元     2013-2-25
http://www.sgwritings.com/1436/viewspace_48979.html

关于李叶明与刘程强以及人口白皮书之争,以我的观察,基本上有以下五种情况,试作初步分析如下:

一、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有部分人是对人民行动党政府不满,借着攻击李叶明的机会,攻击新加坡政府,发泄对政府的不满,尤其是对移民政策的不满。

二、把李叶明当作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的代表,借攻击李叶明来攻击从中国来的新移民。这一部分人长期以来就看中国的新移民“不顺眼”,把新加坡的屋价上涨、交通拥挤等现象都视为新移民大量涌进的结果。这些人实际上是分不清外劳、留学生与新移民的区别,把所有从中国来的人,不论是学生、劳工还是已经取得永久居留权与入了新加坡籍的人,统统说成是新移民。

从一些言论可以看出,有些人对引进新移民是抽象支持,具体反对,口说不反对,行动上却是排斥新移民。

三、借着攻击李叶明发泄对宗乡总会的不满。新加坡有些人看不起华人社团,鄙视会馆,认为这些华人团体太过“亲政府”,他们一有机会就攻击宗乡总会和属下各会馆。李叶明批评刘程强的文章根本不代表宗乡总会,但是海峡时报却点出李叶明是宗乡总会的一名委员,结果让一些人抓到机会大骂宗乡总会。

据我所知,宗乡总会的领导层是中央理事会,属下有好多个工作小组(工委会),李叶明不是中央理事,只是其中一个工委会的成员,而且是义务性质的,他不可能代表宗乡总会发言。

四、与李叶明有个人的恩怨,借这个机会攻击李叶明。

五、也有人是就事论事,理性讨论与辩论。尽管各有自己的支持对象,有基本上支持李叶明的,也有支持刘程强的,还有人两边都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反对,发表的是第三者的意见,但是都能保持良好的风度,不出恶言秽语,不实施语言暴力。这种态度与做法最值得提倡。

Written by xinguozhi

2月 26, 2013 at 10:17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