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本土

台星语言战争,那些新加坡的外来劳力

leave a comment »

万宗纶     2017-1-12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221643

新式英语(Singlish)代表着草根的认同,当外来人口增加,压缩到本地人的生存...

新式英语(Singlish)代表着草根的认同,当外来人口增加,压缩到本地人的生存空间与条件时,在这场“本地” vs. “外来”的战争中,语言就成了互相攻击的利器。图/美联社

前所未见,今年1月开始,新加坡保全公司“策安保安机构”(Certis Cisco)将来台招募拥有大学学位,以及基础英语沟通能力,年龄落在20至40岁的役毕人士;需求共120人,月薪2700新币(约6万台币)——这些人力,将成为新加坡的“辅助警察”(Auxiliary Police Officer, APO)。这是首次新加坡招募非星籍或马籍之外国人口作为警察人力,因此引发星国内部激烈讨论。

基于历史与地缘因素,Certis Cisco 旗下3500余名辅助警察中,除了新加坡本地人以外,有不少马来西亚籍人士,但这次指定招募台湾籍人力,却是第一次,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该公司在受访时,表示没有招募台湾以外的其它国家人才的打算,但为何特别向台湾征才,也没有回答。

新加坡长期面临人力短缺的困境,“辅助警察”协助正规警察执行诸如反恐任务、边境管制(含闸口的交通与人流管理)等重要安全检查工作,不仅是常态,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能填补警力空缺。但新加坡向来严禁外国人干预内政(比如集会管制),“辅助警察”的外国籍身分本也因此成为两难的争议。

然而这起招募台湾籍保全人士的争议,却是在一个很诡谲的氛围中发酵。

最近星台军事合作出现不少插曲:先有新加坡装甲车离台后在香港遭北京方面拦截,后又有新竹居民抗议要求星光部队撤出。而新加坡网上早已出现要求政府不要触怒两岸议题的言论氛围,加上星国近年就业市场紧缩,国内逐渐兴起排外主义,这次的海外人力招募似乎触怒敏感神经,让新加坡网友备感错愕,不满的情绪于是以某种论战出现,其中之一便是——质疑台人英语能力。 阅读更多 »

狮城Online

leave a comment »

万宗纶     2017-1-4

(本文摘选自《安娣,给我一份掺掺!透视进击的小国新加坡》,2016年12月由远足文化出版。文章获作者授权刊登。)

在一篇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的《我的国人在哪里?》论文中,引述了星国博士生的说法:“新加坡本地的博士生不值钱。我想我会去申请本地的学术职缺,但是我会入选的机会微乎其微。”
这些事情都再再提醒着我,从我作为一名外国人踏进新加坡国土求学的那一刻起,整件事情就是十分“政治”的,“亚洲最国际化的都市”这个名号,对于外国人与本地人来说,各自表述。

“先生不好意思,我需要你的座位打直。”(Excuse me sir, I need your seat to be right up.) 带着新加坡腔的空少叫醒了半睡半醒的我和母亲,飞机即将降落樟宜机场,长达四个半小时的飞行其实挺折磨人;根据机长广播,当地时间与台北没有时差,现在是早上五点。

从飞机的窗户望外看,一片绿油油而整齐划一的地表映入眼帘,我知道已经抵达新加坡上空。

这座城市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狮城”(Lion City),根据《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1的纪载,在公元十一到十三世纪中间,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从首都巨港出发,因为船难而来到了新加坡,他在岛上看见了狮子,于是命名此地为Singapura(梵文:狮子)。不过当然,新加坡那时候不可能有狮子,这显然只是传说。

位在新加坡湾区的那一尊鱼尾狮(merlion)像,是这座城市名为狮城的象征,现在是观光客必游景点,那一带也是新加坡最干净且现代化的区域。李光耀带领的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简称PAP)政府从1963年开始,就计划要发展观光业,那个年代是观光业即将起飞的年代,波音707与747客机接连出现,尽管那时候每年到访新加坡的旅客还不到一万人,不过在1964年,新加坡观光部门便希望要有一个标志 (LOGO)来推销新加坡。

1966年,被迫独立的隔年,新加坡政府采用了当地水族馆的英国人馆长设计的鱼尾狮图像,设计构想就来自这则《马来纪年》中纪载的故事,而鱼的身体,则是象征着这里身为渔村的过去,也代表这座城市亲水、面向宽广大海的特性,说明新加坡是“本土与国际的结合”。

1972年,鱼尾狮才正式变成雕像,设立在新加坡河口。“鱼尾狮文学”也成为新加坡的一大特色,鱼尾狮成为新加坡认同的一个具体物质,其中以Edwin Thumboo的英文诗作《Ulysses by the Merlion》(鱼尾狮旁的尤利西斯)最为著名,也是官方版本的鱼尾狮文学,里面写道 “They hold the bright, beautiful. Good ancestral dreams. Within new visions. So shining, urgent. Full of what is new.”(他们掌握着光明与美丽。美好的古老梦想,夹带在新的视野之中,如此闪耀、急迫,充满着新的事物。)

2002年,政府更进一步推动鱼尾狮公园,这座公园就位处在填海造地的土地上,鱼尾狮像也被搬至此地。

而在打造圣淘沙为游乐岛时,也打造了一座巨大的鱼尾狮像,这个鱼尾狮像的尺度必须够大、够磅礡,由澳洲艺术家设计,达三十七公尺之高。现在,整个新加坡一共有至少八只鱼尾狮。

鱼尾狮,不只是一个白色的雕像而已,他是新加坡的代表,是新加坡野心的代言者。这座狮头鱼身的雕像,面对新加坡河的倒影,也被人说是希腊神话的水仙花──是狮城自恋的展现。其周遭的大榴梿和金沙酒店的大帆船,也都是鱼尾狮公园营造出的全球化环境,所吸引进来的外资,同样用了新加坡的符号(榴梿、帆船)。看过《我可能不会爱你》的观众,对于新加坡有了那样的印象。

就是这样的自信与自恋,这座岛屿吸引了我。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月 4, 2017 at 3:19 下午

问答郭振羽 文化新加坡

leave a comment »

南治国(《怡和世纪》编委)    2015-5-21
怡和世纪 2015年2月– 5月号 总第25期

采访:林清如、南治国
执笔:南治国

2014年11月18日下午3时,雨后放晴,《怡和世纪》总监林清如、编委南治国博士和编辑部郑钧如来到新跃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专访中心主任郭振羽教授。采访的目的是邀请郭教授分享他多年来在推动新加坡华族文化方面的经历,以及他对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现状与相关课题的看法。我们的访谈就从中心的会议室墙上贴着的一张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聊起。

郭振羽教授

郭振羽教授

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一个日趋成熟的文化品牌

郭:看这墙上,是我们今年2014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筹划2015的电影节了。新跃中华学术中心成立后,自去年(2013)开始,决定每年都和新加坡电影协会合作举办“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今年的华语电影节在4月份举行,放映了40多部华语电影,主要是中港台制作的华语电影。举办华语电影节每年所需经费大约是七、八万新元,我们通过李氏基金和中华语言文化基金筹措到部分款项,但还是远远不够。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坚持把这个电影节办下去,因为这能在新加坡民众中普及对华语电影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他们对华族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要尽力而为,努力地把华语电影节打造成我们中心的一个品牌。现在,中心副主任符诗专就正在台北参加金马影展,试看和挑选明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影片。除了华语电影节,中心每年联手“通商中国”和《联合早报》主办“当代中国系列讲座”。今年的讲座在10月进行,已经是文化新加坡第四年了,主题是人口老化问题,出席讲座的公众人士超过两百人,反响相当不错。

问:大学一开始就把中心设定为“中华学术中心”吗?把它定位为“学术”的中心,大学是不是有比较特别的要求呢?

郭:大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中心的命名倒没有特别的想法,但提出了中心的愿景,以推广和提升中华语言文化为主要目的。把中华语言文化作为研究方向的机构,在新加坡并不少见,譬如南洋理工大学就有一个“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当年我也是主要筹办者之一。现在新跃大学要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在命名上当然不能和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雷同,所以,我就向校方建议了两个备选名称,一个是“中华学术中心”,另一个是“中华文化中心”。这两个名字各有侧重,“文化中心”可能更偏重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最近新成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就采用了“文化中心”的命名),而“学术中心”则比较强调学院型的学术研究。后来决定采用“中华学术中心”这个名称,这对我而言,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新跃的学生、师资和其他学术资源都不能与国大、南大相提并论,我们并不具备全面和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条件。

因为如此,我们中心虽然不放弃学术研究,但更多的还是从事中华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这和国大、南大的学术先行是有区别的。上面提到的“华语电影节”和“当代中国系列讲座”就是侧重文化推广、同时也带有学术色彩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确定新跃中华学术中心的宗旨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着、举办文化学术活动、设立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来提升社会大众对中华语言、文化及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问:这样看来,“新跃中华学术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但它毕竟还是新跃大学的一个学术中心,它应该还是有不同于民间语言文化中心的特殊的优势吧?

郭: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提升中心的学术水平。从今年(2014)8月开始,大学决定把它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中文硕士课程,还有同南京大学合办的中文博士课程交由我们中心负责管理,这无疑增强了中心的学术色彩,也壮大了中心的学术力量。此外,大学也支持中心在学术出版方面有所作为。目前中心已经出版了两个系列的学术丛书:一个是“新跃人文”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四册了;另一个是“华商华社研究”系列丛书,今年刚出版了第一本华商的个案研究。我们有很强的学术顾问团队,也有严格的遴选标准,出版的丛书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大学的这些举措,都很好地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形象。我们中心虽然比上(国大、南大)不足,但比下(一些民间的语言文化机构)有余。限于资源,我们还有些想法,譬如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开展,只好等日后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