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新加坡导演陈哲艺:我的所有电影,都在寻找身份

with one comment

换日线/林欣苹        2023-12-4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8406

“我不觉得自己特别地叛逆,但是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在跟世俗社会拉扯,这个拉扯来自于大家都会抱着一种很封闭、保守的心态去看之前没有做过的事。”陈哲艺指的,不只是他当年梦想在电影工业荒芜的新加坡,成为一个电影导演;也包括成为导演后,面临的所有质疑和挑战。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我的所有電影,都在尋找身份

加坡导演陈哲艺。Photo Credit:换日线编辑部(刘国泰摄影)

距离陈哲艺初登金马,已经10年了。2013年,29岁的陈哲艺凭借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爸妈不在家》入围金马6奖,当时没人料到这个“菲律宾外佣与新加坡小孩”的故事,竟能打败王家卫、蔡明亮、杜琪峰等知名大导,爆冷拿下第5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新导演、女配角和原著剧本共4个奖项;从此让这个来自新加坡的名字,被台湾媒体记得。

6年后,陈哲艺以《热带雨》再登金马,入围5项,最后由女主角杨雁雁抱回最佳女主角。杨雁雁饰演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语老师,在新加坡中学里面对一群只想讲英语的学生。两部作品都围绕在英文、华文与方言并行的社会里,新加坡华人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与陈哲艺的人生交相呼应。

陈哲艺以《爸妈不在家》拿下第5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新导演、女配角和原著剧本共4个奖项。李安曾夸这部片是“有的人极端的喜欢,然后没有人不喜欢。”图/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提供

《热带雨》启用《爸妈不在家》演员,杨雁雁(左)和许家乐(右)的关系从母子变成了师生,杨雁雁凭借本片夺得第56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图/赤角 Rediance提供

英语与华语

虽然自称成长环境和一般新加坡小孩很相似,但陈哲艺的语言禀赋却很不一般。出生在一个讲英语的华人家庭、父母都是英校毕业,陈哲艺从小就跟着父亲看好莱坞动作片、听西洋乐,从布鲁斯威利的《终极警探》、阿诺史瓦辛格的《魔鬼终结者》,到 Michael Bolton、Elvis Presley 他都如数家珍;当时流行的成龙武打片、周星驰喜剧和僵尸片也没错过。

在“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新加坡,英文理所当然地成了陈哲艺的第一语言,但他没有刻板印象中的“Singlish 口音”,出国会被西方人误认为 ABC;另一方面,和许多华语破碎的新加坡同侪不同,他讲起中文流利自然,还带着广播主持人的字正腔圆。

为何如此?陈哲艺也不知道,他推测,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对中文戏剧感兴趣,10岁参加中文戏剧班、进入中文剧团,对中文表演驾轻就熟;此外,大量观赏华语电影,可能也有帮助。他回忆小学时,新加坡的华语电视台会在周末下午播放文艺片,于是他就这样从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看到李安的《推手》、《囍宴》、《饮食男女》,再到侯孝贤、杨德昌等台湾新浪潮导演的作品。

再后来,他甚至连小津安二郎和楚浮都看了。数年累积下,彻底翻转了他对电影的印象:“以前看了很主流的好莱坞片、港产片,你以为电影是这样的一个颜色、这样的一个味道、这样的一个形状。然后它(文艺片)突然就让我看到了电影是不一样的。”

陈哲艺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的《一一重构:杨德昌》展期尾声一日快闪台湾,就为观展。图/换日线编辑部(刘国泰摄影)

中学时,陈哲艺曾一度想当剧场导演,却因英国文学课而打退堂鼓,“莎士比亚的剧本对白我怎么看都看不进去,后来觉得如果你连全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都看不懂的话,怎么可能去搞剧场?刚好那个时候发现更多外语片,然后就觉得原来不做剧场,我可以考虑拍电影。”

陈哲艺的第一部“电影”是16岁时,用一台二手 Hi8拍摄的,主题是中四那年,班上同学准备会考的日常。当时还没有募资概念,他拿出积攒多年的压岁钱,斥资850块新币在 eBay 上拍得摄影机;之后利用盗版软体加上一本《Dummies for Adobe Premium Editing》,把拍了整年的素材剪成一部45分钟的纪录片。

毕业时片子在学校礼堂首映,票房、口碑都不错──全班同学都去看了,他也借着这部自导自剪的作品录取新加坡电影学校;但随即迎来全家族的反对。在传统的新加坡华人社会,即使能说一口道地英文,还是很怕家里的长孙去搞艺术,未来会穷困潦倒,于是纷纷致电问候陈哲艺的母亲:“你儿子疯了?”

第一与唯一

“我不觉得自己特别地叛逆,但是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在跟世俗社会拉扯,这个拉扯来自于大家都会抱着一种很封闭、保守的心态去看之前没有做过的事。”陈哲艺指的,不只是他当年梦想在电影工业荒芜的新加坡,成为一个电影导演;也包括成为导演后,面临的所有质疑和挑战。

好比《爸妈不在家》在新加坡上映时,一位资深制片人告诉他:反正得奖了就好,不要对新加坡的文艺片票房抱太高期待,顶多卖个20-30万新币。当票房来到30万时,业界都很意外,纷纷预测“50万有机会,100万不可能”,陈哲艺解释,“在新加坡一部成功的商业片至少要破100万新币。我跟很多业界人士讨论,大家都觉得卖到60、70万已经是奇迹,不可能破百万。”最终,《爸妈不在家》以120万票房收官,打破了所有业界前辈口中的“极限”。

《爸妈不在家》剧照,图中为饰演母子的杨雁雁(左)与许家乐(右)。图/陈哲艺提供

其实,与其说前辈们对“新加坡文艺片”的预测失准,不如说他们虽然市场经验老道,却忽略了《爸妈不在家》有别于过往任何一部新加坡片──这点陈哲艺自己很清楚,他直言:“像我这样一个导演,在新加坡特别孤独。”

孤独来自没有同类,也无法被归类。新加坡既有华语片导演,也有英语片导演,但娴于在双语间转换的陈哲艺,偏偏无法从像梁智强(《小孩不笨》导演)那样以通俗喜剧为主流的华语片,或追随美国好莱坞风格的英语片中找到共同语言。

所以,陈哲艺没有追随别人的脚步。他成为了自己,并为新加坡影史写下各种“第一”与“唯一”:他从早期拍短片时就崭露头角,《阿嬷》获得坎城影展短片竞赛特别提及奖、《雾》则拿下柏林影展金熊奖的最佳短片;接着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在金马之外,还斩获了包括坎城金摄影机奖等40多个国际奖项;至今的4部长片,有3部代表新加坡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过去称为“最佳外语片奖”,直到第92届奥斯卡才更名)。

然而,面对诸如“第一个得奖的新加坡人/华人”、“新加坡/华人之光”这类标签,陈哲艺感觉很复杂:“新加坡太小了,新加坡的小会让你有时候没办法把东西看得那么透彻,甚至可能因此变得有点短视。当你回到新加坡的时候,这些标签会无意中形成一种假象,让你觉得自己很优越,然后就会停止成长、进步,这是我最害怕的事。”

也因此这些年,陈哲艺刻意和新加坡“保持距离”。他随太太在伦敦长居了15年,身边围绕着才华横溢的电影人,“这些人即使入围过奥斯卡、金球奖,还是一样努力,看到这么厉害的人,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你所有的成就、所有的得志都不算什么,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小国与国际

陈哲艺2023年新片《燃冬》入围第76届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图/赤角 Rediance提供

但保持距离,不代表不再关心。相反地,这些年,陈哲艺一直在寻找把小国带进国际的方式。他分析,新加坡的人口太少,电影市场太小,尤其疫情后,观众以影音串流平台取代电影院,电影总票房与疫情前相比跌了一半。再加上,新加坡以英语为主要语言,欧美世界已制作了大量影视产品可供选择,和韩国、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不同,新加坡本土影剧的市场需求并不强劲;所以即使是串流平台,也没有动机为这个极小的市场投入制作成本。

“大家从国外可能看到新加坡的富裕和成功,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大家看不到的是,你在一个生活费很高的国家做一个剧、一个电影,它的预算不会便宜。当你预算高,又没有一个先天的大市场去消费,你很难做太本土的东西。所以我相信一个新加坡导演,在做出一点成绩之后,唯一的机会就是走出国门,尝试拍摄更国际的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陈哲艺两部参与金马影展的新作《漂流人生》和《燃冬》会和过往作品如此不同──《漂流人生》是陈哲艺的第一部英语电影,讲述一位非裔难民逃到希腊的旅程;《燃冬》则是刻画3个中国青年,在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的际遇──两者无论拍摄地点、题材还是演员,都与新加坡毫无关系,片场上甚至只有陈哲艺一个新加坡人。

陈哲艺说自己经常在和世俗拉扯,像是拍《漂流人生》前,曾被屡次劝告“亚洲人不要去拍黑人题材”。图/陈哲艺提供

陈哲艺说,自己很可能是新加坡第一个以这种方式挑战国际市场的导演,但他深信还有更多人能参与,“新加坡人的一大优势,就是适应力极佳。我们在多文化、多语言环境中成长,并不是像日、韩那样具有高度同质性的国家,所以当我们走入世界时,往往少了很多包袱。”也因此,他不仅自己做,还带其他新加坡人一起做,像是找26岁的作曲人何坚良(Kin Leonn)替《燃冬》配乐。此前何坚良并无相关经验,对陈哲艺竟敢交付重任感到受宠若惊。

“我希望把很多不同领域、有才的年轻人慢慢地推向国际,他们才会被看到。”陈哲艺说。这些年,他也透过自己的制片公司“长景路电影工作室”(Giraffe Pictures)推广亚洲新兴导演的作品,何书铭的《花路阿朱妈》就是一例。

回头找爱

陈哲艺坦言,这条路并不好走,他自己不怕找不到钱,怕的是金主只肯拍他导的作品,不肯投资还没有实绩的年轻导演,让他经常得四处奔走、花好几年融资。另一方面,看网路媒体长大的“90后”、“00后”世代,看惯了 YouTube、TikTok 等快节奏、抢眼球的短影音,越来越难静下心看电影,特别是文艺电影。

在如此艰难的时代尝试另辟蹊径,经常令陈哲艺身心俱疲。最近他为了两部新片全球跑宣传,平均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一年里有半年不在家,牺牲许多和太太与5岁儿子的家庭时光,他坦言自己也会受挫、会怀疑、想放弃,“拍文艺片又不会让我大富大贵,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

“每次怀疑电影,就要回头找爱。”陈哲艺说,最近到波兰参加电影节,工作之外的时间,他没有出去旅游,而是坐在电影院里,静静地观赏1960年代的波兰黑白电影,“然后就觉得,电影很好看,好迷人,为什么之前没有发现这个导演?”

“只要走进电影院,热情就会重新被燃起,你就会觉得好电影真的很需要被推广、很需要被捍卫、很需要被看到。”陈哲艺的眼底浮出笑意,意识仿佛闪回电影院,无法自拔。

陈哲艺获选《换日线》2023亮点人物。图/换日线编辑部(刘国泰摄影)

陈哲艺小档案

导演过的剧情长片包括:

  • 《燃冬》(The Breaking Ice)
  • 《漂流人生》(Drift)
  • 《热带雨》(Wet Season)
  • 《爸妈不在家》(Ilo Ilo)

《热带雨》获第56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爸妈不在家》获第66届坎城影展金摄影机奖、第50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和最佳剧情片奖以及国际超过40个奖项

英国国家电影电视学院电影指导硕士
义安理工学院电影与传媒学院学士

Written by xinguozhi

12月 27, 2023 在 5:37 下午

一条回应

Subscribe to comments with RSS.

  1. 佩服👍

    Nick

    4月 13, 2024 at 10:56 上午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