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华人社团

“本土化”与“跨国性”交织,新加坡华人新移民身份认同如何嬗变?

leave a comment »

中国新闻网/吴侃 2023-1-4
https://www.chinanews.com.cn/dxw/2023/01-04/9927613.shtml

作为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国家,新加坡对于思考华人新移民社会认同和跨国主义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个案。近年来中新两国合作不断深化,在带来巨大经济机遇的同时,也使当地社会对华人新移民更关注,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成为新加坡族群政策的重中之重。

在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下,近十年来华人新移民的社会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华人新移民的“本土化”与“跨国性”进程如何交织互动?中华文化如何影响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新加坡“多元一体”的族群政策有怎样的背景、内容和特点?新加坡的“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何不同?

刘宏:我认为新加坡的族群政策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和追求。“多元一体”这个概念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他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在从分散的多元向一体转变过程中扮演了核心凝聚作用;不同层次的认同并行不悖,各自发展自身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新加坡街头的春节灯光秀。Ore Huiying摄

新加坡的“多元一体”跟中国有些类似,但也存在显着差别。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多元种族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75%左右,但华人及其语言文化并未作为从多元到一体的凝聚者,新加坡在保留多元种族语言的基础上,采用英语作为通用语并以多元文化为核心来凝聚整个国家。易言之,新加坡的“多元一体”,“多元”是种族、语言、文化、宗教上的多元,“一体”是指一体的国家身份认同。这不仅是多元族裔社群融合的基础,也构成国家对新移民社群的总体政策框架。

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有两个逻辑,一是经济和人口逻辑,新移民可以补充对新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也能协助应对持续的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二是政治和身份认同驱动的逻辑,它要求新加坡确保新移民紧密地融入本国具有多元种族特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以上述两种逻辑为考量,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移民的政策,全力推动包括华人在内的新移民融入多元种族社会中,推动并强化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同时也鼓励他们与中国及其他海外华人社群建立跨国商业网络。 阅读更多 »

自命不凡4

with 2 comments

殷素素    2015-6-11
http://www.malaysia-chinese.net/cgi-bin/czread.pl?file=start&User=&Pass=&board=luntan&read=messages/2015/06/143222.html

自从黄祖耀毫无挣扎就把南洋大学拱手交李光耀消灭,素素对此类所谓“华社领袖”就嗤之以鼻。而大华银行今天的发展,足见李光耀父子对黄祖耀卖社求荣是有多么大手笔的厚谢。今天很多巨富商贾纷纷出长华人社团、基层组织,图的不过是和执政党建立人脉,以便将来官商勾结如此而已,哪有把华社的利益放在眼里,此中的佼佼者莫过于最善PLP的蔡天宝是也。

本月10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版看到潘国驹写的《杨荣文与华社》,当然首要目的是推销自家出版的杨荣文言论集(文章是他写于2011年5月11日《杨荣文先生与中华文化及华社的渊源》的简洁版,一稿两投),其二、也算是替“自命不凡”的杨荣文PLP,吹到是天上有地下无。

其实当年杨荣文在内阁,扮演的是一个负责对“华社领袖”招安的任务(曾士生根本做不来)——甲方,而这边厢所谓的“领袖”也乐得做随从——乙方,一唱一和,把许多不得人心,打压华社人文和教育的暴政消弭于无形,打落牙齿和血吞。

这个潘国驹据说是个物理专才,顶着一个“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名衔,却是个“历史盲”,他说:

杨荣文非常重视“南洋大学的精神”,在南大和新大合并时,他即建议一定要保留南大行政楼,和南大牌坊为国家永久历史建筑物,也提议成立“华裔馆”,并提议出版“全球华人手册”。南洋理工大学欲颁发名誉博士给潘受先生,潘先生起初并不想接受,是在杨荣文耐心规劝下,他才含泪答应接受这项荣誉。杨荣文为了在南大设立“陈六使基金讲座教授”,多次主动向政界及大学校长晓以大义,最终设立了这个以陈六使校主命名的教授名称。

行动党政府基于李光耀个人的phobia(恐惧症),死都要把南大给关闭了,潘国驹说杨荣文“非常重视南大精神”,“南大和新大合并”——事隔那么多年了,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是不是在睁眼说瞎话?尤其是“杨荣文耐心规劝下,他(潘受)才含泪答应接受这项荣誉”,简直让人喷血。然而话说回来,也要感谢潘国驹的这番胡言乱语,让素素再次有机会证明杨荣文没什么好“自命不凡”的,和修炼的道家子弟根本差一个天和一个地。 阅读更多 »

问答郭振羽 文化新加坡

leave a comment »

南治国(《怡和世纪》编委)    2015-5-21
怡和世纪 2015年2月– 5月号 总第25期

采访:林清如、南治国
执笔:南治国

2014年11月18日下午3时,雨后放晴,《怡和世纪》总监林清如、编委南治国博士和编辑部郑钧如来到新跃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专访中心主任郭振羽教授。采访的目的是邀请郭教授分享他多年来在推动新加坡华族文化方面的经历,以及他对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现状与相关课题的看法。我们的访谈就从中心的会议室墙上贴着的一张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聊起。

郭振羽教授

郭振羽教授

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一个日趋成熟的文化品牌

郭:看这墙上,是我们今年2014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海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筹划2015的电影节了。新跃中华学术中心成立后,自去年(2013)开始,决定每年都和新加坡电影协会合作举办“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今年的华语电影节在4月份举行,放映了40多部华语电影,主要是中港台制作的华语电影。举办华语电影节每年所需经费大约是七、八万新元,我们通过李氏基金和中华语言文化基金筹措到部分款项,但还是远远不够。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坚持把这个电影节办下去,因为这能在新加坡民众中普及对华语电影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他们对华族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要尽力而为,努力地把华语电影节打造成我们中心的一个品牌。现在,中心副主任符诗专就正在台北参加金马影展,试看和挑选明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影片。除了华语电影节,中心每年联手“通商中国”和《联合早报》主办“当代中国系列讲座”。今年的讲座在10月进行,已经是文化新加坡第四年了,主题是人口老化问题,出席讲座的公众人士超过两百人,反响相当不错。

问:大学一开始就把中心设定为“中华学术中心”吗?把它定位为“学术”的中心,大学是不是有比较特别的要求呢?

郭:大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中心的命名倒没有特别的想法,但提出了中心的愿景,以推广和提升中华语言文化为主要目的。把中华语言文化作为研究方向的机构,在新加坡并不少见,譬如南洋理工大学就有一个“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当年我也是主要筹办者之一。现在新跃大学要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在命名上当然不能和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雷同,所以,我就向校方建议了两个备选名称,一个是“中华学术中心”,另一个是“中华文化中心”。这两个名字各有侧重,“文化中心”可能更偏重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最近新成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就采用了“文化中心”的命名),而“学术中心”则比较强调学院型的学术研究。后来决定采用“中华学术中心”这个名称,这对我而言,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新跃的学生、师资和其他学术资源都不能与国大、南大相提并论,我们并不具备全面和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条件。

因为如此,我们中心虽然不放弃学术研究,但更多的还是从事中华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这和国大、南大的学术先行是有区别的。上面提到的“华语电影节”和“当代中国系列讲座”就是侧重文化推广、同时也带有学术色彩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确定新跃中华学术中心的宗旨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着、举办文化学术活动、设立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来提升社会大众对中华语言、文化及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问:这样看来,“新跃中华学术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但它毕竟还是新跃大学的一个学术中心,它应该还是有不同于民间语言文化中心的特殊的优势吧?

郭: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提升中心的学术水平。从今年(2014)8月开始,大学决定把它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中文硕士课程,还有同南京大学合办的中文博士课程交由我们中心负责管理,这无疑增强了中心的学术色彩,也壮大了中心的学术力量。此外,大学也支持中心在学术出版方面有所作为。目前中心已经出版了两个系列的学术丛书:一个是“新跃人文”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到第四册了;另一个是“华商华社研究”系列丛书,今年刚出版了第一本华商的个案研究。我们有很强的学术顾问团队,也有严格的遴选标准,出版的丛书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大学的这些举措,都很好地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形象。我们中心虽然比上(国大、南大)不足,但比下(一些民间的语言文化机构)有余。限于资源,我们还有些想法,譬如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开展,只好等日后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 阅读更多 »

新移民的融入需要非主流的华人社团吗?

leave a comment »

否极泰来    2013-2-14
http://pijitailai.blogspot.sg/2013/02/blog-post_14.html

行动党可以像50, 60年代那样利用华人社团,宗乡会馆,把新移民融入,成为自己的新力军,并继续维持政权吗?

总理在人口白皮书通过后希望新移民能够快速的融入我国社会,总统在宗乡总会的华人新年聚会上也希望华社能够协助新移民更快的融入我国社会。问题是华人社团,宗乡会馆在今天的新加坡是不是主流社交团体?和50, 60年前相比较,这些团体的社会影响力还在吗?

行动党在50和 60年代,利用华人社团,华校生把自己搬上政治舞台,之后却大力打压这些团体和华文教育者。现在,由于中国的崛起,新移民的到来,为了便于沟通,为了更好的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就再一次的利用华社,希望通过这个管道,把新移民吸纳进来,成为新力军,再来一次重新表演自治独立前后的老戏。

老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老戏重弹吗?最少,在行动党看来是可以,行得通的。华社里那些支持行动党的人,以及利益和行动党挂钩的人,也认为可以。

事实是否如此?新加坡的主流社交活动在哪里?社交网站是其中之一。如果说以英文为主的网上社交影响力比华社来得高,应该说得过。这个网上社交在将来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而相反的华人社团在青黄不接的背景下,很难发挥作用。

华社,宗乡会馆如果影响力很大的话,阿裕尼集选区在2011年的大选中,行动党或许还能够保住这个选区。还记得华社人士为杨荣文背书,甚至不惜得罪华文教育者吗?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成绩。阅读全文»

Written by xinguozhi

2月 15, 2013 at 10:24 上午

寻根:华人社团不应缺席

leave a comment »

韩山元      2013-1-24
http://www.sgwritings.com/1436/viewspace_48721.html

读了联合早报记者谢燕燕的文章《厘清族群历史的良机》(1月19日早报《百草园》),我有诸多感慨,也想谈谈自己的意见。

首先,我基本上同意谢燕燕的评述,本地传统华社,特别是相关的会馆、社团,对吴安全、吴安龙兄弟发现早期新加坡潮帮领袖佘有进的墓一事,似乎无动于衷,没有反应,这的确令人遗憾,而且百思不得其解。由此,我想到了华社与华文源流人士对自己族群的历史有没有充分重视的问题。

对于新加坡华族而言,重视自己的历史,主要是华人南来的奋斗历程,具体地说无非是:事件、人物、组织与行业这几大块。重视和追溯自己的历史,其实就是寻根。传统华人社会有三大支柱:华校(现在是华文教育)、社团与华文报。寻根,除了历史学者与研究机构及个人的努力之外,还得靠华人社团、华文报章以及各校的支持与配合,多管齐下,收效才大。

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新加坡的人文教育疲弱,历史学习与研究是个冷门学科,一些华人社团的领导人缺乏历史意识与人文关怀,对于自己社团的文物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往往把“宝”当“草”抛弃,甚至销毁,这是人为的历史文物的浩劫,其损失是永远也挽不回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阅读全文»

Written by xinguozhi

1月 24, 2013 at 3:58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