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Archive for 11月 2015

新加坡护士大不同

leave a comment »

区闻海    2015-11-28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article/id/1191982/新加坡护士大不同

上周到新加坡公干两天,是第二次。去年也是这个时候。这是卫生部下面关于人力与服务转型的专家顾问研讨。说“专家”可能不准确,其实是邀请来自台湾、印度、香港的顾问,加上新加坡本地的创新、教育、服务行业的菁英,借众人的脑袋,看改革的思路和先导计划是否对焦、对头。

社会地位问题

我由医管局委派参与,从香港医疗服务视野提意见,而非个人意见,对他们才有参考价值吧?但在其中一个议题上却提了个人的看法。

他们感到好奇:为何新加坡护士行业无论在专业地位或与社会地位也不如香港的护士?具体例子是,新加坡的家长不乐意子女报读护理课程,宁可他们当教师,因为教师得到社会肯定。为什么香港的护理课程“竟然”没有招生问题?How come?

我说我们的护士确是受公众与病人信任,在医院管理局的病人经验及满意度调查,九成多病人信任护士。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30, 2015 at 3:17 下午

民丹岛,新加坡租来的后花园:欢迎来到自由开发渡假村

leave a comment »

万宗纶    2015-11-26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339937

新加坡的后花园,民丹岛。图/联合报系资料图库

上网订好一张船票,从新加坡丹娜美拉码头出航,抵达印尼廖内群岛的最大岛屿——民丹岛(Bintan Island)只需要45分钟的时间,来回花费70新币(1680台币),算不上“便宜”。

我与朋友选择下榻新加坡人推荐的娜湾渡假村(Nirwana Gardens),在这里度过一个周末──没错,就只有这里。因为从渡假村到岛上的市中心,开车还得花上一个半小时,除非跟旅行社购买行程,否则很难看见这里的一般居民如何过生活。

用土地交换繁荣

一走出民丹码头,饭店的人员就主动上前确认我们的姓名,将我们带上接驳车,开往渡假村,码头附近只见一片荒芜,以及一块烙有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签名的金属板。

民丹岛的面积是新加坡的两倍大,但人口只有20万人,新加坡的1/25都不到;相较之下,新加坡稠密人口的旅游需求,却能透过这个邻近岛屿获得纾解。1990年,新加坡与印尼政府签订经济合作协定,除了开发旅游区外,也规划包含工业区和蓄水区。这样一块达3,200公顷规模的土地(整个岛的10%),被印尼政府划设为“特别行政区”,“租借”给新加坡政府80年。1991年由印尼贸易及工业部长Bapak Radius Prawiro和当时的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龍共同主持动土仪式,隔年两国的对口码头同步动工。1994年码头启用后,10年内,多家渡假饭店纷纷启用,我们落角的娜湾渡假村正是其中之一。

什么都没有,只有李显龙的签名。图/作者万宗纶提供。

经济协定签署后的短短10年里,2000年民丹岛的旅游客数已达100万人次,2015年的现在更将突破1,000万大关。而来访的旅客,则由新加坡人占 了其中的34%、台湾人也占了1.1%,印尼政府今年开放台湾人免签时,便在新闻稿中希望有更多台湾游客到访民丹岛与巴淡岛。

作为新加坡租界的民丹岛,岛上物价自然也向狮城看齐,渡假村内的吃到饱餐厅,动辄台币1,200元起跳,连吸颗椰子水都要120多元台币,渡假村内的人员也都能快速地在印尼卢比和新加坡币间转换(1新币=9,758卢比:1卢比=0.0001新币),大厅挂着两个时钟——一个是印尼时间、一个是新加坡时间。可想而知,这个为了以新加坡人为主的外国旅客而划设的特别行政区,基本上没有所谓的“当地居民”——整个租借区,都是由新加坡政府成立的管理公司Bintan Resort专门经营开发。

Bintan Resort透过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前往投资设厂,2009年新加坡租借区被印尼政府指定成为自由贸易区,享有特别税务优惠以鼓励投资。印尼政府更指定此地为“国家资产级保护区”,不允许任何骚乱与罢工。更引进先进国家的健康管理系统以杜绝“热带疾病”,民丹岛度假胜地被宣布成为“无疟疾区”,一切的指标都朝“房客”新加坡看齐。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29, 2015 at 4:46 下午

前官委议员郑恩里“杀死恐怖组织儿童”言论 被批不恰当

leave a comment »

新传媒8频道新闻     2015-11-28
http://www.channel8news.sg/news8/singapore/20151128-sg-calvin-cheng/2301508.html

Calvin Cheng

前官委议员郑恩里

前官委议员郑恩里(Calvin Cheng)因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遭到媒体通识理事会主席(Media Literacy Council)主席陈清汉(Tan Cheng Han)的批评,认为他发表的关于“杀死恐怖主义组织的儿童”的言论是不敏感和不恰当的。

陈清汉教授昨天发表声明说:“我曾劝告过郑恩里,作为媒体通识理事会的一员,与一般公众相比,他发表言论时,要遵循更高的判断标准。”

本月17日,郑恩里在回应Future-Moves集团首席执行长Devadas Krishnadas关于自由主义和安全的威胁时,在网络上发表了四行字的评论,他主张“杀死恐怖组织的儿童,因为他们长大后会报仇”。

不过他的评论被网友抨击,随后郑恩里于11月24日在自己的博客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根据他的解释,他最初评论中的“挑衅和离谱”,是为了引发更深层次的“复杂的道德问题”。

为此郑恩里还引用了道德专制主义与功利主义。

他说:“为了自卫,如果这些孩子拿着步枪,准备射杀你,你是不是有权利杀死他呢?”

陈清汉教授表示,他在发表关于郑恩里最初的言论时,是综合考虑了郑恩里的博文,以及郑恩里最初发表的言论和沟通媒介。

他说:“我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在内,也无法断定郑恩里发表的是一种‘仇恨言论’。”

不过,陈清汉觉得,郑恩里应该没想发表仇恨言论,“作为媒体通识理事会的成员,他不得不考虑理事会的价值观”。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28, 2015 at 10:43 下午

新加坡“知中派”面临断层吗? 新一代国民崇尚西方文化

leave a comment »

环球时报/邢晓婧,于江     2015-11-27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11/8056485.html

11月初,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加坡实现66年来的首次握手。新加坡不只在两岸关系中扮演“微妙”角色,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堪称沟通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桥梁。“实在小得无法改变世界”的新加坡何以如此?这与新加坡的“特殊性”——与中国的同源同种,以及其领导层对中国的了解不无关系。新加坡已故领导人李光耀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知中派”,同时被视作“西方认识中国的领路人”。那么,“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呢?它还能与中国保持那种“特殊关系”吗?“目前这种机制大概还能持续15年,之后怎样要看现在的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毫无疑问,‘知中派’将发挥很大作用。”不过,新加坡的“知中派”能不能持续,力量够不够大,不少人心里存疑,包括郑永年在内的学者直言“新加坡的‘知中派’不够多”。

学者:“知中派”数量不够

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到著名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大约30分钟车程,《环球时报》记者和出租车司机聊起家常。司机姓郑,50岁出头,祖籍广东,是新加坡第三代移民。除偶尔冒出“德士(出租车)”“帕先(百分之)”等新加坡式表达方法外,记者与他中文交流基本无障碍,直到他得知记者祖籍山东,大喜说道:“山东?那离广东很近啊!”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11月数据,新加坡常住总人口临时数字为553.5万,公民为337.5万人。华人占新加坡公民人口的74.2%,祖先多来自福建、广东以及海南等地。早期来新加坡的华人因有在中国生活过的经验和背景,对中国的了解比较深入,而且跟老家的亲戚朋友联系较多。年轻一代华人对中国的了解则总体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

今年24岁的李女士祖籍福建省福清市,她用流利的汉语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的祖先是福建人,可我是新加坡人。我从没去过中国,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可能会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看,这么多年已经和老家的人失去联系了,所以应该不会再回去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同《环球时报》记者谈起这一现状,说他有两点感到“不踏实”。一是新加坡年轻人对中国了解不够多;第二是“知中派”数量不够大。

本月上旬,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称,新中过去25年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上一代人花了很多心思孕育的成果,尤其是建国总理李光耀。遗憾的是,他在今年3月与世长辞。“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少了长期热衷接触中国的领导人,也少了懂中文并欣赏中华文化的华校生。报道称,有受访学者表示,目前新加坡“知中派”还不够。学者郑永年说,新加坡需要培养新一代对中国有强烈兴趣、真正意义的“知中派”。“你不能说新加坡人是华人,就‘知中’了,这是两码事。”郑说。

“中新两国不是一般性质的国家关系,而是已经升级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合作规模相当大,涉及各个领域。”顾清扬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距离新加坡最近的世界级‘superpower(超级大国)’就是中国,新加坡要想和中国展开全方面合作,仅了解皮毛是远远不够的,‘知中派’人员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数量上都需要加强。” 阅读更多 »

文化孤儿的自我诘问——专访沙士德兰

leave a comment »

访问:董家威    译者:董家威     摄影:Tan Ngiap Heng    2015-11-23
http://journal.practice.org.sg/all-issues/issue-8/sasitharan/

对于孤儿,任何人可以认父母……

郭宝崑《郑和的后代》

关于文化孤儿

沙士德兰 (T. Sasitharan)

文化孤儿是郭宝崑于90年代提出的概念。90年代承接80年代而来,我认为8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因为这个年代是新加坡在剧场身份认同的建构上取得长足发展的年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宝崑出狱,回归剧场。他对剧场的意义萌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并且在10年后发表了文化孤儿的概念。这个时候的剧场作品开始冲击我们对身份认同的看法。我们开始思考个人认同、国家认同,以及社区认同对我们的影响。文化孤儿通常被视为一种隐喻,意指孤立、缺失、弃置、没有父母的状态。我们觉得自己和本源脱节,成为无根的一代。孤儿代表的就是这层意思。我们缺乏归属感,随之而来的还有迷失、无助、急需依附、寻求出路的焦虑。

就隐喻而言,以上所述不无道理。但我认为文化孤儿的概念也有一种历史层面的意义。如果我们将文化孤儿放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它其实是一个诘问——一个催促你思考自己过去,以及应该如何看待过去的诘问。如果你没有父母,你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人成为你的父母。重点在于掌握这份自由——可以书写自己的过去,可以和任何一个过去进行连接——而不是沉溺在缺失与无根的情绪中。当然,从某个程度而言,这个过去会是一种幻想与虚构的产物,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对你而言,这个过去是否“真实”。

文化孤儿和移民现象有关,但又不尽相同。马来族群是新加坡唯一的非移民,但他们也必须决定自己认同的过去。他们是否认同自己源自马来族群世界,即马来半岛的一部分?还是认同一个更宽阔的马来文化,即努桑塔拉(Nusantara)和印尼群岛的一部分?所以,即使是我们的原住同胞也得书写自己认同的过去,寻觅自己的文化血脉,选择自己与历史的联系。如此说来,原住民和移民一样都可以是孤儿。 阅读更多 »

人民行动党支持伊拉克战争的严重错误

leave a comment »

新加坡民主党    2015-11-21
http://yoursdp.org/publ/chinese_language/41-1-0-1559

新加坡民主党谴责近日发生在巴黎、贝鲁特和马里的大屠杀。如此肆无忌惮的暴力行为是不容于文明世界的。我们呼吁全球人民团结起来,采取一致行动消除导致这类暴力行为的根本因素。

焦点转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威胁所发出警告。有 鉴于ISIS出现的导因,李显龙的警告显得具讽刺意味,再不然就是显得非常虚伪。原因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随着伊拉克国的瓦解,ISIS便应运而生。当时的美国总统布斯声称胡申(Saddam Hussein)所统治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并向伊拉克发动战争。伊拉克遭入侵之前,ISIS并不存在。

侵略行动随后遭到美国和欧洲国际组织的严厉谴责。美国不但没有在伊拉克搜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严重的是,伊拉克和整个地区的稳定因而遭到破坏。该地区的混乱局势,也随后成了ISIS冒起的温床。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25, 2015 at 2:01 下午

新加坡人对缅甸大选的无动于衷和trade-off

leave a comment »

否极泰来    2015-11-22
http://pijitailai.blogspot.sg/2015/11/trade-off.html

缅甸大选的结果,反对派领袖翁山淑枝及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大获全胜。新加坡官方报纸,《联合早报》说:

缅甸大选民盟大胜 出乎朝野意料#1

和新加坡9月份大选一样,成绩也是出乎朝野意料。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落差?行动党对自己大选的成绩感到意外,缅甸军人政府也同样感到意外。一胜一败,一起意外。胜利是意外,失败也是意外。这代表了什么?这似乎反映了总理在接受澳大利亚记者访问时,说的行动党不以70%的支持作为底线。这个70%底线的假设如果成立,选举结果就不会出现意外了。不是吗?

这里不是讨论意外不意外的问题,而是要看看,新加坡人对缅甸大选结果的冷漠,无动于衷的反应。说实在的,行动党不可能为缅甸反动派的压倒性胜利而欢呼,这似乎在打自己的嘴巴。它只能承认这个事实。因此,行动党选择无动于衷,不愿多说。而反对党呢?同样的,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缅甸大选结果的出乎意料之外,似乎只能冷漠以待。行动党政府和缅甸军人政府的政绩,的确有所相差,国际声誉也不可相互比较。

Not fair but free不公平的自由选举

翁山淑枝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缅甸这次的选举不公平,但是选民却行使了自由权,做出这次“出乎朝野意料”的选举成绩。缅甸反对党在选举前,的确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有些选区,反对党无法进入,宣传活动无法进行。当然,国会里早已内定25%议员归于军方。翁山淑枝在宪法下,也不能出任总统。

选举前的不利因素,不但,没有把选民吓倒,反而出现意料之外的成绩。难怪,翁山淑枝也要认可,虽然不公平,但是,选民的自由选择权,的确导致这次缅甸大选出现出乎意料之外的成绩。阅读全文»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23, 2015 at 9:05 下午

别教我的名字变沉重

with 2 comments

新客    2015-11-22
怡和世纪 2015年10月–2016年2月号 总第27期

岛国上空的雾霾未散,2015年大选的尘埃却已经落定。竞选中的一个插曲,犹在我的脑海里重演,心海不免为之翻腾。某一位候选人因为名字的字母拼读采用了汉语拼音的选择,便被不少选民误认为是新移民,引起了许多岛国民众一些颇有政治指标意味的议论,让本地的姓氏学除了本已包含的文字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之外,又增添了些许政治学的含意。

东南亚地区历史上遭受殖民统治,华人的姓氏尽管用汉字表达仍然坐不改其姓、立不改其名,但在写成洋文字母时,因着出生时代填报生纸者的文字训练与报名亲属方言吐字的不同,于是便有了同姓不同字母写法的现象。这一姓氏趣话在语言文字大一统的其他汉文化地区,照理是不存在的。比如,在使用汉字传统注音符号的台湾,以及使用汉语拼音的大陆中国。也正因为如此,从主流英文媒体的新闻报道里,一看到新闻人物的名字拼音,读者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猜出该新闻人物的出生地域。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这次被报纸写成新闻的人物本身是在本地出生的道地新加坡人,只因为她选用了汉语拼音的姓名出战竞选,便被一些不知就里的选民以为她是从中国来的“新移民”,而在网上展开了充满异趣的评论。本人虽非“政治观察家”,但是作为一个将自己一半生命之路走在这个小红点国的小小国民,对此话题颇有想法,在此愿道出一己的观察,与大家分享。

何谓“新移民”?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什么是“新移民”?我注意到,就是这位刚刚因为名字成为新闻人物的女候选人,在当初出选时已经传出了新闻。某新闻网站此前就曾经报道,该候选人的丈夫是一位“新移民”,并且推断这样的背景有助于她吸引已成为公民的 “新移民”的注意,获得他们的选票支持。

本文所讨论的“新移民”盖指从1990年代以降,进入新加坡生活并居住至今的外来民众。根据新加坡的法律,其中能够参加选举的必须是入了籍的新加坡公民。这其中除了传统上来自长堤北方的原马来西亚国民以外,还包括来自印度、香港、台湾等地的原居民,而更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前中国公民。而由某候选人名字引出的新闻,则将“新移民”直接指向了这最后一部分人群,也就是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前中国公民。

其次,让我们分析一下: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前中国公民转成的“新移民”是单一的社群吗?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人文习俗同中有异。即使以食物口味而言,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即便如此说法,也只不过是泛泛概论,到了具体个人,也有各自的好恶喜厌。有不吃醋的山西人,也有口味喜欢清淡的北方人,或者是嗜辣的上海人。

新中建交已经25年。在两国建交后南来的中国“新移民”普遍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也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在现今岛国的各行各业,上至大专学府研究院,下至私人企业贸易公司,都有这方面的人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安分守己,普普通通过日子的平常人,其中既有忙忙碌碌的小市民,也有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人生过客。和本地土生土长的老公民一样,他们当中也有热爱文化、关心时事、关注政治,特别是在大选阶段,对各党派的候选人投上格外关注的平民百姓。

就如东南西北的中华美食的异趣不同一样,这群人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判断并非是同出一辙的。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俩公婆,他们各自投出去的选票也并非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生子,这和其他本地家庭的情况应该是一样的。“新移民”并非某一单个党派的铁杆拥笃。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1月 22, 2015 at 4:05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