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天福宫

釜底抽薪!马来西亚又下手切断新加坡重要战略资源?

leave a comment »

新加坡眼    2019-7-7
https://www.yan.sg/zhongyaozhangyujezhiyuang/

马来西亚这次看来真的不给新加坡卖沙子了。

沙子可是新加坡的重要战略资源啊!作为一个地少得要命的小红点,这些年一直拼命填海造地,要的就是沙子!

这次美国路透社称从吉隆坡权威信息源确认:马国的确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了!

其实据说去年10月,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就发布了对新加坡的沙子出口禁令,但是马方一直没有给出确切理由,也从未公之于众。

图源:新华社

要知道,新加坡去年有97%的进口沙子来自马来西亚!自从2007年和2017年印尼和柬埔寨相继实施禁令后,新加坡就靠马来西亚的沙子了。

这招对新加坡简直就是釜底抽薪!新加坡可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近25%的国土通过填海而成!

粉色部分是新加坡填海造陆的部分,包括现在的大士、裕廊岛、樟宜机场、滨海湾金融区、东海岸等地

1965年建国时,新加坡的土地面积只有578平方公里,而现在,新加坡国土面积来到了721.5平方公里!

如果没有填海造陆,滨海湾花园、金沙酒店将统统不复存在!

沙子也能用来修建摩天大楼,运用在水源净化和海滩养护上。因此,沙子对新加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难怪牵动新加坡的心。 阅读更多 »

新加坡的“紫禁城”

leave a comment »

柯木林    2015-6-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4db230102vkq3.html

旅游者来新加坡,不是看现代高楼大厦,而是看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因此,保护与修复古迹,是尊重自身的历史,是一种责任,更是智慧的表征。

独立桥

独立桥

记得1973年,我与数位同道友好勘察了25处新加坡华人历史古迹,之后出版《石叻古迹》一书(1975年4月,由南洋学会出版)。13年后(1986年),当我们再次回到古迹现场时,一切都变了:清元真君古庙、广福古庙、绿野亭公所、曹家馆、豆腐街(Upper Chin Chew Street)消失了;“天福宫”的旧名匾不知所终;粤海清庙庭园变小,气派大不如前;双林寺虽在,寺内古老的法堂已被拆除重建。而如今:恒山亭毁于火、社公庙中“反清复明义士”牌位下落不明、萃英书院改为餐馆、武吉布朗(Bukit Brown)部分坟场受道路工程影响而“让路”……岁月不仅使人事翻新,连古迹也历尽沧桑!

过去50年,新加坡社会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挂帅,城市发展的大前题下,古建筑物首当其冲。成功的背后,有历史文化的代价,这是无法以金钱成本来衡量的。的确, 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是一对很难协调的矛盾,两者要取得平衡,很不容易。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保护古迹的概念,更何况这种概念须要长时间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古迹保存局(The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Board,时称古迹保存委员会)在新加坡共和国建国五年后的1971年1月成立,虽然也挽回与援救了一些古建筑文物,但整体而言,国人对古迹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于是有了古迹负责人与古迹保存局因修复问题而对簿公堂的案例。 阅读更多 »

古迹保护我国还不足以为苏州之师

leave a comment »

韩山元      2012-8-28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828_002.shtml

新加坡历史不长,留下的古建筑本来就少,却没有“物以稀为贵”,几十年来被我们拆掉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何其多,多年来的失误是令人伤心和遗憾的。

拜读了周斌先生8月25日在《联合早报•言论》发表的文章《苏州应跟新加坡补上古建筑保护这一课》,我有诸多感慨。作为一名新加坡公民,我感到惭愧;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我感到遗憾和痛心。周斌先生盛赞新加坡的古迹得到很好的保护,强调苏州应当向新加坡学习,但以我多年的工作、学习与对古迹的考察所知,必须指正,新加坡在保护古迹方面所投下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是很有限的,一些值得保护与维修的古迹都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和有效的维修。

简单举几个例子:创建于1828年的恒山亭被烧毁了,至今仍未修复;最早的华校之一的萃英书院(创立于1854年),现在只剩下正门一面墙,连那块刻着“萃英书院”校名的牌子,现在则是流落到厦门华侨博物院。

1892年建成的旧同济医院(同济医院本身成立得更早,原址在单边街),让商家承包经营,内部改得面目全非,现在是经销保健品的公司在营业,如果不是去买东西,人家是不欢迎你进去参观的。这也怪不得人家,他们开的是商店,不是公共博物馆。

建在福康宁山脚下的国家剧场已彻底拆除,几乎就是“毁尸灭迹”,不留痕迹,令人惋惜与痛心,也许它还算不上是古迹,但是其历史价值却不应置疑,那是人民行动党政府1959年上台、也是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不久,政府和人民以一元对一元的方式筹款建起来的,当时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也是新加坡规模最大的演出场所,也是一些重要集会的地点。政府也许有千万条理由要拆掉国家剧场,但是,拆后留下具有象征意义的水池,或一面墙,总可以吧?但现在去看,什么痕迹也找不到了。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8月 29, 2012 at 9:36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