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志

有关新加坡政治、社会、文化的报道、分析与评论

Posts Tagged ‘恒山亭

新加坡的“紫禁城”

leave a comment »

柯木林    2015-6-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4db230102vkq3.html

旅游者来新加坡,不是看现代高楼大厦,而是看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因此,保护与修复古迹,是尊重自身的历史,是一种责任,更是智慧的表征。

独立桥

独立桥

记得1973年,我与数位同道友好勘察了25处新加坡华人历史古迹,之后出版《石叻古迹》一书(1975年4月,由南洋学会出版)。13年后(1986年),当我们再次回到古迹现场时,一切都变了:清元真君古庙、广福古庙、绿野亭公所、曹家馆、豆腐街(Upper Chin Chew Street)消失了;“天福宫”的旧名匾不知所终;粤海清庙庭园变小,气派大不如前;双林寺虽在,寺内古老的法堂已被拆除重建。而如今:恒山亭毁于火、社公庙中“反清复明义士”牌位下落不明、萃英书院改为餐馆、武吉布朗(Bukit Brown)部分坟场受道路工程影响而“让路”……岁月不仅使人事翻新,连古迹也历尽沧桑!

过去50年,新加坡社会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挂帅,城市发展的大前题下,古建筑物首当其冲。成功的背后,有历史文化的代价,这是无法以金钱成本来衡量的。的确, 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是一对很难协调的矛盾,两者要取得平衡,很不容易。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保护古迹的概念,更何况这种概念须要长时间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古迹保存局(The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Board,时称古迹保存委员会)在新加坡共和国建国五年后的1971年1月成立,虽然也挽回与援救了一些古建筑文物,但整体而言,国人对古迹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于是有了古迹负责人与古迹保存局因修复问题而对簿公堂的案例。 阅读更多 »

谈宝贵的历史资产

leave a comment »

柯木林     2014-3-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4db230101fzpv.html

像新加坡这么一个历史浅短的国度,能留下的历史资产本来就不多,如果再不好好地珍惜仅存的一些,我们将没有任何东西留给后世子孙,这才叫人心寒!

福德祠2

具有170年历史的古庙福德祠

我完全同意叶鹏飞的《校名是宝贵的历史资产》的看法(见2014年3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这篇文章也引起《联合早报》某些读者的回应。其实除了校名,许多历史久远的建筑物、文物、书籍、店号、匾额、招牌等等,也都是宝贵的历史资产。

如果说资产是一种能够为个人或团体带来收益的东西,历史资产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足以引以为豪,能够对外炫耀的资本。说白了,也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软实力。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均极力保护先民的历史文物,甚至不惜以“山寨版”或重建的方式取代,目的就是为了一份荣耀。“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就是让世人有意识地维护人类仅存不多的历史资产。

认为历史资产是宝贵的,首先是要对历史有认识与认知;而这种认识与认知,并非出于功利主义或为形势所逼而不得已为之。历史文化的功能不能立竿见影,或在短期内就有收益的;与时并进不等于抛弃旧的东西,否则与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极端行为,又有何异?

长期以来,保留与发展都是无法协调的矛盾。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问题上处理得好,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以英国而论,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作为曾经“日不落帝国”的海上强国,自工业革命以后,两百多年来,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至今犹存,这与其对自身历史文化的重视态度,不无关系。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3月 22, 2014 at 3:30 下午

厘清族群历史的良机

with 2 comments

联合早报/谢燕燕     2013-1-19
联合早报

令人纳闷的是,本地的传统华社,特别是相关的会馆、社团,对吴氏兄弟的重要“发现”却无动于衷,完全没有半点表态或反应?潮州人的社团也好,福建人的会馆也罢,似乎视若无睹。

旧恒山亭一批属于本地最早福建垦荒者的清朝古墓,原来没在新加坡将近200年的现代发展中被清除掉,只是湮没在咖啡山边缘一片罕有人迹的荒山老林里。

这批下葬年代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古墓群,几乎可以肯定是跟随莱佛士到新加坡“开埠”的最早华人移民。他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垦荒故事,现代学者能从他们的墓碑上,解读出什么样的故事,让人有所期待。

与此同时,新加坡开埠时期最重要的潮州帮领袖畲有进(1805-1883)位于大巴窑西的原始墓,就连他众多后人都以为古墓不复存在时,却被本地著名寻墓者吴安全、吴安龙兄弟重新找到。原来它落寞地隐身在杂草树丛间,数十年来不见人迹。

我一个多月前随吴氏兄弟进入大巴窑西的丛林探访已有130年历史的畲有进古墓,之后又走进咖啡山那片老林寻访年代更久远的道光古墓群时,内心颇为激动。原来我们的一部分开荒史,尚有蛛丝马迹可寻。先人的碑文,兴许能告诉我们更多有关那段历史时期的史实。本地的史学家、人类学家应感到兴奋,还有原始材料供他们做研究。

但令人纳闷的是,本地的传统华社,特别是相关的会馆、社团,对吴氏兄弟的重要“发现”却无动于衷,完全没有半点表态或反应?潮州人的社团也好,福建人的会馆也罢,似乎视若无睹。 阅读更多 »

Written by xinguozhi

1月 19, 2013 at 4:11 下午